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高接梨的故鄉,在台中東勢。只是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高接梨這項農業技術問世,當年可謂獨步全球。讓溫帶的梨子,得以在亞熱帶的橫山梨母樹生長,產季還比原產地提早1至2個月。發明這項技術的人,正是東勢人張榕生。他最令人稱頌的,就是毫不藏私的氣度,將研究成果與農民分享。雖然他並沒有因為這項研發而大富大貴,卻成就日後數以億計的高接梨產業。這兩週我們推出「高接梨的故事」,帶大家看看高接梨的生產過程,和背後的研究精神。首先就去認識高接梨的精髓,和高接梨之父張榕生。<他當時研究出來(高接梨),所以等於挽救橫山梨,我覺得很榮幸>
<農業的一個奇蹟啦,很大的奇蹟>
<就是說非常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後,才有辦法做到這個地>

台中東勢,不僅是大埔客家文化的重鎮,更是一個水果之鄉。又因為是高接梨的生產大宗和發源地,有「高接梨的故鄉」之美譽

一年一穫的高接梨,生產過程甚為複雜。每年9到11月,梨農會先進行整枝。

<太小枝跟太大枝的我們要剪掉,以前留的舊枝節也要剪掉,因為那以後會影響到,我們要套袋嫁接梨子的工作,太大枝的嫁接難接,我們要剪掉,太小枝的也要剪掉,還有距離,差不多一尺留一枝,以後嫁接時才不會太緊密。>

除了方便日後的工作,整枝最主要目的,是讓母樹的養分,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益。

[東勢梨農
羅先佑]
以後嫁接太多,嫁接好看起來很漂亮,捨不得把(枝)剪掉的話,屆時梨子不會大顆,賣不到(好)價錢,品質也比較不好,所以事先要剪掉一些(徒長枝)

整枝後,梨農通常也會施肥,幫梨樹補充營養。

<兩種(要施兩種),一種粕類,現在這黑黑的這是有粗有機啦,這是粕類啦。>

而肥料要下的深度,也會年年不同,為的就是給樹根的每一層,都有機會吸收到肥料

農曆過年前,梨農就會忙著嫁接。而這個過程,也是高接梨生產的精髓和最奧妙之處。

<把這徒長枝,第一步剪刀要剪掉,剪掉以後,接下來換接刀,從母樹徒長枝這邊切下去,它有這個傷口,然後這進口的梨穗要這樣將它放進去,把它塞到底之後,用我們這個接梨子的膠帶從這邊纏住,要纏給它密,纏給它緊實,防止它水、水蒸氣蒸發掉,這樣就完成我們(嫁接)的動作,接高接梨的動作。>

有經驗的梨農,通常只要半分鐘,就可以接完一株。動作快,但小細節也必須注意。

[東勢梨農
傅文勇]
這個徒長枝,我們一定把它刀子的接口要用很平,剪給它平平,插到底至水線那邊,存活率才會強,才會好,以後開花才會漂亮,會多朵,我們才可以篩選。

以橫山梨樹做為培育日本梨的「奶媽」,讓亞熱帶地區,也可以生產溫帶梨,這種「移花接木」的方式,並非一勞永逸,因為溫帶的梨穗,必須在高冷的環境才能分化產生花芽,因此每年都要進行嫁接的工作。

[東勢梨農
傅文勇]
如果你嫁接下去,下一次它又生徒長枝出來的花,它不會大顆,小小顆會開花不過小小顆,我們再嫁接過,梨子就會比較棒

嫁接前一晚,梨農還要先處理買來的梨穗,也就是「削花穗」。

<梨穗從日本進口,這整枝嘛,這邊有一目,一目,一目,一目在這邊。我們削(梨穗)要削在花苞的下面脖子的地方,這節要削一些平面,削掉,接在梨子樹上頭,兩者互相結合,它才會存活>

削好的梨穗,還要在非接口的傷口處蘸蠟,防止花苞的水分流失,影響生長。而透過蘸蠟的動作,已經可以將花苞的存活率,控制在九成以上

目前梨農所使用的梨穗,以日本進口為大宗,農會每年都會負責幫農民採買。

[東勢區農會專員
詹順賢]
(每年)四月份的時候,要先跟農糧署申請,送資料,日本方面,他們也要將他們農民的資料整理好,送過來我們農糧署這邊審核,七月份的時候,我們的檢疫官,台灣的檢疫官過去日本,會同日本檢疫官,到他們的梨子園,產地檢疫,看他們的梨子樹有無病菌。七月檢疫完了沒問題,等到十一月份,月底的時候(日本那邊)開始採收,豐水先採收(豐水花苞),豐水花苞結束,差不多就是新興的花苞,十二月份中旬開始進口。

