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是非常熱門的觀光景點,橫山還出了一位知名漫畫家劉興欽,他來自豐鄉村的大山背,大山背也是新竹五大休閒農業區之一,由於地勢陡峭,地處偏僻,保留了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生態,讓客委會願意斥資1700萬重新打造廢棄多時的豐鄉國小,成立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委外經營,不過9年前風光開幕不到一年就關閉,後來換了好多經營者,未見起色,也曾被批評淪為蚊子館。去年橫山鄉公所公布要招標的訊息,當時就讀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的莊凱詠,因為在橫山鄉做研究一年,對橫山種種非常了解,他和女友吳宜靜商量後,借了筆錢就一起到大山背創業,一年多來,他們讓昔日的豐鄉國小,又再度熱鬧起來。
色彩鮮豔的課桌椅,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也勾起了學生時代的記憶==ns==

由豐鄉國小所改造的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一年前經過莊凱詠與吳宜靜的改造後,這藏身在山裡的廢棄小學,每到假日,遊客絡繹不絕,再度有了生機。

[大山北月主人
莊凱詠]
開幕之前我們是把當地的居民找過來,當地的居民,當地的業者,當地的政府單位,專家學者,農民朋友們,大家一起過來,我們去討論這個地方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這個地方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現在大家面臨到哪些問題,然後我們對於這個地方的未來有哪一些共同的想像,我們可以一起來合作,一起去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

[大山北月主人
吳宜靜]
所以我們就開始去挖說,學校,它可以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方式去呈現,尤其它又是在國小是,那段時間是我們最單純、最快樂的、最無憂無慮,或是最純真,純真的時候的自己,所以應該是我們可以把那些元素給找回來,然後在這個空間可以表現出來。

2006年成立的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過去易主了好幾次,舉凡客家合菜餐廳到天文觀測館等,最終都關門大吉。從外地來的兩人,覺得太可惜,決定接手。創業初期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親力親為,一方面為了省錢,如果有環節出錯,可以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或者能找出不同的經營方式。

[大山北月主人
莊凱詠]
那我覺得,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比較商業導向,他們來這地方就是要賺錢,就是要讓自己過比較好的生活這樣就好了。但我們不是,我們是用一個利他的出發點,我們來到這個地方,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希望,是讓這個整個社區一起共好,大家都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改善空間,也盡力了解地方需求,慢慢客人進來了,他們也取得農民信任,一起合作,餐點用當地食材,也幫忙賣農產品。這天送來水果的楊大哥,就是跟莊凱詠固定配合的農民之一。

快接近一斤,這個差不多一斤,這顆好漂亮,這個。

從小在這裡長大的他,見證母校豐鄉國小的興衰,因此特別希望莊凱詠的加入能夠繁榮大山背。

[新竹橫山農民
楊名遠]
這大山背因為這個角落,交通,以前比較不方便,所以說現在人又少,年輕人全部怕辛苦,做這個農事,沒什麼人要做,全都剩老人家在這做,所以我看他在這做,他,他很努力也很認真在做,他就念清大的時候就來這裡,他很努力,所以我感到非常感激,就是他對大山背這麼熱心==ns==

[大山北月主人
莊凱詠]
我覺得當然是刺激,就是我們是,比較年輕的一輩,然後我們又不是傳統的,在地的客家人,我們是來自外地的,然後又是年輕的人,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一個存在,那也是因為我們的不同,所以我們才可以去互動,去交流出一些,更新,然後,更深入的一種體驗的方式。

[新竹橫山農民
楊名遠]
他懂得大山背的特色,他用我們的在地的農產品,跟外面的不一樣,他做的不會像以前的,前幾任在做什麼,外面的、都市的拿進來做,為什麼拿到大山背,外面竹東就有啊!為什麼要去到大山背,台北也有啊!所以他會成功原因就在這裡,他懂得把大山背融,把這個地區融合在一起。

由於橫山是個客家庄,莊凱詠就用食物策展的方式,選出台三線新竹五個鄉鎮的特色農產,設計出餐點,希望藉此引起大家對客家的興趣。

[大山北月主人
莊凱詠]
其實我覺得是透過,他吃完這個東西,他喜歡這個東西,我們再,因為他感興趣,我們再告訴他更多背後人文的故事,不是,很生硬的去把那些做成展板,然後也沒有多少人會去想要看,他一開始就排斥這樣,這樣,這樣的東西,那樣子是,沒有辦法傳遞所謂的文化的。

偶然有機會吃到羅奶奶做的粢粑,莊凱詠對這項客家米食有全新的認識,還想讓更多人嘗到這樣的好滋味,看到他們的熱情,羅奶奶很感動,除了糯米錢由莊凱詠負責,其餘的她都友情贊助==ns==

因此羅奶奶的粢粑,就成為每位客人的餐後點心。

[新竹橫山居民
羅菊蘭]
我看到有年輕人進來,我很高興,很開心,很開心大家來去大山背,讓它發展。

其實70多歲的羅奶奶,從關西嫁到橫山後,年輕時就不曾去過大山背,尤其聽了別人的形容,更是恐懼,直到跟莊凱詠接觸,她才重新認識大山背。

[新竹橫山居民
羅菊蘭]
就說(大山背)很陡峭,有女兒不要嫁到大山背,上崎堵嘴,下崎堵背,食番薯傍豬菜,人家就會害怕啊,(是說沒有生意可做嗎?還是說沒有),那深山裡沒有生意好做,對,不是像現在說,要來開發,來給,讓人來旅遊、來觀光,那當時一點都沒有,大山背(就是)種茶,種番薯,種橘子,這樣做這些事情。

荒廢的場館商業化的經營未必是失敗,莊凱詠無疑是廢棄小校活化的成功案例之一,但尊重與了解地方的需求,好好運用在地資源,活化場館才可能會有曙光。

採訪/撰稿 吳詩禹
攝影 戴志明、賴冠丞
剪輯 賴冠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