根據行政院客委會的統計,嘉義縣的中埔、竹崎、水上和溪口等鄉,客家人皆有為數不少,特別是溪口鄉比例最密集,有將近55%是廣東饒平客家後裔,雖然生活、語言早已福佬化,但為了讓溪口人重新認識祖先的文化,最近當地陸續辦客家相關活動、開設客語研習班,鄉公所更想好好利用這特殊的福佬客文化,重新打造溪口老街,並串連周遭的建築、飲食及產業,讓這個靜謐的農業小鎮,被人們看見。攤販叫賣聲此起彼落,試圖吸引更多顧客,溪口老街的傳統市場看似忙碌,但午後便冷冷清清,毫無人氣。
五米寬的中正路老街,曾是溪口唯一的街道,兩旁大門深鎖的磚造街屋,早期卻是門庭若市,更是溪口、大埤等地,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溪口鄉溪東村
村長 謝陸成]
(老街)以前就是我們溪口的市中心,你所有外來的,要來買什麼東西或是交易都要來這個地方,所以原本我們這邊有一間旅社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看到的那間,和平旅社。
[文史工作者
林群桓]
它是在這個整個笨港比較廣泛的商圈,然後跟大埤的這個動線,它是一個中點,所以可能在這邊形成一個中心,後來就叫做溪口街了。
溪口位於嘉義縣北端,與雲林縣大埤、大林交界,舊名叫雙溪口,顧名思義是兩溪匯流之地,除了河運貿易發達外,便利的灌溉系統,讓這條僅有一百多公尺的街道,在清末道光年間發展為重要街市。
[文史工作者
林群桓]
他們引三疊溪的水灌溉過來,從柳溝庄灌溉到下崙,它甚至到這邊崙尾,這邊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區域。
但也由於位於河川旁,每逢豪大雨堤防崩壞時,總造成不少災情,老一輩居民,對過去發生的水災仍記憶深刻。
[嘉義縣溪口鄉
耆老 張清煌]
下坪那邊的堤防崩掉,那水很高,就傾洩而下,一下子沒幾分鐘,我抱著三個小孩到對面而已,(事情過)再久我也有印象。
即便災難不斷,溪口人仍不願放棄這富庶之地,在此開枝散葉,依據溪口鄉公所的統計,這個偏遠少有人知的鄉鎮,曾有多達三萬人口,全鄉甚至超過一半是饒平客家的後裔。
[溪口文化生活館
管理員 王秀眉]
像比如說,台灣官方的這個紀錄上面,我們溪口的客家族群,大約有4026人,然後到1966年的時候,從戶口普查有到5千多人這樣子,那我們為了讓鄉親知道自己的這個根源,所以和客委會爭取,然後用舊的衛生所改建成客家文化生活館。
[嘉義縣溪口鄉
居民 林秀美]
那是百年前的事情,因為百年前,這原本是客家庄,因為百年前,可能已經讓福佬人慢慢地同化了,現在很少客家人,除了外地嫁來的,才會講客語。
為了讓溪口鄉民認識自己的族群淵源,溪口鄉公所成立了客家文化館,提供客家相關歷史、藝品等展覽,但對許多溪口人來說,客家是個太陌生的名詞,遑論身分認同。
[嘉義縣溪口鄉
居民 何女士]
以前在那邊,天公廟後面,我們就是在那分回來的,姓劉的就是從那分回來的,以前說是在哪,我聽我的小孩說,說福建省還是什麼客家省來的,我哪裡知道,我也不知。
[溪口文化生活館
管理員 王秀眉]
(客家文化館)剛開始成立的時候,我們的鄉民他會覺得說,我們溪口鄉真的有客家的族群嗎,甚至有很多的一些,外地的旅客他們甚至有抱著踢館的這種心態,就會覺得說真的有嗎。
為了釐清溪口鄉的族群分布及特性,也有學者透過田野調查、翻查歷史文獻等方式,一步步重新建構溪口福佬客的演變,其中信仰,更是族群的重要辨識,溪口街是大埤鄉,新街三山國王廟五十三聯庄的第三街區,越是鄰近的村落居民,越多是三山國王廟的信徒。
