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日,七分風」,這句話是形容製造新竹米粉的必要條件,新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造就了米粉的特殊口感,更讓消費大眾想到米粉就想到新竹。自福建惠安傳到新竹的米粉製作歷史已有上百年,如今新竹米粉早已不是傳統的製作方式,機器自動化,得以大量生產,一間米粉工廠每日可生產上千斤,很多米粉也沒那麼「純」了,或多或少摻了玉米粉,但也有人選擇堅持傳統,每日僅生產150到200斤的純米米粉。天未明,新竹市延平路的小巷子,已傳來機器運轉的轟隆聲,附近鄰居似乎也習以為常,只見主人郭連進,忙碌的將一勺勺浸泡一夜的白米,倒入研磨機裡磨漿,郭家的一天,幾乎都是從此開始,但與上一代相比,已經算是幸福的了。
[傳統米粉廠老闆娘
林美津]
現在我有改了啦,時間上就像上班,下午送貨,以前在二十幾年前的時候,早上一兩點就有做,早上六點出貨,因為它這樣的蒸氣(變重),才有賺到錢,比較重,可是放到下午的話,怕會壞掉,太悶了,所以我現在給它涼了後我才有送貨
以前為了趕早市,凌晨就要起床做米粉,日復一日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直到第三代郭連進接手後才慢慢改為,清晨製作傍晚送貨的模式,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句話,「好材不做豬寮樑,阿娘不嫁米粉寮」,勸外地女子不要嫁到延平路,這個米粉生產重鎮。
[傳統米粉廠老闆
郭連進]
要嫁不要嫁米粉寮是說很辛苦,從前人米粉寮就是辛苦的工作,看到說,你們每天都要做,做得整身都是黑兮兮的,好累喔說盡量不要嫁給那種的
[傳統米粉廠員工
楊義妹]
以前不是全部用機器做,一半是用人工的,人工的比較辛苦,現在都機器化了,比較輕鬆
不僅僅是作業程序的改變,無論是研磨、加熱器具,或是乾燥等機器的引入,半自動化的生產,也簡化了米粉製作的時間。
<也改進很多,以前全部是用手工,現在全部科技化了以後,改進很多了,以前用炊爐,現在不用,現在瓦斯爐炊,再壓縮就出來了。以前還要甩來甩去,現在不用,大筒子一過就出來了,出來以後壓縮,壓縮以後就是米粉了。>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早期當然是用石磨下去磨米,慢慢的我們可能用機器去磨米,然後我們有一些預麩化的這些步驟,以前我們都是用人工的,用蒸籠,用大鍋大灶的,那現在慢慢的,就會用一些現代化的機器設備,讓我們可以做一個自動化的流程
新竹市是台灣米粉的主要產區,早期光是客雅溪畔的工廠就有上百家,但小規模的家庭工廠逐漸被機械化工廠取代,中小型米粉廠無力競爭紛紛倒閉,如今米粉寮的米粉工廠,也僅剩十數家而已。
<外銷也很多,外銷啊,還有就是一般大賣場這些。>
但大型米粉廠採用自動化大量生產,也讓新竹米粉不再侷限於只有在新竹吃得到,海內外都買得到新竹米粉。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以這個純手工的部分,它當然有一定的市場,但是因為價格的關係,所以說,這個價格讓這些產品的量不是很多。
即便國內米價數十年來都算平穩,但隨著近年來,國際原物料的波動,以在來米為主要原料的新竹米粉,也陸續漲價。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當然玉米大漲,所有的玉米,我們幾乎,台灣的玉米幾乎是美國進口的,有一部分是韓國進口的,當然東南亞也有一些進口,不過現在目前就是說,整個市場上的需求還有國家的限制,所以說這些原物料就一直大漲。
原來早在20年前,新竹米粉,就不再只以在來米為唯一原料,陸續有人嘗試加入玉米粉、麵粉等,甚至純以玉米粉製作,讓米粉生產成本更低廉,煮時更不易爛。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業者還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有)在生產純米的米粉,那也有加了一半米,一半玉米粉,也有純粹是玉米粉生產的米粉。
米粉不是米做的,這可能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事,但目前市面上買得到的米粉,普遍是混合多種原料製造的,一般消費者也早已習慣這些煮不爛的米粉,不過新竹地區有許多麵攤,數十年,卻仍堅持賣純米製作的米粉
[麵店老闆
葉淑芬]
一般手工(純米)米粉,我們客家人叫做炊粉,我們鄉下人比較喜歡吃,老人家比較能接受這種米粉,因為我賣這個已經三代了,阿婆,我公公,我接下來賣,三代人都賣這家米粉,因為賣了這麼多代了。
[傳統米粉廠老闆
郭連進]
麵攤也是有便宜的,可是有人買習慣了,客戶吃習慣了,有些麵店有聽說,去買便宜的賣看看,客人來吃說差很多,你的有變調,他就又回來再拿我們的(米粉),因為他做生意的人一定要有利潤高一點比較好
還有人堅持,要吃「真的」米粉,也讓米粉寮仍然有一、兩家業者,願意繼續以純米製作,郭連進便是其中之一。
[傳統米粉廠老闆
郭連進]
