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監察院建議教育部裁併部分小型中小學來節省教育經費,引發了各界對偏遠小學校存廢去留的討論,因為小型學校大多在偏遠地區,假使裁併過後,本來因為城鄉差距,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的情況,可能就會越來越嚴重。這種用經濟成本來做考量的觀點,雖然受到各界的批評,不過另一方面,從九十四到九十六學年度三年之間,卻有八個縣市裁併了四十四間小學。教育是百年大計、難道真的可以用金錢來估算嗎?廢掉了學校過後,這些鄉間地方會不會也跟著更加孤寂了呢?這個教育帳要怎麼算?
《動畫一》孩子:「校長,學校為什麼要被合併?」校長:「阿妹,學校合併後可以省很多錢呀!」孩子:「校長,辦教育很貴嗎?」校長:「不,辦教育比蓋監獄、維護治安還便宜。」孩子:「那為什麼要省教育的錢?」
《動畫二》校長:「阿妹,到大學校去,有多一點的同學陪你,你的學習會更豐富。」孩子:「校長,山上有野花、大樹、蝴蝶跟鍬形蟲陪著我,和我一起玩,難道不能幫助我的學習嗎?」
《動畫三》孩子:「爸媽說以前我們這裡也有很多人,只是種的東西賣不到好價錢,人也走了,但是為什麼我不能和都市裡的小朋友一樣讀書,為什麼我們人比較少就一定要離開?」校長:「阿妹,你現在好好讀書,以後才可以幫助家鄉啊!」孩子:「校長,現在連學校都保不住,等我長大,家鄉還在嗎?」
上街頭抗議,難道是小學生未來必修的第一堂民主課?過去三年來,有一大群孩子還來不及上這一課,他們的學校就不見了,從94至96學年度,共有44所小學被裁併。
[全國教師會
文宣部主任 羅德水]
各縣市整併國小的主要理由大概都是,主要對外宣稱都是財政問題啦,就是為了經濟考量。
[教育部國教司
司長 楊昌裕]
現在非常小型的學校,基本上我們會認為縣市政府的本身可以考量它週邊是不是有可以整併的學校可以去思考,這個思考不是從經濟的角度,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
[全國教師會
文宣部主任 羅德水]
各縣市整併國小的主要理由大概都是,主要對外宣稱都是財政問題啦,就是為了經濟考量。我們認為這一點是說不過去的,因為憲法第一百六十三條有明訂,國家要補助偏遠地區的國民教育,教育基本法第五條也有同樣的規定,對弱勢對邊遠地區,反而應該給予補助才是。
[教育部國教司
司長 楊昌裕]
現在非常小型的學校,基本上我們會認為縣市政府的本身可以考量它週邊是不是有可以整併的學校可以去思考,這個思考不是從經濟的角度,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學生他們人數過少,其實在學習上引發他們的興致會有一些影響,對於群性的養成可能也會有一些影響。
從澎湖馬公本島越過一片海洋,有小離島叫做虎井嶼,上頭有個超迷你小學,全校學生只有11個。
[澎湖虎井國小
二年級學生 鄭祐昌]
弟弟現在幾年級?要升二年級 二年級喔 那你們班上只有你一個人喔 嗯 那你考試都考第一名喔 嗯 那你會想去那種很多人的學校上課嗎 不會 爲什麼 因為這裡的老師跟同學相處的很好 喜歡這樣子上課 嗯
[澎湖虎井國小
六年級學生 鄭雅文]
之前是從三年級開始到四年級都是自己一個人 五年級上學期也是自己一個人 下學期他就轉(學)過來 其實也還好 就是至少還有很多人 雖然學校沒有很多人 不過還有很多朋友可以去玩, 學生比較少大家就會認識 比較大的學校 有些可能就會不認識
[澎湖虎井國小
校長 翁安明]
從學生的學習來講就是他們同儕比較少 所以(學生)同儕的互動機會就減少許多 所以他們有些學生低成就 就反而放棄了 因為他沒有學習的典範或是競爭的對象
[澎湖虎井國小
老師 龔志成]
(小校)好處的話就是你可以注意到他的學習狀況 比較不好的地方就是他們比較沒有競爭力 比方說每次月考 他們總是第一名 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澎湖虎井國小
家長 陳黃英笑]
在這功課比較沒競爭力,沒同學競爭,比較沒有競爭力,
