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臺東縣德高有機田區,受到稻黑椿象危害,農民轉型有機的信心幾乎被擊潰。之前我們曾經報導臺東和苗栗農業改良場相互合作,找到了牠的天敵、也發現能協助大量繁殖的替代寄主後,總算能以大量的黑卵蜂來壓制蟲口數,2023年德高有機稻田一期稻總算恢復往年的收成率。而會有這麼好的成績,還有另一個大功臣就是黑殭菌,究竟一隻蜂、一隻菌是如何擊退這難纏稻黑椿象的,讓我們一起來看記者邱月華和羅應展的報導。


 

 

 

臺東縣關山鎮的德高里有上百公頃的田區,從109年開始,就轉型改以有機的方式種植。

 

米廠老闆娘 劉張妃姝(右)

我希望是說,大家可以,這邊這麼好的土地,可以(有機)下去,大家繼續做有機,不要再用化學的東西,不要再用農藥,這樣這裡的鳥啦,蟲啊,還能繼續生存下去,不過前提是說,這些農民他們可以生活下去,我們才有辦法再繼續往前走。

 

農民得先有經濟收入,有機才能延續,始料未及的是,轉型2年過後,德高上百公頃有機田區,卻遭到稻黑椿象大舉入侵,農民轉型有機的信心幾乎崩潰。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范江東(左)

當初轉型的時候,我當初的時候沒有想到,一轉型(有機)會變成這樣椿象來啊。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李錦華(左)

稻黑椿象很多啊,很多啊,2年前那時候很多,最多的時候,你看到的上面一層都是黑黑的,這個時間來看就看得到了

 

就怕蟲不滅,有機農就會先陣亡,好不容易轉作有機的田區,恐將再回歸慣行。

 

米廠老闆娘 劉張妃姝(左)

我們一包穀1500來說,1600啦,你現在是5成,你有辦法說一包穀子賣到3000嗎?難。

 

自從111年稻黑椿象在德高有機田區大爆發後,在當時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指導下,臺東和苗栗農業改良場以及國立中興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力拚1年內研發防治稻黑椿象的有機策略。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科長 蔡恕仁(右)

因為文獻上面有牠的天敵的話,紀錄大概是只有白殭菌,然後還有一種是黑卵蜂,牠的寄生蜂。通常這些天敵是伴隨著這個寄主的族群數量,牠(稻黑椿象)如果增大的話,天敵的數量才會增多,我們有發現後期的,就是後期交配產卵生出來的黑椿象,確實有受到黑卵蜂的壓制(減少)。

 

在通報有蟲害後的一個月左右,正值稻黑椿象的產卵期,臺東農改場的研究人員,意外在稻黑椿象的卵塊中發現牠的天敵。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吳怡慧(左)

稻黑卵蜂,牠其實是臺東(農改)場,今年(111)在,就是發現稻黑椿象的問題之後,然後他們發現在稻黑椿象的卵塊裡面,發現這一隻的寄生蜂的寄生能力很好,甚至到後期都有九成。

 

天敵出現了,以有機策略來防治稻黑椿象出現曙光了,臺東農改場趕緊就將卵塊送往苗改場的生物防治分場,期望盡快找到適合讓黑卵蜂產卵的替代寄主,才能夠建立大量繁殖黑卵蜂的飼養技術。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吳怡慧(左)

經過我們跟農試所的鑑定,因為生物防分場,我們這邊主要的專長,就是在做天敵昆蟲的量產。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科長 蔡恕仁(右)

因為我們在改良場的系統裡面,有一個是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它是有專門負責天敵生產,目前他們找到了這個寄生蜂一些代替生產的寄主,(恢復)因為牠唯一最弱的時候就是牠的卵,那個寄生蜂就是專門吃牠的卵。

 

苗改場嘗試了近一年,總算突破了技術瓶頸,繁殖數量從幾千隻飆升到數十萬隻。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吳怡慧(左)

111年我們在4月的時候,才開始從臺東場那邊拿到這隻稻黑椿象的寄生蜂,那其實一隻天敵昆蟲要達到量產,牠其實的確是一個需要好幾年的路,我們大概有5、6位,我們的助理或同仁共同來執行這個項目,因為我們知道,其實這個(稻黑椿象)對於有機水稻真的是滿嚴重的危害,所以我們目前其實也真的是傾全力,在趕快加速牠(黑卵蜂)的整個研究過程,所以牠如果跟其他的天敵昆蟲,在比(研發)上面牠算是研發速度非常快。

 

112年從3月中開始,農改場和在地米廠密切配合,每週一次在有機田區釋放黑卵蜂,直到4月底,一共釋放9次,總計80多萬隻黑卵蜂,期望這次能以大量的天敵擊潰稻黑椿象。

 

記者 邱月華(左)

在經過了長期的追蹤和防治,要消滅德高有機田區的稻黑椿象總算交出了好成績,改良場趕緊將這個好消息和農民報告,要他們有信心延續有機種植。

 

臺東農改場場長 陳信言(左)

我們還是要借助一下我們的生物防治的一些力量,所以這也要感謝我們防檢局,應該會繼續支持啦(一定要),這樣的努力之下,我們這一 期已經有很好的成績,明年,後一期作我們應該會有更好的收成。

 

在一期稻收割前,德高有機田區總共釋放了超過百萬隻的黑卵蜂,有效壓制了稻黑椿象的蟲口數。

 

臺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王誌偉(右)

整個田區的釋放量,有超過百萬隻的(黑卵蜂),百萬大軍來防治,所以這個也是另外一個非常好用的策略,去年的這時候,整個田區的蟲口,可能有到1億隻,今年的話其實整個情況已經下降非常多了,至少已經壓掉9成以上。