[文史工作者
林群桓]
它最容易辨識的就是,大埤的新街三山國王,在普渡的時候,我們這邊如果有請王爺,就是三山國王,(如果)有去請王爺的,那個就是客家的聚落。
除了信仰外,飲食更是呈現出,溪口與鄰近福佬庄的些許不同,在溪口老街已經營50年的小吃攤,雖然招牌上寫著福佬發音的「碗粿」,卻是相當客家的口味。
[嘉義縣溪口鄉
居民 郭素英]
(和外地的)不一樣,我們這邊都是加菜脯,沒有加香菇,沒有加其他的。
而有些老一輩的溪口人,雖然講著一口流利的福佬話,但對於親屬的稱呼,則是特殊的客語變音。
[嘉義縣溪口鄉
居民 何女士]
他們(長輩)都會講給我們聽,他們都叫婆婆,叫阿ㄇㄧ,叫伯父都叫阿爸,(那叔叔呢),叔叔叫阿ㄕㄨˊ。
從語言、信仰及飲食習慣等差異,學者也歸納出,整個溪口鄉,以溪口老街為界,以東靠,近大林、大埤的溪東村、疊溪村等八個村落,多是客家後裔為主的聚落。
[文史工作者
林群桓]
溪口鄉一共有14個行政村,那我們要辨識是不是客家人,非常簡單,我們就以溪口街這邊畫一個軸線,這邊以東,幾乎都是以客家人為客底,以客家人為主的聚落。
而在這些村落,也因為客家宗族的聚居,讓嘉南平原出現少有的大型三合院、宗祠,甚至是巴洛克式建築。
[文史工作者
林群桓]
溪口和大埤是很注重宗族的,因為他們以前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很強調聚族而居,然後就會形成大宗族,相對來講漳州的民雄、新港就缺乏這種大宗族,那有這種大宗族,你(也)才可以看到財力很大的宗族,來蓋這種巴洛克式的洋樓。
磨石子的山型牆立面,搭配著大量的華麗雕塑,大大的曾字,代表著這洋樓的姓氏商號,而走廊的樑上,「晴耕雨讀」等字,則突顯著家族的訓示,然而混合著中西式結構的樓房,卻已斑駁,甚至開始毀損倒塌,溪口老街大部分都像這樣,早已人去樓空。
[溪口鄉溪東村
村長 謝陸成]
就因為沒有生意好做,大家都跑到別的地方去了,當然有人潮有生意好做,就會再回來,會再回流回來,現在就是沒有辦法賺錢,才到外地賺錢這樣。
漸漸地,老街不再是溪口的主要聯絡道路,即便曾是政商中心,也不得不面對人口外移、沒落的命運。
[溪口鄉溪東村
村長 謝陸成]
溪口這地方就是沒有經費來拓寬,很窮的鄉鎮,也沒有什麼生產,也沒有工廠。原來溪口的人口數大約有3萬人,目前只剩下1萬6千多人,一直沒落。
為了重新活絡溪口老街,最近鄉公所也開始規劃老街再造計畫,希望能連結老街,以及鄰近的宗祠、三合院等,形塑吸引遊客的懷舊觀光路線。
[嘉義縣溪口鄉
鄉長 劉純婷]
也是因為街道比較狹小,所以說它相對的它也保存了很多過去,一些原始的建築物,包括民國3、40年代,還有溪口最早、最古老的一個中藥行,也都在溪口老街,還有過去的一些張氏古厝也好,一些宗祠,它們都保存的非常良好,都在我們溪口老街裡面,它算是一個,代表著溪口過去一個歷史演變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
[溪口鄉溪東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黃拱照]
如果能夠再造,不要花到老百姓的錢,讓他們找回以前的記憶,還有產生一種特色,把人口找回來,能夠增加我們這裡的產業,這樣最好。
然而許多老街的居民認為,道路狹窄才造成老街無法發展,因此還是希望老街能夠拓寬,甚至拆除老屋也在所不惜。
[嘉義縣溪口鄉
居民 盧美月]
當然是要拓寬,人車要過出入也比較方便,開店的人生意也才會比較旺。
[中藥房老闆
張劉素]
