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紅豆,一般臺灣人可能會想到的就是屏東萬丹,但觀眾朋友可能不知道在附近的高雄美濃也出產紅豆,而且還是全國第二大產區。但由於種紅豆的成本高、經濟價值不如白玉蘿蔔、敏豆等作物,因此這些年美濃紅豆種植面積逐漸縮減。為了振興紅豆產業,美濃農會最近辦了第一屆紅豆節,以美濃紅豆為食材創意發想新食譜,擴大紅豆多元用途,也藉活動打開知名度,建立品牌,希望讓紅豆在美濃的農地上繼續茁壯。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香蕉園、玉米田、紅豆田

 

曾經是菸葉王國的高雄美濃地區,自從菸業時代結束後,農地上的作物就有了不同的變化。

美濃農會總幹事 鍾清輝(左)

大家都知道美濃在秋冬的時候,以前都是種菸葉,菸葉不能種了之後,最重要的一個作物就是紅豆,紅豆產業對美濃來說,算是菸農轉型的一個代表的產物。

 

菸業沒落後,美濃農民開始轉作紅豆,耕作面積是僅次於屏東萬丹,是全國第二大產區,但後來隨著經濟價值的滑落,紅豆的種植面積從原來的上千公頃,縮減僅剩4、500公頃。

美濃農民 蕭成龍(左)

 

我種一甲的紅豆還不如,還不如這4行的四季豆,4行一家人就可以摘一天了,一箱就18公斤,有時候可能賣3、4千元,最少也有1千多元,所以有工錢,一個月摘下來也有好幾萬啊,怎麼會不好呢,這半年可以採收好幾次,這1分多地,可以賺1、20萬,我種紅豆,種一甲最多就讓你賺2萬塊。

 

經濟取向,是看天吃飯的農民,種植作物最現實、最直接的考量,退伍之後回到美濃務農的蕭成龍,他開門見山的說,種紅豆真的不會賺錢。

美濃農民 蕭成龍(左)

 

美濃的,很有名的四季豆啊、長豆啊、番茄啊、白玉蘿蔔啊,而且白玉蘿蔔的面積,又是另外一個會越種越多,因為它只有45天,這時候種紅豆,真的說實在的不會賺錢,因為成本太高,產量比以前少了,從事農業的人口,年齡越來越老化,年輕人回來就不太愛種紅豆,因為它(紅豆)的經濟價值真的很低,有時候會虧錢,大多都虧錢啦,種10次大概7次、8次都虧錢,所以種植的面積會越來越少。

記者 邱月華

在水稻收割之後,在種下一期稻之前,農民就會先種紅豆,像現在二期稻才收割完,這裡原本都該是大片的紅豆園,但是現在卻出現了各種不同的作物,為了不讓紅豆在美濃農地上消失,美濃農會在112年的12月中開辦第一屆紅豆節,要打開美濃紅豆的名聲,建立地方品牌。

 

12月中,東北季風吹得整個北臺灣冷颼颼的,南臺灣的美濃除了風有點大之外,午後的冬陽曬得人暖暖的,正適合辦活動。

 

節奏輕快的音樂在美濃文創廣場上揚起,為推廣美濃紅豆而辦的「美濃紅」活動暖場。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 溫仲良(右)

像我們這次就是訴求美濃紅,美濃紅是什麼紅,我們客家話有一種講法,叫做「丟紅」,什麼叫做「丟紅」,非常好的紅,我們這次稱之為非常精彩的紅,所以我就將紅豆的紅,和我們客語裡面,我們對紅正面的,這種文化上的理解,擴散出來,紅豆這個產業對我們美濃,對我們客家來說,還是一個很正面很喜氣的一種產業,所以我就希望用這種方式,用我們文化裡面對紅,12對「丟紅」,這種很精彩的紅,一種正面,一種喜事,這種文化的印象,來做產業的品牌。

 

要用正面和辦喜事的心情,來辦第一屆的美濃紅豆節,籌辦活動的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特別邀請無國界環境料理師,努亞 阿海納,擔任活動總監,負責邀約攤位和指導料理,研發有美濃特色的紅豆餐點。

無國界料理師 努亞 阿海納(右)

 

早期美濃的紅豆,也是從萬丹這邊契作開始,不知不覺它成了第二大產地,第一個先做區隔,再來就是我們如何把紅豆的產品,甚至它後端的運用,料理上面的運用做升級、做優化,這才是我這次的目的。

 

將野蓮和麵粉在攪拌機內,攪拌均勻。

 

再揉成糰。

 

野蓮麵團醒發後,和紅豆麵團疊在一起用擀麵棍==CG==擀成一大塊,切成一塊一塊塊,再揉成小麵團,這是貝果專家劉議心,為了推廣美濃紅豆烘焙的新口味貝果。

貝果烘焙師 劉議心(左)

就是用紅豆打入麵團中,麵團裡全都有紅豆,不過另外會加有機的黑米,最主要是提升紅豆的蛋白質的吸收率,然後可以提升我們雜糧的供給率,米又代表,就是美濃也有生產米,所以紅豆又有米,這樣加起來,其實對我們飲食的營養需求是最大的。全部都加紅豆的話,又覺得太暗沉了,雖然是紅色,但是煮起來很暗沉,暗沉的紅色,所以我就加,我們現在最夯的野蓮,就想說綠色、紅色,然後就紅綠、紅綠,然後也代表,我們美濃農業的,就是種類啊、興盛啊,或是豐富這樣子。