 

臺東農改場場長 陳信言(左)

在這裡也感謝米廠,真的我們要做什麼試驗,碾米廠這裡都100%的配合,也感謝各位農友,大家這樣的配合,我們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釋放天敵對付蟲害的策略成效良好,臺東農改場開心的在德高有機田區舉辦的觀摩會,和農民分享防治的成效和方法。

 

臺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王誌偉

100個卵塊裡面有超過90,90%以上,全部都是被寄生的,那代表什麼意思,代表這邊的生態已經是非常好的,牠這個天敵已經直接來幫大家除掉這些,這些害蟲,可是還是有一億隻啊。

 

動植物防檢署農藥登記管理科長 洪裕堂(右)

我們要推廣有機,就必須要對有機的病蟲害,要給他(農民)一個解決的方法,所以這個部分臺東場也非常非常努力跟幸運的,找到我們這個黑殭菌的天敵部分。

 

9成以上稻黑椿象黑的卵,會被黑卵蜂寄生產卵無法孵化,但是還有約莫1成漏網之魚,又該怎麼處裡?

 

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吳怡慧(左)

生物防治是都可以互相搭配,黑殭菌主要是防掉成蟲,很多東西不可能百分之百,就像是寄生蜂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我們就是互相搭配,其實小蜂的特性是,小蜂會自行飛行,所以說我們在100公頃的釋放上面的話,我們其實有一部分都是可以靠著小蜂,牠自行的飛行,去到那些,可能我們在噴上面會比較不好噴的地方,或者其他的缺口。

 

這次能防治能成功,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能寄生在稻黑椿象體內的真菌。

 

照片提供 臺東農改場

0831-0851

臺東農改場作物環境科長蔡恕仁(右)

大概卵期就是寄生蜂,但是牠成蟲的時候也是有天敵,就是剛剛說的白殭菌跟黑殭菌,一些真菌類的這些天敵也是存在,確實我們在抓回來的椿象裡面很多有發現這些真菌的寄生。不只我們中興大學的教授莊益源教授,植物醫院的院長,採回有很多蟲都是感染了這些真菌,就是等於發霉死掉,當然這些都是環境因子在控制它。

 

照片提供 臺東農改場

0901-0911

因為環境變好了,不僅天敵昆蟲回來了,在德高有機田區臺東農業改良場和中興大學的莊教授,也找到能有效地將稻黑椿象致死的真菌,叫做「黑殭菌」。

 

真的這隻菌,真的超漂亮的,(只有做研究的人才會這樣說),沒有啊,這是學生發現的啊。

 

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院長 莊益源(左)

這隻黑殭菌,我們在室內做實驗的時候就發現,噴完之後第3天、第4天就開始有蟲子死,就是說它可以快速的進到蟲體裡面,讓蟲子致死,經過7天,經過14天,牠(稻黑椿象)累積的死亡率就很高了。

 

去到研究室透過電腦螢幕,莊益源教授詳細的介紹他的研究團隊,從近20種白殭菌與黑殭菌等菌株中,篩選出的能讓稻黑椿象一感染到,就會快速致死的真菌。

 

這隻是感染的蟲子,牠身上現在這個暗綠的這個呢,就是我們的黑殭菌感染之後長出來的孢子。

 

這個白色的是菌絲,這口器還看得到,所以它第一個竄出來都是關節的地方,再來呢大概第2天、第3天之後,就漸漸有綠色的產孢,孢子產生,

 

這隻黑殭菌是莊教授的學生,在德高有機田間發現的在地真菌,菌株代號為「YCC604」,菌絲增生快速,稻黑椿象體感染之後4至14天就會死亡,致死率8、90%。

 

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院長 莊益源(左)

牠會一直繁殖啊,所以它侵入到牠(稻黑椿象)體內的之後,繁殖它的菌絲,然後整個菌絲會讓蟲子僵硬死掉,所以才叫做殭菌,蟲子僵硬之後,它又會從牠的關節的地方,這個關節的地方,又長出來。

 

那這個白色的這個是菌絲,現在這個已經綠色的,漸漸的產孢,所以這個大概只有1到2天的時間,它就產生孢子。

 

「YCC604」這隻黑殭菌,不但致死率高,且菌株培養簡單又快速,短時間內就能增生為千軍萬馬。

 

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院長 莊益源(左)

不然你要去生產一個菌,然後要抓很多條件,你的培養基,你的溫溼度,你的相對各種條件都要做好,才有辦法大量繁殖,結果這個菌不用啊,弄下去,一下子,2個禮拜3個禮拜就可以,就可以繁殖。

 

因為是接觸性感染,因此只要將在研究室培養出的菌株,大量噴灑在田間,稻黑椿象接觸過後就會死亡,同時菌株會持續繁殖增生,不像化學藥劑僅能用一次。

 

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院長 莊益源(左)

這個還會再感染別人,只是牠(稻黑椿象)掉在地上,其他蟲子要接觸才有機會感染,所以我們要在田裡讓牠(稻黑椿象)自然去感染,機率就變得很小,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孢子,再收集出來,然後放大之後,再回去直接噴牠,這樣會比較快。

 

我們把蟲子放上去,代表秧苗期蟲子在上面,我們再把黑殭菌噴上去的時候,看牠感染的效果。

在研究室中,實驗稻黑椿象感染黑殭菌的死亡率有8、9成,莊教授興奮的說,從沒看過感染力這麼強的菌株,他對將黑殭菌實際運用在德高有機田區滅蟲充滿了自信,他相信效果農民一定會很滿意。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