一箱箱的梨穗在冰庫裡,等梨農前來領取,箱子上頭清楚標明產地來源,方便日後追蹤。通常一箱梨穗,可以剪成5千個左右的花苞

已經開花結果的小梨子,還要進行疏果作業。讓梨子可以吸收較多的養分,因為如果粒數過多,日後果實不大,商品價值也就較低。

[東勢梨農
吳松慶]
(梨子長得)太密實啦,沒有疏(果)的話,(像)母雞帶小雞,會造成我們接大梨子變小梨子,一定要疏果。像這株梨子,六顆,六顆來說,我們要(疏果)時要從中間疏果,看哪一顆好,如果說每顆都長得均勻就從中間疏果,要取好的、梨形漂亮的,我們就留,原則上我們(一株)留三顆啦

疏果後,為了提高果實的外觀價值,以及防止一些外力影響梨子生長,接下來就要開始套袋。

[東勢梨農
賴陳珍美]
梨子要套袋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果蠅不會叮,不會被果蠅叮,一個原因是(梨子)它會轉色,顏色會比較漂亮,包的套袋有兩種,有轉色的、有原色的。原色的紙比較薄,它(套)的梨子,採收時比較綠,皮比較綠,比較類似自然的顏色,我們這種的是四層紙,四層紙到成熟可以採收時,它(梨子)是比較黃。

套袋以後,還要注意梨子的生長狀況,紙袋隨時都要修補。

[東勢梨農
賴陳珍美]
如果現在梨子大顆了,撐開(紙袋)的時候,我們就要來巡,慢慢巡,找到紙袋有破洞、有比較薄的,我們都還要再套過,要在買比較大張的,如果這是一尺一,我們就要買一尺二的把它套上去,套上去一方面怕鳥啄。還有一個太陽很烈的時候差不多六月份七月份,那時太陽很烈,(這樣才)不會曬傷

6月中旬到8月,歷經種種作業流程,高接梨已經成熟。

<我這是一顆一顆套袋,所以說只要從蒂頭這邊,它本來向下面,你把它提上去就脫離了。>
<一般是看它的底部,它的飽滿度夠飽滿才有成熟,如果它還沒有那麼飽滿的時候,就比較不夠成熟。再科學一點,像在國外,他們很多都是用所謂有效積溫,就是說在20度以上,從開花到採收的時候,時間有多少小時,那個叫有效積溫。>

[和平梨農
黃德雄]
新興(梨)來講,它嫁接下去到採收來說,看你早接還是晚接,早一點接大約要有差不多,190天到200天

一年來的辛苦,化為豐碩的果實,進行分級包裝後,就可以運銷上市。而一顆顆令人垂涎三尺的梨子,不僅果肉細緻,甜度高,更延續著獨步全球的農業技術。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助理研究員 徐錦木]
在橫山梨上面,嫁接低溫需求已經滿足梨的品種接穗,然後生產出高品質的梨,那這技術在以前,沒有任何地區有做過

這位就是發明高接梨技術的東勢農民,張榕生,原本他是一位國小教師。

[張榕生長子
張培鈺]
因為我爺爺身體很不好,他臥病十多年,沒辦法做山裡的工作,所以我爸爸很早就退休,提早很多年就(從教職)退下來,因為退休就要做山裡的工作,那時候山上種大梨(橫山梨)。

卸下教職,張榕生不斷自我研修,把家中的梨園當成實驗場。

[張榕生長子
張培鈺]
我爸爸有受過日本的教育,他對日文閱讀、講都沒有問題,他對園藝很有興趣,我常常看他在研究日文書,園藝的書,要如何如何,施肥啦什麼的一些園藝方面的東西,他開始接手管理我們山裡的大梨,他就自己會去研究。

後來張榕生也到梨山租果園,種溫帶梨,也在那時候,開始研發高接梨。

[張榕生長子
張培鈺]
(梨山)梨樹會長很多徒長枝,春天的時候,每次那個徒長枝都要剪掉。就因為這徒長枝剪掉這樣丟棄,(爸爸)覺得很可惜,所以他就試驗說拿來我家,中科這裡的平地橫山梨去嫁接試看看。