 

除了有在地的特色之外,劉議心也會注意貝果的顏色和美味,要為美濃紅豆加分。

貝果烘焙師 劉議心(右)

這一次就會有點類似像,陰陽五行的概念,然後雙色這樣子,又可以想到美濃這樣。主辦他們是希望可以,就是幫美濃的紅豆升級,這個主題概念我喜歡。

 

注意控制火候,邊攪拌邊討論葛粉糖水的濃稠度。

 

再分工合的作將紅豆餡料,加入煮成膏狀的葛粉糖水中,做成「日式水饅頭」,在中圳社區活動中心裡,幾位婆婆媽媽正在反覆練習,試做紅豆點心,要為推廣美濃紅豆盡點心力。

 

(曾用紅豆做過這種料理吧)第一次,(我看你們做得滿頭大汗)會怕(怎麼會怕,怕什麼),怕做不好,怕會漏氣,(以前我們的紅豆都是拿來做什麼),煮來吃啊,煮紅豆湯來吃啊,沒做什麼變化。

 

緊接著又將豬籠粄的餡料,包入日式赤豆飯中,小心翼翼的,放入模具中做成三角飯糰。

 

這個是要加肉鬆嗎?,你要加肉鬆,就加肉鬆,不然就加蛋,最主要的是要加蘿蔔乾。

 

幾顆飯糰,就將在家中掌廚了大半輩子的婆婆媽媽,搞得就像是剛起鍋的紅豆排骨飯,全身熱呼呼的滿頭大汗,就擔心做出來的餐點,在「美濃紅」的活動現場會漏氣。

 

上場了,日式水饅頭、融合客家味的日式飯糰、紅豆貝果、紅豆米蛋糕等等,攤位上出現各式樣,都是料理專家們,為了推廣美濃紅豆,所研發的新產品。

美濃農會總幹事 鍾清輝(左)

今天透過很多我們廚師的,創新的料理的方式,可以讓紅豆更多元(料理)讓消費者可以接受到,也希望可以將紅豆的產銷的部分,做更穩定(行銷)的方式。

美濃農民 蕭成龍(左)

 

全臺灣大家就只知道萬丹紅豆,不知道美濃紅豆,美濃紅豆,在好山、好水、好土質,對不對,農民的管理技術非常好,種出來的紅豆,又漂亮、又紅、又大粒、又好吃,又綿密,沒品牌大家不知道,當然推廣不出去,有紅豆節大家宣傳,美濃有紅豆喔。

美濃農會總幹事 鍾清輝(左)

各位在現場的好朋友,大家午安,大家好,大家會很奇怪想說,以前大家都認為說,美濃跟紅豆這兩個地方,很難去連結上關係,其實我們美濃以前在這個時候,種植最多的作物是叫做菸草,最高的時候2000多公頃,因為菸草沒辦法種植以後,所以我們美濃變成非常多元,非常的有特色,包含紅豆就是,菸草不能種以後轉作的作物,最大的部分,我們最高的時候,我們紅豆超過1000公頃。

 

在農會總幹事鍾清輝,介紹過紅豆在美濃興衰的過程後,活動就正式展開了。

 

活動有設計,激烈的競賽,要讓遊客留下深刻的記憶,還有讓人回憶兒時的丟沙包活動、自己動手用紅豆,做創意杯墊帶回家,這些就是要讓大家時時想起,美濃有紅豆。

 

怎麼把紅豆,紅豆這回是把它升級,你要不要讓我們嚐一下,我要吃,我要吃哪一種,你要吃南瓜的,南瓜紅豆,裡面有包紅豆。

 

有好玩的,當然也要有好吃的,阿海納老師帶著賓客,一攤攤的去逛,要讓他們品嘗不同以往的紅豆餐點。

無國界料理師 努亞 阿海納(右)

先讓大家認識美濃紅豆,再來就是說,我們把紅豆升級到什麼樣的程度,它從甜點到冰品、到烘焙再到餐點,所有的設計上面,和以往看到的紅豆不一樣。

 

劉議心融合在地的米、野蓮和紅豆,做出來的貝果,讓無國界料理師阿海納覺得,這款貝果將美濃農會,想要推廣地方產業的精神,完整的體現了,。

無國界料理師 努亞 阿海納(右)

把全紅豆的方式去做貝果,然後裡面不是只有紅豆的顆粒,連麵包的部分,麵包體的部分他也融入了米,也融入了紅豆的元素,他的這款貝果,我覺得命名的話,就是「美濃紅」,就是可以很貼切的去形容,那種美濃紅,而且它是一個圓形的,也代表圓滿的感覺。

 

介紹一下最在地的紅豆,你們把它玩成什麼樣子?

 

 

婆婆媽媽用紅豆做出來的新菜色,也沒漏氣,不但現場的賓客吃得很開心,阿海納也很驚艷。

無國界料理師 努亞 阿海納(右)

中圳社區他們的表現有甜有鹹,它從甜點到餐點,甚至可以說,可以上得了大桌的那種大菜,變成只是一個餡料,單純的餡料,今天的變化讓我覺得很驚艷,跳脫以往我們對紅豆的印象。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透過這次的活動,美濃農會要打破,一般人對紅豆,只能做甜點的刻板印象,它不但能甜能鹹,能做點心也能當主菜,藉由這次紅豆料理創意的帶動,要消費者再重新認識紅豆的用途,打出美濃紅豆的品牌,讓紅豆產業持續在美濃的土地上扎根。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