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八八風災後,一群居民住進高雄杉林區的大愛永久屋,有住所遮風避雨,卻就業機會不足,人口嚴重外流,因此居民組成築夢新故鄉產業協會,努力研發各式手作點心對外販售,和在地農民合作推動社區小旅行,盼著促進地方經濟,然而「杉林」的知名度不夠,品牌行銷遇上瓶頸,協會在客委會補助下,以杉林客家文化當設計主軸,發表「山林作客」品牌,希望藉此打出品牌形象。
加了火龍果的麵團,呈現鮮豔的桃紅色,相當討喜。用手輕輕壓平,做出披薩的餅皮,抹上番茄醬,擺上義式臘腸、洋蔥、起司,就能送進窯裡烘烤了。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理事長
郭建德]
我們一般都會舉辦比較類似親子體驗的部分,就是由家長帶小朋友來這邊自己動手體驗窯烤披薩,一般我們窯烤披薩大概會是,十幾個人會比較適合。

[照片提供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居民在八八風災後,成立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努力推動社區小旅行與手作糕點,希望藉由特色披薩的研發與製作,帶動社區特色產業發展,促進在地經濟。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成員
張慈芬(客籍)]
這個是羅勒葉,它最主要的用途也是可以做在披薩上面,你可以這樣烤好之後,把它摘幾片放在披薩上,再去烤一下,或者是說把它晒乾之後把它磨成粉,直接把它撒在披薩上面都可以。我們希望我們披薩或是任何食材,都是我們可以自給自足、自產的,所以就會說種一些香草,像一些紫蘇、羅勒或者是說刺蔥、鼠尾草那一些。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理事長
郭建德]
披薩食材,以前都是比較屬於進口的部分,那我們慢慢地,我們結合當地食材,我們設計了幾款比較特別的披薩,比如說客家鹹豬肉,對,我們有些蔬果的部分我們也是用在地食材,像我們在我們的麵團裡面,使用我們這邊自己在地的紅龍果做搭配,然後番茄醬的部分,我們這邊因為冬季是番茄的產季,我們也會使用一些我們自己在地的番茄。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雖然是大愛園區居民成立,但早已跨出園區,和杉林區居民合作,並逐漸融入在地。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理事長
郭建德]
大愛在這裡已經很多年了,那它跟外面的隔閡已經慢慢消失了,其實我們在跟這些農民合作上,大概三五年前就已經沒有這個圍籬在了,只是那時候還是沒有一個具體的一個合作的模式,那我們從今年開始我們在推杉林小旅行,那慢慢地,這樣的一個合作模式有點被建立起來,所以我們並沒有侷限在大愛園區。

番茄園裡,鍾大哥一一整理番茄藤蔓,好方便日後的園區管理。

[杉林番茄農民
鍾文能]
它(番茄)有時候會那個,長得不好管理,它整個果實會比較大粒,對啊,然後有時候會,它新長的藤蔓會亂長,變成會讓它順序上去比較好管理。

園裡已經能看到不少飽滿的綠色果實,過些時日轉紅後,就能採收販售,但在送到消費者手中前,不確定因素仍頗多,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理事長郭建德,這天來到園裡和鍾文能洽談日後的合作方式,提供小農處理裂果或次級品的另種管道。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理事長
郭建德]
因為我們社區產業其中一塊是窯烤的部分,所以,番茄其實是很適合做番茄醬,再來我們台灣有些食材都是用進口的,那我們希望能夠透過在地生產,譬如說油漬番茄,或者梅漬番茄,或者我們講的香料番茄這一類的東西,那因為我們在番茄的生產過程中會有一些次級品,這些次級品其實用來製作一些加工品,它依然有很高的附加價值。

[杉林番茄農民
鍾文能]
有時候下雨會有裂果的這樣的問題,所以有時候那個裂果就,最後丟掉比較多,倒不如跟協會(合作)做那個副產品會比較好,做類似果醬啊那些東西。

像這的話它,開始種它一個月就開始開花,開花還是它會一直生長,有沒有看到,花還是會成長。

劉慶進是杉林的老農民,他最近種植的作物是原生種黃豆,雖然豆莢還不夠飽滿,無法採收,但一提到自家種的黃豆,劉慶進話匣子一開,滔滔不絕分享一籮筐的黃豆知識。

[杉林黃豆農民
劉慶進]
做豆漿用、做豆腐、做豆腐乳用,以前就傳下來的,這種黃豆品質最好,它要搾豆漿能搾出很多的豆漿,因為一般改良的,不是太大顆,它汁沒那麼好,雖然比較好看,但它不會香。

郭建德來到田裡拜訪,希望日後舉辦農村小旅行時,劉慶進能夠提供農事體驗,同時進行相關的導覽解說。

[杉林黃豆農民
劉慶進]
黃豆怎麼成長,結果的情況,讓(遊客)他們去拔,拔起來後怎麼處理,因為很多人沒看過黃豆,結果情況、連著豆莢是怎樣的,他們都沒看過,我會教他們怎麼拔,拔好怎樣晒,晒好後用以前的棍子,怎樣去打。我希望透過小旅行這種方式帶動杉林的農產品的產業,不只是木瓜而已,不只是南瓜而已。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理事長
郭建德]
大部分農民,他會希望藉由小旅行能把他的農作價值提高,把他的客人帶進來,讓他東西賣得掉,這是他比較想要的部分,那我們也希望,我們在整個活動,可以在這一塊能夠實質的幫助到他。

杉林區居民多以務農為主,進到杉林這麼些年,郭建德逐漸釐清地方產業發展上的盲點,他主動和杉林農民接觸、尋求各種合作的可能性,其實都是為了打破地區知名度不夠的行銷困境。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理事長
郭建德]
大家都會生產、會製作,但大家對銷售的概念以及銷售的技能是比較缺乏的,杉林的產業在行銷上是有一個困境,因為很多人連杉林的名字都沒聽過,甚至會誤會是,台中的那個杉林(溪),那會是我們在行銷上的一個困難點。

[照片提供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協會成立烘焙坊,協助居民就業,或是和農民合作製作農產加工品,但產品出來,卻缺少鮮明的辨識度,於是在客委會經費補助下,協會以杉林客家文化當設計主軸,發表「山林作客」品牌,華語「山林」音同「杉林」,展現溫馨、陽光與好客的品牌形象,也希望打出名聲。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理事長
郭建德]
杉林的產業在行銷的時候,有自己的品牌,那你有自己品牌,那客人拿到東西之後,他對杉林才會產生一個意象,那他有這樣的一個概念後就知道,原來杉林的品牌叫「山林作客」,那「山林作客」有哪一些產品,它可能是跟杉林在地有一個強烈連結的,一個意象在,然後產品本身是運用在地生產的農作,加工生產出來的,它比較能夠具有一個行銷的一個,具體的一個概念。

[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 成員
張慈芬(客籍)]
像我們之前是去市面上買一些公版的包裝,因為那個公版包裝都很普遍,大家一看其實不知道我們是什麼協會,或者說是我們是哪一個烘焙坊的,然後之後有這個包裝之後呢,大家可以很清楚的記得說我們就是杉林裡面來的一個社團,要把我們杉林的形象打出去、或是我們的品牌打出去,是一個很大的助益。

莫拉克風災距今八年多了,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居民不再悲情,雖然前方道路依舊崎嶇,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協會持續前行,努力為杉林產業發展提供另一種選擇。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