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國小都有客語課,不過,當母語教育進入教室,我們往往看到的就是制式化的老師唸一句、學生跟一句,或是唸唸童謠、唱唱歌,真要對話起來,許多孩子恐怕很難說出個完整句子。苗栗縣銅鑼國小附設幼稚園的客語課,就相當特別,課程是由孩子和老師一起討論,孩子想要學些什麼,他們自己決定,於是社區人士、阿公阿婆也來到教室,成了客語老師,孩子們甚至開起雜貨店、當博物館的解說員或是補習班小老師,自然而然,練習生活中真正用得到的客語。

週六這天,天空略顯陰霾,還飄著小雨,苗栗縣銅鑼國小卻熱鬧非凡,原來這天是附設幼稚園的大日子。



幼稚園大班孩子的客家雜貨店,今日開張,取名為「客家藍寶店」,店裡的每樣物品,都是小朋友的創意發想,「自產自銷」。




孩子們當起小小店員,大聲叫賣販售自家商品,有模有樣十分可愛。



這其實是銅鑼國小附幼的客語教學成果展,在活動中營造客語環境,從販售商品的過程,練習生活中真正用得到的客語。

[銅鑼國小附幼學生
賴思潔]
我們上課,老師教我們客家話,我們也用客語和他說。我們要開店的時候,老師叫我們要用客語說,和客人說。一個十元喔,是嗎,要買嗎,

或許大家不免感到疑惑,苗栗縣銅鑼鄉,明明是個道地的客家庄,怎麼還需要去「營造」客語環境呢,實際情況是,家長使用母語和孩子交談的機會大大減低,孩子們鮮少會說客語。

[銅鑼國小校長
江寶琴]
客家人在我們台灣來說,其實占的比例也不少,不過真的會講客語的人很少,因為現在,像以銅鑼地區來說,大約百分之八十,可以說百分之九十是客家人,不過現在孩子比較少講,原因是在孩子出生之後,很多家長帶小孩的方式就是讓他看電視,看電視的話大部分講的都是國語、華語




[銅鑼國小附幼老師
湯靜如]
雖然我們銅鑼是一個客家庄來說,不過我發現,現在的爸爸、媽媽,就我們這一代,我們感覺到,沒有說很重視了,他認為客語對他不是個,對他沒有很大的一個關係,這個東西讓我們發現就是說,好像客語真的是要滅絕。



交易熱絡的雜貨店裡交談全程使用客語,孩子們的童言童語,不時逗得大人們哈哈大笑,這樣的雜貨店客語環境,讓家長們都豎起拇指說讚。

[家長
盧增明]
買了罐子,(花了多少錢)?買了三個,一個五十元,三個一百五十元。(剛剛都是用客語交談)?對 都用客語和孩子講,(你覺得小朋友的客語還可以嗎)?可以,可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好啊。孩子在家裡跟著大人都有講客語,(現在學校有教客語),(你覺得他的客語有進步嗎)?有,回去也會跟我們講客語。

[家長
余嘉琪]
很好啊,可以學客家話,又可以學一些算術,對啊。有和阿公、阿婆,在家裡都會練習講,(以前沒那麼會講)?沒有,來學校才學的



幼稚園中班的孩子,則是當起小小解說員,在自己的祕密基地裡,用客語向遊客介紹古文物。還有阿公特地從高雄北上聽孫子導覽。

[家長
鍾阿五]
我從高雄來的,(是特別來看孫子當解說導覽嗎)?對 來看孫子,他在做導覽,來看看,(他講得好嗎)?講得很好。這樣相當好,(客語)才不會忘記了。自己的客語才不會流失,以後不會講,被人家同化了。

家長也能感受到,孩子因為要當小小客語解說員,而在家練習唸著台詞,增強了孩子學習客語說客語的意願。

[家長
賴文良]
我覺得學校辦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因為現在我們客家的老古物、老文化,跟著工商科技的發展,已經很多沒落和消失,藉由這個活動,我們學生,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很有意義。像他介紹的「粄模」,他在家就會時時拿出來唸,因為學校辦這樣的活動,他要表現自己,他才會去學習啦