[澎湖虎井國小
老師 周雅桂]
有兩個(學生)已經轉去台灣了,可能他們覺得台灣的教育還是會好一點,
一樣是離島的離島,3年前,澎湖白沙鄉大倉島上的國小,只剩下2個學生,為了孩子競爭力,家長選擇把孩子送到一海之隔的馬公市唸書,從此,大倉國小走入歷史,也開啟了大倉島之子與浪拼搏的上學之路。
現在時間還不到七點,不過在大倉島,這些小孩已經準備排隊要坐船去讀書了。
大倉島位在澎湖縣的內海,離馬公市的重光碼頭大概有4.3浬,今年大倉島上有九個國小學童,還有一個國中生,每天需要坐十多分鐘的船,到馬公市讀書。
[澎湖大倉島
學童 鄒宜蓁]
上學要坐船會不會緊張 不會 為什麼 因為那個夏天不會有風浪。4206你喜不喜歡上學 不喜歡 為什麼 因為上學都很累。
[澎湖大倉島
學童 陳冠霖]
如果這邊(大倉島)有學校可以念,跟那邊(馬公市)有學校可以念,你會選擇念哪裡?念這裡,為什麼,因為這裡沒有車子,走路也不會走很遠,學校就在後面,你看走過來很近很近很近。我都五點半起床,如果在這裡上學,大概七點才起床,因為都八點上學,所以大概七點起床,然後八點去上學這樣。
天真的孩子只想就近上學,爸媽想的卻是更長遠的未來,一心盼望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
[澎湖大倉國小
末代學生 鄭愛彤]
每天都要這樣子等計程車 沒有 是今天比較慢 那怎麼辦 會不會擔心會遲到 不會啊 因為老師知道我們是坐船的
[鄭愛彤的媽媽
陳惠莉]
因為這邊(大倉國小)真的是人太少,完全沒有競爭力,因為他(鄭愛彤)一個人撐起一班,如果我一旦把他轉出去,學校馬上就要垮掉,所以我就一直撐撐到三年級,我覺得說我的孩子真的是要出去,即使當時沒有廢校,我也是會走,
[澎湖大倉國小
末代學生 鄭愛彤]
因為我覺得廢校的話,我可以去馬公,不用自己在這裡,因為這裡要找同齡的伴都在馬公,只有我啊,我覺得我都不能進步,就算讀到畢業,國中還是要到馬公,我怕我會不能適應。比較不好的是,可能他們會比較辛苦吧,就弟弟妹妹。
讓孩子每天舟車勞頓通學,以換得他們未來的競爭力,這是偏遠地區家長們心中最不捨的抉擇,難道這是他們唯一的選項嗎?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主持人 鄭同僚]
我們不要太迷信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教育就會變的比較好, (大學校一個年級)十班,通常一個小朋友只認識自己班跟隔壁班,他認識不到那麼多人,九十個人的學校,反而他能互動的非常深刻,一年級到六年級他都認得,兩個學生的學校,要看老師怎麼設計,他要懂得把孩子帶到學校外面去,不是用兩千個人的教法來教兩個人,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協同主持人 黃秉德]
我們在做國民義務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考量,應該是讓我們每一個國民的學習成本是越低越好,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我一定要遷徙才能得到好的教育?對不對,那個成本誰付,
號稱百年大計的教育,難道只是數字加減的簡單算術?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主持人 鄭同僚]
像中國那邊或者是我們甚至有的地方,都還考慮的純粹是只有經濟效能的觀念,小校到底它這樣它合不合經濟,不合經濟 關了,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協同主持人 黃秉德]
我們不斷在關學校,關學校之後,我們就發現政策是沒有辦法那麼周延的,關了學校之後,哪個學校不再有學童進去,也不再有教育的活動,那那個校舍仍是公共的資產,但是我們沒有經費去維護它,原來可用的資源就通通報廢掉。我們就要問了,那個政策到底背後的精神真的透過這個執行達到了嗎,其實是沒有。
台灣的教育資源足夠嗎?資源分配真的均勻嗎?
