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茶飲界和手搖飲料店競爭激烈,在充滿各種變化的茶市場中要闖出一片天充滿挑戰,因此不少茶農異業結盟串聯甜點店及茶飲店,研發用臺灣茶為主軸的茶產品,希望顛覆大家對臺灣茶的印象,而是透過茶產品開發帶出茶的不同層次,也讓臺灣茶變化更多元豐富,來看吳怡君和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在碩大的茶園裡,茶農一邊巡著茶園,一邊採摘需要製茶的原料,而看過去這一大片,全都是用無農藥有機的方式來種植的。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我們家裡大概有十一種(品種),可是這十一種我在測試說,用怎麼樣的方式,無農藥跟有機可以達到一個好的效果,然後讓那個消費者或者是我的夥伴,可以用到最好品質的東西。

 

==cgin==宜蘭有茶葉之鄉的美名,其中茶園分布大多在大同鄉、冬山鄉、三星鄉以及礁溪鄉等鄉鎮,而透過氣候、海拔與環境的差異性,茶葉出產的品質與特色也各有不同==cgout==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我們四季變化是滿分明的,它農作物的味道會因四季而產生變化而不同,那也因為這樣,所以夥伴在選擇的時候,他可以選擇知道說,哪一季的茶葉可能會帶點花香,哪一季的茶葉會帶點水果香,哪一季會帶點蜜香。 

 

由於市面上茶飲店大多使用商業茶做原料,為了讓茶的風味不會太單一化,因此茶農游正福與甜點店和茶飲店異業結盟,希望茶的應用加工能充滿變化。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所以我們想要改變一個型態,跟夥伴去結合出更好玩更新的,然後可能變成不同樣貌的東西,讓他從吃的這一塊了解茶之後,再進而來喝這個茶葉。

 

有別於一般手搖店茶的沖泡方式,除了使用茶粉原料還以過濾方式來沖泡,堅持現點現沖才能充分展現茶的原味。

BITE茶飲店老闆 蘇亘雷(右)

 

因為我覺得說像一般的店,他們如果是先萃取的話,因為茶香會隨時間慢慢的淡掉,那可是如果你是客人點一杯我沖一杯的話,就是現點現沖的這個方式的話,可以就是保有最大的茶香。

 

 

除了沖茶方式不同,蘇亘雷堅持使用臺灣茶,透過不同的沖泡手法做出茶飲變化。

BITE茶飲店老闆 蘇亘雷(右)

 

臺灣茶比較不一樣的就是說,其實在臺灣這邊認識一些不同的茶農, 他們對於比如說焙茶或是發酵方面,有一些不同手法,那其實,他們變化出來的風味,會比國外的進口茶更多風味會更多元化。

 

將沖泡好的茶,結合在地小農生產的蜂蜜及撒上茶粉的米餅,另外還有放上小狗造型棉花糖的夢幻茶飲,以在地小農元素搭配的茶飲設計,顛覆大家對茶的想像。

BITE茶飲店老闆 蘇亘雷(右)

 

那如何讓這個就是既有蜂蜜的香氣,也有就是烏龍清香烏龍的這個韻味,我們把它就是做一個最完美的比例的呈現,然後客人同時可以吃到上面有一個米餅,米餅,就是會讓這個風味的這個堆疊上面,更多一個變化。

 

另外有甜點店家,將不同品種的臺灣茶元素,加入創意甜點中,像是結合玄米與芝麻搭配烏龍茶的千層蛋糕,還有紅茶與紅烏龍製成的茶系列甜點。

BITE甜點店家 雷雅淩(右)

 

那內餡的話我們想要讓它味道跳一點,用的是玄米還有芝麻,去帶出它堅果的風味,那上面的話我們會再撒一層烏龍茶粉,它這樣子的話口感會比較有層次一點。

 

只要有空茶農阿福也會到合作店家,一同品嘗和討論各式茶類,還有哪些可延伸的創意。

BITE甜點店家 雷雅淩(右)

 

那我們會融入在餡料或者是餅皮裡面,那去做一個搭配,那可能會跳出來,讓它有另外一種風味的話,會帶一點花香,跟我們自己,小農種植的一些茶,一些葉子類的去做搭配。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因為現在消費者的刺激性非常強,尤其在資訊時代情況下,那我跟雷雷合作就會產生出很多火花,甚至他每次甜點都會有新的變化,新的應用,那消費者每次來都會覺得很有新鮮感。

 

另外追求產品天然健康的甜點店,老闆娘曾是護理人員因此希望製作甜點的原料都是使用臺灣在地的,因而找上茶農阿福。

BITE甜點店家 陳聖薇(右)

 

那詢問他說有沒有就是,有哪一些茶可以製作茶粉這樣子,提供我們做烘焙用,那他那個時候就跟我們說,他有烏龍茶粉,那我們想說烏龍茶粉剛剛好,因為之前我們有想過說,把烏龍茶粉製作在甜點裡面跟香蕉一起做結合,所以才會產生現在有一個,就是香蕉烏龍茶這一個甜點。

 

將茶粉和麵粉一起混合製成香氣四溢的蛋糕體,再搭配當季的水果和巧妙的造型點綴,一塊塊小巧可愛的夢幻茶蛋糕,讓大人小孩都愛不釋手。

BITE甜點店家 陳聖薇(右)

 

我們之後這個山形水果蛋糕的話,我們是用就是白鷺紅茶,然後萃取它的茶汁然後跟鮮奶一起調和,然後它整個吃起來,它會有一點就是奶茶味,對,然後剛好配合我們水果,就是整個搭配得宜剛剛好這樣子。

BITE宜蘭茶農 游正福(左)

 

就像我在做茶的時候我喜歡做很多面向,所以這也是一直在思考就是說,為什麼臺灣茶永遠定位在以前那種喝茶的市場,或是那樣的方式, 而應該是更多元去在這種資訊時代被刺激的情況下,我們大家可以嘗鮮到更多不可能的可能性。

 

透過異業結盟的方式,以不同工藝手法玩出更多火花的茶產品,將最天然最在地的味道呈現給消費者,也帶出臺灣茶的多層次跟價值。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