小小解說員的訓練、解說內容,則是由社區的阿公、阿婆來授課,

[銅鑼國小附幼老師
黃竹安]
解說內容的部分,我們就請阿公、阿婆,阿公、阿婆就來,陸陸續續安排時間,來介紹這個老寶貝,我以前用的時候是怎樣用的喔,有什麼小故事,就跟小朋友講,經過阿公、阿婆的介紹以後,(小朋友)慢慢地有些概念。



這是「一元補習班」,小小孩搖身一變成了老師,有些是國畫小老師,有的人教捏黏土、摺紙,當然授課時,也都是盡量以客語來教學。

[銅鑼國小附幼園長
陳惠文]
孩子他們有一個夢想,他們想要開一個補習班,用客家話去跟小客人去指導他們的一些客家話,讓他們的客家話能夠說得更流利,雖然我不是一個客家人,可是我覺得在這個活動中,我覺得,我看到了孩子很多的進步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樣的客語教學成果展,不過就是大拜拜,活動過後還能留下什麼,事實上,這些孩子的客語課程活動設計內容,都是由孩子和老師討論而來。

[銅鑼國小附幼老師
黃竹安]
以前我們的教學方式真的就是,老師安排好,老師教什麼,孩子就學什麼,學生就在那邊等著這樣,但是現在我們改變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他不是只是坐在那邊聽老師講,他會很踴躍的去舉手,因為那是你自己要主動規畫、主動去參與的東西,你要自己能夠去設計,所以他們變成說,給他們的空間很大之後,孩子就會踴躍的發表,

而這一連串的課程安排,是因為有個孩子問老師,「為何我不會說客語呢」,而引發的自發性學習。

[銅鑼國小附幼老師
湯靜如]
結果就因為他的一句話,其他的孩子就想說要來幫助他,要讓他的客語越來越來厲害,我們就開始想說要怎樣來做呢?有人就說,我們就開始找天才,我說什麼叫天才,他就說天才就是很會說客語的天才,(他們就寫)通知單調查表,問你要來教室教我們講客語嗎?你肯來我們教室嗎?結果就因為這樣一個調查表,結果算一算有十八個,有阿公、阿婆是客家天才,也有社區人士。



於是社區人士進到幼稚園的教室裡,當起孩子心中的,「客家天才」,不是體制內的教師,客語教學就在聊天的過程中自然進行。

[社區居民
李慶智]
像我剛來教學的時候,我就說我不會講國語,我就說聽不懂,就有孩子會主動要當我的翻譯老師,慢慢地,他就從開始的不敢說,到講得很辛苦,到慢慢地很自然他會講,所以我說社區的資源一定要進來,全面去讓(孩子)有個客語的環境,這樣才有辦法帶動母語的繼續發展







阿公、阿婆也是孩子的「客家天才」,阿公講古配合節慶,貼近孩子的生活,而且上課就像是在家和阿公聊天一般輕鬆自在。

[社區居民
林政彥]
要融入小朋友的生活環境,比方說遇到節慶,像我們這次過年就很好,可以講些過年拜拜的事情,祭拜祖先,我們要用什麼東西來祭拜,供品要放在哪裡,可以介紹那些托盤,就是很好的機會。

引進社區資源,自己的阿公、阿婆、隔壁叔叔、伯伯通通都是客語老師,自然的互動中,學校的教育環境形成最佳的客語教室,

[銅鑼國小附幼老師
湯靜如]
孩子學習的那個東西是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孩子會想要、渴望要,那個力量是非常不一樣的,他們只是互動交流、甚至買賣遊戲也好,或者是跟一些社區人士,他跟他互動,無形中自然而然交流,然後自然而然的影響到他的家人,其實這才是真正屬於孩子的教學,而不是只是說,我今天哪一個母語日、哪一天的哪一個小時或哪一個半小時,唸完某一句、回去背完,隔了下禮拜,我忘了,還是還給老師了,那就好可惜喔。

[銅鑼國小校長
江寶琴]
現在他們這些(孩子)主動希望要學客語以後,他說的客語越來越標準,還有在下課的時間,老師之間講國語,或者他回家看到阿公、阿婆,阿公、阿婆跟他說國語的時候,他會說,我們是客家人要講客語,我想這就是我們客家語言教育成功的地方



孩子的客語課內容,由孩子自己決定,銅鑼國小附幼的客語課,不同於一般死板板的客語教學,孩子「反客為主」,自發性的學習動機強烈,效果自然不同凡響。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