從我爺爺這樣延伸過來就是一樣的,都沒有改變,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改,因為我們是做傳統的一定要用米做,不行說,添加什麼我們都沒有。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以米粉來講,純米的是最好吃的,也是對我們人最好的,那第二種米粉,當然就是一半米,一半玉米粉,那這個口感當然是僅次於玉米粉做的
三代傳下來,製作純米米粉得拉長時間,無法像混合玉米粉的製作方式,可以省略某些步驟,像純米漿榨乾後,攪拌擠壓成一個個米糰,再送進蒸籠裡蒸到三分熟,放涼後才能繼續下一個程序。
[傳統米粉廠老闆娘
林美津]
因為粿團只能蒸三分熟才有黏性,你太熟的話,等一下機器攪拌不出來,會太黏了,一直攪拌,所以一定要只有三分熟,它會鬆,它會鬆鬆的,米粉比較好做。
半個小時後,將已經微涼的米糰再送進攪拌機打碎擠壓,之後便要進入純米粉的關鍵程序,以機器碾壓成均勻的米片,像郭家用的這台機器上的木軸,已有數十年歷史,郭家的米粉之所以好吃都是靠它。
<這塊是歷史最悠久的,米粉起來的關鍵就是靠這塊,(所以這塊不能壞掉),要保護好,對啊。所以米粉要好吃就靠這塊輪才會紮實,都是靠這塊而已。>
捲起碾壓紮實的米片,再放入油壓機的銅斗裡,從銅孔擠壓成一條條的生米粉,再送回蒸籠裡蒸熟,充滿米香味的米粉便基本成形,但郭家為了讓米粉保有傳統味,連蒸籠等器具也堅持以竹製或木製,而不用一般塑膠或鐵器替代。
[傳統米粉廠老闆
郭連進]
因為木頭蒸籠有古早味,因為木頭比較會吸水,因為你用白鐵的話,蒸氣下去,純米的東西下去,有靠到白鐵蒸氣的水它(米)會爛掉,那你用木頭的它會吸水。
[傳統米粉廠老闆娘
林美津]
因為下來還有水氣在,它會黏住,你用塑膠聚在那裡會發酵不行,會黏黏的,盡量還是用古早的竹編,還有木頭來蒸,它會吸水
煙霧瀰漫混著米香味,郭家兩夫妻,快速的把一籠籠蒸好的米粉取出,趁米粉黏在一起前,把米粉弄蓬鬆散置在竹編上,讓它冷卻,每日送到鄰近鄉鎮麵攤的濕米粉也就完成了。
[傳統米粉廠老闆娘
林美津]
濕的米粉是直接給麵攤的,因為濕的價錢會比較便宜,它不用曬,乾的為什麼要曬,它費工,蒸氣都曬乾了,保存時間久一點,像濕的一斤才50元,乾的一斤就要120元了
但濕米粉頂多只能放個幾天,保存不易,若要做成乾米粉,就必須多一道工,放到屋頂上風吹日曬。
[傳統米粉廠老闆娘
林美津]
因為我靠天氣曬,一定要有太陽才能殺菌,保存期限才會久一點,才會乾得透,它曬,做也要一天,曬也要八個小時以上,天氣不好都要曬兩天,所以我天氣好就做多一點,像我們東北季風是最好的季節,它曬得時間更快,六個小時就OK了。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新竹這個地理環境的關係,新竹的地理環境它是,從山這邊,它是沿著海的那一邊成喇叭狀的開口,所以說當東北季風來,或是夏天的時候西南季風來,它這個風受到喇叭口的限制,然後它變得更強,所以說我們在溪埔地這邊,最後會形成整個米粉的廠商,全部都聚集在這個地方。
其實米粉無論是否原料以純米為主,吹風曬太陽的米粉品質,都比以機器烘乾更好,這也是吹過新竹風的米粉,比其他地方生產的受歡迎的原因。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如果我們在機器乾燥這邊要調成原來的11%,是無法符合每片米粉的乾燥度,因為天然乾的是,老天爺控制好那個水分和濕度,機器乾燥的部分,絕大部分我們是採用一律式的烘乾,那出來了以後,米粉的水分都是稍微比較低一點,所以說整個Q度和口感是自然乾的是最好。
一切得看老天爺臉色,也因此要買到給新竹風吹拂過的米粉,可遇不可求。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我們現在做米粉是每一天都製作,但是依照天氣的安排,那我們就把米粉拿出去外面風乾,當我們把米粉風乾了以後,我們就開始分級,就是說我們有機器乾的,有自然乾的,做一個分級。
<天氣好才有200斤,對,天氣不好就做150,剩下的才有曬,像8月到11月是我的旺季,就做多一點,現在看天氣啦,天氣好就做多。>
一樣是吹新竹風,曬太陽,但純米米粉,由於生產程序繁複產量少,價位往往比一般混加玉米粉的貴上一倍,因此一般市面上較難買到,但養生風潮也開始席捲米粉業,讓純米米粉接受度越來越高,許多業者也不得不重新思考產品。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既然市場有這個需求,我們就會嘗試做這一部分的修正,或者去進這一部分的原料,然後去符合現在市場上的需求,那以有機的來講,現在崇尚的是養生的東西,以非基改來講,因為絕大部分的食品,都受到這個基因改造的部分的氾濫,所以我們也會去思考這個市場的存在必要性。
米粉業也必須面對全球反基改的浪潮,由於目前米粉製作所需玉米粉,大部分自美國進口,幾乎也都是基因改造為主,讓屬於台灣傳統美食的米粉,蒙上一層陰影,如何尋覓非基改原料,更是一項課題。
[新竹市米粉公會
理事長 蔡勝興]
以基改來講,以基因改造來講,是美國是最大宗,那非基改的話,我想,在整個玉米的市場來講,現在應該只有剩下,南非有這個非基改的玉米,所以我們嘗試從南非這一邊進口一些非基改的玉米,來製作非基改的米粉。
由福建惠安傳入新竹的米粉,因為新竹風而名聞遐邇,經過數代人的傳承,繁衍出新的技術與面貌。然而生產技術改變,卻帶來新的疑慮與挑戰,人們開始懷念的傳統生產方式,則悄悄躲開了這個衝擊。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