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必須向下扎根,但對少數中的少數、詔安客家來說,要傳承卻是更不容易。由於在臺灣講詔安客語的人數很少,而且雲林縣崙背鄉幾乎被河洛族群包圍,就像是一座「方言島」。因此在地的學校和民間每年都想盡辦法努力傳承,希望帶動講詔安客語的氛圍。尤其類似把當地中秋節「迎火把」這種流傳已久卻還不夠知名的習俗文化,隨著時代再創新演繹,就成為了增加認同感和凝聚力的一種策略。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觀察分析。


 

 

 

在當今其它強勢族群的影響下,詔安客家文化傳承艱困,相關地區的校園,無論是以開設社團或合唱團,都極力要提升詔安客語使用度。當然,語言文化要傳承,光靠校園絕對不夠,民間的積極響應也是關鍵。

 

我們請下面的人火把也都點起來囉,我們現在請所有火把點起來。

畫面提供 雲縣府文觀處授權

攝影者張政雄

0036-0041

在崙背鄉的黑夜中,鄉親們舉著火把接踵向前,上街齊步走「迎暗景」。

參與民眾 林小姐(左)

我是從虎尾來,(為什麼想要來)?因為我們每年都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文化,所以一定要來,雖然我不是客家人。

民眾 張同學(左)

(之前有來過嗎)?有。

民眾 張先生(左)

難得參加這次的活動,所以我一定要邀請家人都一起過來。

記者 許儷齡(左)

 

這個原先從水汴頭這個小村莊開始的「迎火把」遊庄,如今已擴大至崙背鄉三個村莊了,因此這一夜大家很熱絡,舉著火把,在地人稱為「澹仔火」,出發去遊庄 熱鬧非凡。

參與民眾 陳女士(左)

我每年都來。

參與民眾 李小姐(左)

這是我們的客家文化的大事,我們是水汴頭土生土長的,那媽媽就在這裡,我們也住在水汴頭住了幾十年了,就是從祖父母、曾祖父母,這個活動已經有了。

 

舉火把「迎暗景」,對雲林崙背水汴頭來說,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情,就連出外打拚的遊子也會抽空回來,因此水汴頭的這一天,整個村莊都充滿活力。

崙背鄉鄉長 李泓儀(左)

火把可算是全臺唯一,過去本來只有在村莊內的活動而已,在村莊裡走而已,現在也在西螺、崙背街道上繞,大家都一起來參與,很新鮮,所以說來參與的人越來越多。

水汴頭崇賢寺主委 蕭明賢(右)

水汴頭崇賢寺會在中秋節當天,在村莊,它那個就是說,供奉觀音佛祖,乘著神轎在村莊,跟轎輦就是說,要祈求平安,就是說巡營、祭煞、掃路角,重點在於希望一整年,全村大家所有人出入平安。

 

原本是流傳多年「在地限定」的習俗,這幾年「舉火把」的活動漸漸辦出名氣了,不少外地民眾也躍躍欲試。

 

為了要在當天晚上自豪地高舉自己製作的火把,不少民眾熱血報名跟著做。剖開竹子後,只要稍微掰開竹筒,就能放入瓶子,連接處則要用鐵絲緊緊纏繞,最後再用膠帶牢牢固定,接著倒入白臘油。

參與民眾 葉佩華(右)

還不錯,但是我的手就一直被夾到,我本來以為它是塞什麼可能細的那些棉的做成的條,或者是像酒精那種東西,結果是塞金紙,就是還滿特別,之前沒有看過這樣。

崇賢寺神務組組長 李平樟(右)

做的要領就是纏鐵線要很注意,沒綁好,太高或太低不甚美觀,還要底下要固定,如果拿著小朋友會”蹬蹬蹬”, 瓶子會縮進去。

 

早期先民到雲林開墾時,為了防禦盜賊的侵擾,夜裡村民會拿著火把守護家園,後來隨著社會轉變,守更不再需要舉火把了,於是就演變為「中秋節迎暗景」的習俗,而這麼多年來,這段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曾因疫情紛擾被迫中斷。

崙背鄉鄉長 李泓儀(左)

舉「擔仔火」的活動已經停很多年沒辦了,因為疫情的問題,復辦的第一年在我們崙背的村莊內,就一樣,各宮廟、各間學校的學生等,大大小小都來參加這次活動,所以說熱鬧非凡。

照片提供 楊盛輝

0440-0445

許多角落都可看見不同造型的火把,從此也不難知道火把在水汴頭的重要性。今年地方上特地邀請竹工藝達人前來指導,號召志工們一起創作創意火把,連結雲林曾興盛一時的竹編工藝,用竹片編織出可愛圓滾滾的小竹片球。

竹工藝達人楊盛輝(右)

因為西螺有下面的埔心,埔心地區,他們有做竹工藝,以前外銷,四、五十年前,外銷到國外竹工藝作品很有名,因為當時老師傅曾傳承給我們,我們才就此開始用竹子去,去各地的社區傳授竹工藝觀念。

照片提供 楊盛輝

0531-0535

在達人的帶領下,居民花了好幾個夜晚,忍著雙手被竻刺到了好幾次,仍盡力完成的創意火把,每顆圓球內都滿載著他們的心意。

竹工藝達人楊盛輝(右)

教志工們編好五角球以後,就把它,每一個人十幾顆,大家放進去後各不相同,讓人感覺到真的每一支火把、創意火把都不一樣,所以看起來五花十色,很漂亮。

 

布袋戲、開口獅和武術,是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在每年的盛事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上,每個人都拿出壓箱本領、用力展現。在壓軸橋段「舉火把 迎暗景」到來前,現場參與者已點燃火把,準備就緒。

 

五 四 三 二 一,請點燈。

 

一聲令下,所有人邁開步伐出發囉。

雲林縣長 張麗善(左)

那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活動,將我們詔安客家文化的硬頸精神,最重要我們的布袋戲展現出來。

 

長長人龍把水汴頭擠得水洩不通,每人都手舉火把,一束一束火光,把街道點綴得如同夜空中的銀河般光亮閃耀。

客委會副主委 范佐銘(左)

列入教材也好、出版也好,讓大家知道,當然希望文化節,大家認識文化之後,要開口講客家話,我們把詔安腔這個少數腔調,可以透過這樣的活動,大家可以順利傳承我們的詔安客。

畫面提供 雲縣府文觀處授權

攝影者 張政雄

0738到最後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穿街過巷、夜遊水汴頭,早期先民舉火把守望家園的日常,雖然經過時空轉換早已式微,但是在詔安鄉親們堅持傳統又積極創新下,這個活動不僅凝聚了文化語言,也持續照亮這個客家小村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點亮詔安客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