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有一間老餅鋪,由於餅舖就在當地信仰中心周圍,除了製作傳統喜餅,也結合當地居民生活信仰及宮廟需求做各式糕餅。但由於傳統糕餅漸漸式微,因此餅店第五代決定另外找尋新的契機,學習以捏麵為材料的看桌文化,並將捏麵結合教學課程,讓下一代認識傳統技藝,也讓餅店永續傳承。一起看吳怡君、江長銘的報導。


 

 

 

做這個就是要揉到它們都一樣大,等一下,切斷的時候才不會有大小個。

 

將一顆顆內餡及餅皮準備好,餅店第四代陳榮集熟練的做出店面招牌番薯餅。

餅店第四代

陳榮集(左)

主要皮要做好,要做好來,這個餡比較硬,餡比較硬,那個皮也要比較硬才會配合的到,這樣包起來才會比較漂亮才會好。

 

看來簡單的動作,事實上得花不少功夫練習。

 

這個要先打開來,打開來,這塊皮放進去,這個拇指要一直按下去,還有這個要一直轉,皮就會縮起來就會包起來 縮起來。

 

除了番薯餅是店內招牌,還有吃起來有層次口感的平沙餅也相當受歡迎,第五代陳盈年也在一旁幫忙。

餅店第五代

陳盈年(左)

因為這就是平沙餅,就是它有綠豆再加一點白豆沙,口感會比較不一樣,它的是屬於油皮類的,所以它會有一層一層的層次,像剛才做的番薯餅,它是只有油皮而已,所以它餅皮是很薄,它主要是吃它的內餡的Q跟軟。

 

陳盈年從小跟在父親身邊玩麵粉長大的,因此耳濡目染,店內的商品都考不倒他,長大後也決定傳承家業,但餅店卻經歷起起落落,他開始思考要走不同的路。

餅店第四代

陳榮集(右)

 

民國差不多七十年,七十年、八十年那時候,那時候是景氣最好,(怎麼說),那時候的訂婚餅,我們有做訂婚餅,那個日子如果漂亮,一天就可以做六七個人的訂婚餅,六七個,我那時候請師傅,請了五、六個,請五、六個來做。

餅店第五代

陳盈年(右)

 

因為從九零年代開始,傳統的訂婚喜餅數量就開始銳減了,然後再加上103年發生黑心油事情,變得說原物料又上漲,然後又有些人對傳統的飲食又已經有開始排斥了,變成說比較不喜歡傳統的糕餅,所以就變成說訂單就開始一直減少了。

記者 吳怡君

餅店第五代 陳盈年

陳大哥,剛剛我們有看到您跟您父親一起製作店裡面,很傳統的餅,有像是這個番薯餅,還有平沙餅這些,不過我也有發現到店裡面,有這個櫥窗,這個櫥窗放這麼多東西,這個是做什麼的呢,像這個做是做糕的模子,這個是餅的模子,這個是粄的模子,這些東西是不是聽說有百年歷史這麼久了,有喔差不多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很有歷史耶,不過我也發現到櫥窗的旁邊,還有這些這麼多的動物,這些動物到底是要做什麼的呢,像這些都是用麵粉做的,一般我們祭祀或是建醮普渡的時候,會做這些來拜拜使用。

 

龜的後腿是四指,然後牠的前腿是五指,牠的殼是13塊。

 

陳盈年為了讓餅店有新的發展,在父親介紹下與一位傳統看桌文化的師傅,學習捏麵技巧。

餅店第四代

陳榮集(右)

我兒子他會想說要接我也很開心啦,才有辦法繼續接下去,繼續做,心裡不會有一個有一個責任說,之後會不會沒有人可以傳下去。

餅店第五代

陳盈年(右)

 

因為有些動物或是昆蟲或水族,你完全不知道牠的細節,你只好藉著這個是,買真的扭蛋或是圖片或是網路查資料,你才可以做出跟真的一模一樣的比例,它的細節你才做得出來,然後它的顏色怎麼上顏色, 看它的色澤,你才可一做出跟真的實體是一樣的。

 

櫥窗裡一個個看起來維妙維肖的作品,都是他花了不少功夫研究捏製的,除了要捏得像,捏麵的技巧還要特別注意麵團的軟硬度。

餅店第五代

陳盈年(右)

 

其實做這個有時候會跟天氣有關係,因為麵團它真的是活的,像冬天氣溫低的時候,它麵團很容易硬,會很容易裂掉,然後一下子溫度降太快的時候,它麵團就變得說不容易壓紋路了,然後夏天的時候天氣熱,麵團又很容易太軟,對會比較不好操作。

 

拿到麵團一樣先搓圓形,跟剛才步驟完全一樣。

 

原本這項看桌文化只出現在廟宇祭祀的期間,陳盈年想,不如將其轉變成教學課程,讓下一代更認識傳統文化。

餅店第五代

陳盈年(右)

因為傳統祭祀文化的話,基本的訂單都還是有,所以想說會要開發新的客源,然後就會說走進學校,讓更多的小朋友,認識說我們傳統的文化,又是在地的文化,然後推廣給在地的小朋友都認識在地的產業, 然後再結合在地的文化祭祀活動這樣子。

 

這堂課陳盈年教學生們從捏製到上色,一步驟一步驟,仔細的帶他們,做出可愛的海象作品。

餅店第五代

陳盈年(左)

因為那個傳統的習俗,盡量讓小朋友了解說,為什麼會有傳統的捏麵看桌文化,就是以前我們物資很缺乏,就是用麵團,然後請師傅捏製各種的動物或是蔬果,然後增加我們祭拜的時候的豐富度。

 

第一次接觸捏麵創作的學生們,更是對這堂課程相當難忘。

南興國小學生(右)

我覺得很有趣,很好玩。

南興國小學生(左)

就是塗色的時候很有趣,然後有點就是點療育的感覺。

南興國小學生(左)

一開始做的時候,會覺得,好簡單喔,感覺沒有什麼難,(到後來發現什麼),很難。

餅店第五代

陳盈年(右)

把舊有的產品跟舊有的一些資料收集完整以後,然後我們再開發新的客源,然後再開發新的捏麵課程這樣子,就變成說舊的東西我們都把它儲存起來了,可以介紹給下一代的人知道,然後新的話就是我們可以做推廣的教育路線,讓更多人或是更年輕的族群,認識傳統的糕餅產業。

 

原本將走入夕陽化的傳統餅店,在陳盈年的創新求變下,結合教學課程及祭祀文化,讓餅店發揮不同功能,也為傳統餅店帶來新氣象。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