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第一屆全國客家日,彰化縣的客家鄉親也一同慶祝,許多人對彰化的客家人並不熟悉,其實在百年前就有一批客家人移民到彰化落地生根,日據時代日本人設立源成農場,從桃竹苗地區招募工人,客家人因而來到彰化二林、竹塘、埤頭一帶開墾,他們居住的地方就被稱為「源成七界」,至今仍有約四百戶客家人居住在「七界內」,他們仍務農維生,在客家人比例過半的村落,還保留了鮮明的客家色彩,不過,因為周圍居住的多數是福佬人,這群源成七界的客家人,文化、語言也漸漸流失。農曆正月二十「天穿日」這天,全國客家庄皆舉辦大型活動慶祝,彰化縣的客家鄉親也不例外,在這天放下工作,唱山歌自娛娛人。
推動客家文化教學有成的,溪州鄉成功國小西畔分校學生,也展現精湛武藝,把客家獅舞弄得活靈活現,獲得滿堂彩
天穿日的由來,傳說是上古時期天空出現破洞,為了感念女媧補天解救蒼生的恩澤,許多地區的客家鄉親,當天會炸年糕,有幫助女媧補天的意思。或許很多人對彰化的客家族群並不熟悉,但其實早在百年前,就有一批客家移民在此落地生根
[彰化縣長
卓伯源]
我們彰化縣的客家族群,有超過十一萬人,特別分布是在,我們的二林、竹塘溪州、埤頭這一帶,所以我們這邊有很多客家庄,都保存了客家的民俗
日治時代日本人設立源成農場,從桃竹苗附近招募工人,促使客家人移民到彰化二林地區,胼手胝足、開墾農地,
[文史工作者
魏金絨]
蓋房子讓他住,然後劃農地讓他去開墾,不是現有的(農地),讓這些客家人來開墾,開墾以後,兩千兩百多公頃的範圍裡面,把它分散七個地方,所以一般後來叫源成七界。
所謂「源成七界」,指的是源成農場內的七個地段,==CGIN==也就是二林鎮的丈八斗、、後厝、犁頭厝,竹塘鄉的面前厝、五庄仔,以及埤頭鄉的大湖厝==CGOUT==至今大約還有四百多戶客家人,現在在這裡還找得到當時農場的遺址,不論是爬滿樹藤、破敗的糖廠煙囪頭,或是當時日籍幹部居住的日式宿舍,全都是歷史見證
[文史工作者
魏金絨]
這七個地方都是留下客家人,客家人到現在,到現在也大部分那個村落都還在,雖然跟河洛人通婚,跟外省人通婚,但是客家的那種習俗、那一些風俗,甚至語言,大部分都還保留了很高成分的客家色彩
位在竹塘鄉的醒靈宮,是源成七界客家鄉親的信仰中心,至今仍有著鮮明的客家色彩,凡是祭祀、誦經、行禮皆是以客語進行,凝聚了附近十多個村落裡客家鄉親的向心力,據說醒靈宮裡供奉的三恩主,就是日據時代客家鄉親從獅潭迎來奉祀的。
[醒靈宮管委會
副主委 陳連本]
剛過來(開墾)的時候,才回到苗栗獅潭鄉,獅潭鄉那有個玉虛宮,請來三恩主,下來到竹塘鄉金牛山醒靈宮這邊,這個位置來蓋間廟,這廟可以說是桃竹苗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醒靈宮廟祝
徐景生]
這原本是在苗栗的玉虛宮,遷過來的時候,玉虛宮送我們這個鐘,到現在有一百零五年的歷史
醒靈宮外還有一座惜字亭,也標記了客家傳統精神。
[醒靈宮管委會
副主委 陳連本]
這字紙亭就是原本勸這些年輕人、讀書人要珍惜字紙,叫大家要珍惜,不要亂丟字紙,字紙亭上頭有祀奉倉頡大人,這字紙亭算是三級古蹟啦
百年前來源成農場開墾的客家移民,在彰化二林落地生根,持續在這片土地上耕作,葡萄一度是本地客家人興家的作物。
[二林客家鄉親
譚華光]
我住的這裡叫做西斗里,原來就是一個老里長引進葡萄,那時候他引進巨峰鮮食的葡萄,和釀酒的奈加拉葡萄,我們村裡整村都是客家人,到民國七十四年那時是最高峰的時候,一年,我們二林葡萄產業的產值,就差不多有十二、三億新台幣,當時我們果農生活很好,所以葡萄產業對我們客家人來說,就是帶動我們客家人的經濟、生活。
民國八十六年,酒廠停止契作收購,讓農民一度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維持生計,後來憑藉著刻苦毅力,紛紛轉型改種其他果樹、蔬菜,
[二林客家鄉親
林源潼]
民國八十五年以前,全部整片都是葡萄,(為什麼不種葡萄了)?政府不採購就沒有辦法,不採購就種田啦,有的就種菜、有的種田。
[二林客家鄉親
廖壽明]
大部分都是耕田,有時種菜,要不然就是種苦瓜,一些苦瓜這樣,(有人種葡萄嗎)?也有,(也有),葡萄現在比較少了,(為什麼比較少了)?酒廠沒收了,(大家都改種別樣),像以前這邊整片都是葡萄棚這邊啊,整個全部都是,(是喔)。對啊,沒收了,大家就收掉就種稻
現在火龍果價格正好,不少農民都紛紛改種火龍果,讓二林也成為火龍果主要產地之一。
百年來,客家鄉親遷徙到彰化二林後,與土地的依存度不變,居住的樣式也仍看得出客家庄的淳樸味道。來到客家人占了一半以上的二林鎮東興里,一整排傳統的夥房,禾埕上曬著高麗菜乾,保持著傳統客家人醃製食品的習慣與能力
夜晚東興里的客家鑼鼓班開課,拉胡琴、唱山歌,與一般傳統客庄沒有什麼不同,但或許是周圍河洛人居多,能有這樣的客家鑼鼓班,班員特別珍惜,學習動機更為強烈。
[客家鑼鼓班老師
張運財]
他們學習的動機很強,因為這附近,只有部分是客家人,大部分都是河洛人,所以他對傳統的東西,傳統三大調、小調、山歌,特別感興趣,學習很認真。
雖然在此仍能聽到客語客家鑼鼓聲響,但源成七界的客家鄉親仍有河洛化的趨勢,客語不斷在消逝中。
[客家鑼鼓班員
邱春梅]
這邊客家人算少,河洛人比較多,我們客家人很在外面很少敢講客語,都在講河洛語。我們村庄每個小孩都還會講(客語),老人、年輕人會講,小孩子有跟阿婆、阿公一起住的,大部分都還會講,如果沒有一起住搬出去的,就比較不會講。
[客家鑼鼓班員
張錦亮]
很多河洛人嫁過來給客家人當媳婦,不會講客語,慢慢地有些教孩子時就跟著講河洛話這樣,如果有長輩和孫子在一起的就會說,就會教他講客語這樣,不要忘掉母語
從地理環境看來,源成七界的客家人,就像是住在一個客家島上,周遭盡是河洛人的村落、農地,長期下來漸漸被同化。百年前,從桃竹苗遷徙到彰化源成七界耕作,客家鄉親與土地的依存度始終不變,但文化、語言上的客家色彩卻逐漸淡化。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Mar 10 Thu 2011 16:36
218集-百年「源成七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