沒拓寬就沒有辦法,就變巷子了,(就沒有辦法發展嗎),對呀,要不然溪口都沒有人,路切到這裡面來,我們這個店拆掉,裡面還有剩沒關係。
就目前鄉公所的規劃,希望效法鄰近新港奉天宮前道路,裝設統一廣告招牌及燈飾等,但也有人認為,應該維持舊有老街磚瓦,才能不同於鄰近地區的商圈街景。
[嘉義縣溪口鄉
鄉長 劉純婷]
就現在的立面而言,我們是不是要跟其他推動老街一樣,它的整個住戶、整個商街的一些招牌,是不是我們都要慢慢重新規劃,還有一些,一些它的燈飾或道路鋪設也好,或是它入口意象也好,我們目前都有在做一個整體規劃。
[溪口鄉溪東村
村長 謝陸成]
這條街可以說是最原始的,你看我們這附近的村庄,包括大埤、大林、新港,都看不到這種房子了,因為都已經改造過,蓋過地磚了,都不像是老街了,我們這算是很完整了。
除了要以少見的建築文化吸引遊客,最好還要有人氣「等路」,但溪口除了稻米外,似乎缺乏具代表性的名產。
一般人來到嘉義,一定會想到當地的名產,吃一碗雞肉飯。
最近更有人想要把這個,以前拜拜用的鳥仔餅,變成溪口,大家都熟知的名產。
[嘉義縣溪口鄉
鄉長 劉純婷]
我們溪口鄉目前比較有特色的名產,大概就是鳥仔餅,鳥仔餅它的演變當然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普渡慢慢演變而來的,現在算是當地民眾的一個特色小吃。
[溪口鄉鳥仔餅業者
陳甘諭]
如果曝光率越高的話,我們溪口鄉的曝光率越高,那大家就能把溪口鄉的產品,認識它,溪口鄉的產品就是鳥仔餅。
以竹竿搭配節奏,把麵條慢慢拉長,這是溪口鄉的另一項特產,手工麵線,40多年經驗的老師傅,把雪白如絲的麵線披掛在廣場時,每每成為焦點。
[溪口鄉手工麵線業者
何信魁]
從一開始像手臂這麼粗開始做,做到像線這樣子,都要拉好幾遍,竹子拉過,就像機器一遍又一遍的過程這樣,從像手臂這麼粗做到像線這樣,像這麼長一尺一、一尺三,拉到差不多十公尺這樣的長度。
用手去感受麵線的拉力及溼度,是手工麵線最大的絕活,何家四口人,每天從凌晨三、四點,一直工作到下午四點,總是供不應求。
[溪口鄉手工麵線業者
何信魁]
我們這種手工的煮起來比較Q,大家吃到可以接受,買過的就會繼續和我們買,我們這都是用普通的包裝而已,沒有裝得很好,他們都會來和我們買。
手工是最大賣點,因此未來,即便鄉公所想搭配老街再造,推銷何家的手工麵線,以現有人力恐怕不敷需求。
[溪口鄉手工麵線業者
何清祥]
手工的東西就是,工時比較多,然後你產量不多,我們目前是,工作是滿檔,比較沒有時間去,就是做這方面的準備,就是人力,我們就是維持現狀就已經快不夠了,目前應該不會再,往行銷這方面。
但鄉公所認為,要整體提升溪口的名聲,勢必要整合全鄉的特色行銷,而這正是困難之處。
[嘉義縣溪口鄉
鄉長 劉純婷]
我們溪口真的是老年人口居多,大家觀念比較傳統,他們比較不會有行銷的觀念,或是想要推自己的一些特色產業的觀念,他們老一輩的人是,確實是比較不會有這種想法,他們都是比較就是(覺得)現況不錯就好了,可是我會想說,如果我們要讓大家知道我們溪口,了解溪口的話,你一定要勢必要推銷溪口。
曾是車水馬龍,嘉南平原唯一的客家街市,溪口隨著人口外移漸漸回歸恬靜,然而蘊藏其中的族群文化,即便略為褪色,卻也是老街能否重生的關鍵。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Oct 15 Fri 2010 16:51
197集-老街的下一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