[東勢梨文化館
館長 葉泰竹]
高接梨首先花苞休眠期一定要足夠,所以(張榕生)他用人工的,用冰庫的方式,也是他首創的。在7.2度(冰庫裡),攝氏7.2度,(冰)1400小時,它的休眠就完成了,所以這也是他開始去試驗出來的。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助理研究員 徐錦木]
我們(平地)沒有冬季的低溫可以打破休眠,所以這個部分以前也沒有,後來是因為中橫開發了,梨山上面有梨的接穗,然後經過冷藏以後打破休眠,然後才可以嫁接在梨樹上

研究過程,張榕生還召集友人一同加入,更在那戒嚴時期,成立台灣第一個果樹研究班。

[張榕生長子
張培鈺]
他就發現高接這樣的事情很有趣,可以從事,他平常有幾個好朋友也是做農的,他就去找,當時有三處,東勢的中科,新社跟(東勢)石角,中科、新社跟石角,三個地方有12個人。

[東勢梨文化館
館長 葉泰竹]
他們想要開會,有開過幾次了,但上頭也開始來關心,包括情報單位,情治單位都收集這,不過確實來了解以後,他們確實是研究農業的部分。沒有成立(研究班)違法在開會也不是辦法,才來申請組一個班,依附在農會,等於說是官方方面的,這樣子就合法的,所以才會組這個研究班,(這是台灣第一個),是 第一班

民國65年,張榕生所帶領的研究班,正式發表高接梨技術,身為班長的他,以不藏私的氣度,沒有申請專利,反倒致力教導其他農民,甚至因而疏於照顧自己的梨園。

[張榕生長子
張培鈺]
他的為人就是說,這就自然這樣大家一起來,有錢賺大家賺這樣,從不會想說來做專利。

[東勢梨文化館
館長 葉泰竹]
他把這(高接梨)研究的所有成果公布出來,還教農民,誰想要種高接梨的,有遇到技術的,不會的問題,他們全部把文獻的(內容)去教。

[張榕生長子
張培鈺]
他就一心想大家一起來研究,一起來成就這件事情這樣,所以他的心思都放在這裡,讀書啦,跟大家開會啦,研究這些,所以他自己山裡的工作,反而比較沒注意就是了,因為那時候一染上病蟲害,馬上整園都有病蟲害

張榕生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不斷摸索、研究高接梨的故事,不斷流傳,也被他曾經任職的國小編為鄉土教材。

[東勢中科國小
校長 詹文成]
他奮鬥的過程,給學生有一個向上,然後集合很多農業的一個技術,還有自然生態園的想法,然後結合當地客家人硬頸的精神,讓學生學習先人的智慧。

民國82年,張榕生病逝,享年63歲,一位夢想家的生命劃下句點,但他所研發的農業技術,卻沒有因此停歇,還更趨成熟。目前全台種植高接梨的區域==cg in==包含台中東勢、石岡、新社、和平、后里、豐原;苗栗卓蘭、大湖、三灣、通霄;新竹新埔;宜蘭三星、冬山;台東卑南、關山;嘉義竹崎;彰化二林、竹塘等地==cg out==面積達4700公頃之多,年產值更是數以億計。

[東勢區農會總幹事
田士欣]
東勢鎮高接梨的面積大約有1800公頃左右,如果一公斤50元的時候,一年的總產量差不多有4萬餘噸,算起來差不多有20億。高接梨來說,占我們東勢所有的水果加起來,差不多有七成的產值。

[東勢梨文化館
館長 葉泰竹]
把東勢經濟部分,因為(高接)梨經濟部分,馬上提很高,加好幾倍出來,所以東勢在60年代到80年代的時候,大家種梨都賺很多錢。所以說後來遇到(921)地震來說,雖然損害很大,但是復建很快,就因為當時打下的基礎。

[東勢區農會總幹事
田士欣]
東勢鎮(農會),現在我們的存款差不多有90億左右,當然都會有起伏,差不多平均維持在90億左右,我們的高接梨在十多年前,在一、二十多年前來說,價格都還不錯,差不多一公斤可以賣到一百多塊,所以我們東勢鎮(農會)所有的存款,大部分都是高接梨帶來的。

因為高接梨技術的問世,讓當年幾乎難以為繼的粗梨農民鹹魚翻身,拯救了他們經濟和產業,更帶領台灣農業技術向前邁進。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助理研究員 徐錦木]
高接梨是利用農業技術,克服天然環境的不良,就是天然環境不適合種這種物種的時候,利用我們的農業技術,然後去讓它能夠順利生產,這是我們國人勤奮的表現

目前高接梨技術已相當成熟,每年經濟規模多達40多億,足以支持數十萬人的生計。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張榕生生前孜孜改良梨業,不吝分享成果,如此胸襟,更為台灣農業開創新局。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黃訓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