[苗栗縣教育局
局長 彭富源]
有些都會地區它光是教育的預算,它是用百億來算,那我們縣市的教育預算只有幾十億,百億跟幾十億,那是差數倍,
[新竹縣教育處
處長 姜秀珠]
整個國民教育的階段甚至是學前教育階段,都是屬於地方政府的責任,地方政府有沒有那麼多的財力,這個也是決定你的教育投入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全國教師會
文宣部主任 羅德水]
國民教育的基本理念應該是公共化的,就是平等普及,而不應該動輒用成本來算計考量,一些比較邊遠的山地或是漁村,他們的學校可能都是社區的中心,也是社區居民活動的一個重心所在,所以整併以後,他們也失去了一個依託。
與澎湖隔著大海這頭,13年前,苗栗頭屋鄉飛鳳村文星國小廢校了,現在孩子只能坐車去山下上學,
[苗栗頭屋鄉飛鳳村
學童 湯美玲]
頭屋國小一年乙班,你都怎麼去上學,上學喔 許志成阿公載我去,2720那你知道這裡以前有學校嗎,不知道,
[苗栗頭屋鄉飛鳳村
村民 涂蘭明]
就是到這邊的時候,要到我家,只剩他一個人沒伴,會怕有人偷抓小孩,我這個阿婆就要來接他一起回家。
然而,廢校之後,飛鳳村民也失去了生活上依託。
[苗栗頭屋鄉飛鳳村
村民 張財寶]
有一個機關在這邊,最起碼報紙來最先送到機關裡面,現在沒有囉,八九點十點才送報紙來是不是,順便而已,你們那邊沒有機關在,我才不理你,
[苗栗頭屋鄉飛鳳村
村民 湯癸英]
(廢校)當然有影響,如果沒有廢掉,如果有喜慶辦桌,還有地方可以利用,現在廢掉就沒啦。
和飛鳳村相鄰的鳴鳳村有著相同命運,鳴鳳國小13年前也被廢校,現在還成了停車場。
[苗栗頭屋鄉鳴鳳村
村民 蘇文玉]
那就兩間教室,整排一到六年級的教室都在這邊,民國七十六年那時候就只剩一個學生,就變成頭屋(國小)分班,頭屋分班之後那個學生畢業以後,八十四年就沒有學生了,所以就把它全部廢除了。
捨不得孩子奔波上學,返鄉的中生代因此又往外搬遷。
[苗栗頭屋鄉鳴鳳村
村民 蘇文玉]
(小孩)就到外面去讀了,全部要送下山去讀,交通上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大部分就搬到外面去住了。假日才回來。
[山水社區營造協會
總幹事 賴慶湘]
我要是要回來自己的故鄉打拼還要煩惱什麼,要煩惱我的孩子要在哪裡上學,甚至變成要很遠來接送,或是在都市一定要有一間房子,
[苗栗頭屋鄉鳴鳳村
村民 蘇文玉]
因為小孩一個國小、一個國中,接送的時間沒辦法(銜接),所以只好搬到外面去住。
[山水社區營造協會
總幹事 賴慶湘]
都市和農村的發展變成有越來越脫節的關係,變成年輕人勢必要待在都市,因為針對孩子上學的部分就造成他很大的困難。
失去了學校,地方上彷彿失去了根,難以再有生機。
[偏遠小學再生研究計畫
協同主持人 黃秉德]
你的人民走到哪裡,你整個的公共支持就要到走到哪裡,所以哪裡有小孩,他是在國民義務教育範圍的時候,那你國家就要把你的教育資源輸送到那個地方去。
[全國教師會
文宣部主任 羅德水]
教育是窮人翻身的一個途徑,但是如果我們政府機關動輒用成本去算計去考量,對這些孩子是很不公平的,它一定輸在起跑點上。
透過教育,我們學會了成本分析、計算盈虧,然而,教育也能如此運算嗎?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Oct 15 Wed 2008 18:24
93集-「偏遠小校系列二」- 教育愛計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