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學有個義築實驗室,就像醫師義診,建築師到偏鄉去義築。三年前他們到新竹峨眉這個客家庄,帶領學生設計及實際打造出符合在地農業使用與生活的空間。今年則以峨眉鄉的特產東方美人茶設計製茶、品茶、與茶具展示空間。他們利用天然的素材,木材、竹子,就地取材的稻草、茅草作為材料,來展現在地特色。而義築的理念,也漸漸影響了社區,由於峨眉鄉老年人口多,因此當地鄉親及社區發展協會利用這些空間推動長照,規畫許多關懷老人的活動、並舉辦共食,要讓共好的精神繼續傳遞下去。
1、2.等一下,你要外面推,讓它立起來,1、2,腳讓它垂直,讓它垂直。

學生們扛起組裝好的木材結構,十多個人一起幫忙,要將它立好固定。

位置差多少往哪裡,差滿多的,往前再往左,往前往左,你的左邊嗎,對,我的左邊。

有人負責指揮,有人負責將位置固定,這是交大義築實驗室的師生,第三年來到新竹峨眉客家村,今年的主題設計是要做一個茶產業的展示空間。

[峨眉鄉農民
劉盛展]
我們峨眉,東方美人茶很多,也很有名,但是種茶的面積沒有辦法提高,我們一個朋友說,要來恢復茶業這個東西,(他想)要有看到茶業這樣的東西是要追求,有一個環境,讓他來展示,作展示場。

[相片提供 交大義築實驗室師生]
照著在地鄉親的期待,交大義築實驗室的老師許倍銜在計畫執行前就先帶學生到現場勘查與鄉親互動,討論出最符合在地的設計。

[交大義築實驗室 老師
許倍銜]
那材料上面,我們大部分會是用自然材料,會是結構木材為主,那表面比較多,這些比較輕量的竹子啦,就地取材的稻草、茅草,用作為材料,那整個呈現會是一個鏤空的,鏤空的空間,所以我們要對應這個展示空間需求,那在空間內部呢,能夠濾掉一部分這個,從外面來的這個 自然的光線。

學生們依照結構、天花、皮層等分成四組,大家分工合作,就地取材使用稻草、茅草以及木材,呈現天然,又能表現茶的主體形象。

[交大義築實驗室 學生
李宜宸]
那幾個屋架的,的設計是,那時候就是很簡單的一個ㄇ字型,對然後之後就是一直跟,就是老師這邊一直討論,討論說,就是真的,真的是安全上的討論,怎樣加,怎樣改變,會讓這個結構更穩。

[交大義築實驗室 學生
陳宣諭]
其實分兩個部分,有一個是平面的六角竹編的部分,跟垂直的稻草稻草片的部分這樣,然後六角竹編的話,我們是在模擬一個鄉下農村,大家凝聚在樹下喝茶那種感覺,所以那個六角竹編,就有點像是樹蔭的感覺,它有篩光的作用。

這些學生全都不是建築相關科系,但他們從學期開始慢慢練習摸索、設計、製圖、學習竹編,使用工具等,但從想像到實作總是會有差距,在義築期間的考驗,也是要訓練他們具備即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交大義築實驗室 學生
王譽鈞]
當你理論學得很好的時候,你要把它應用在實作,其實那是一堵很高的墻,但是我們在這件,在這堂課我們做到最多,就是我們從建模,到最後,真的把這個東西做出來,我們是去嘗試,去跨過那道牆這樣。

[交大義築實驗室 學生
徐為恩]
把我們想要樣子,用在軟體上面,然後是3D的就是可以360度旋轉這樣,然後在上面測試這樣,重點是說在實作上,它跟理論一定會有誤差,然後每個誤差加總起來就是,會出現問題這樣子。

在峨眉鄉「義築」進行了三年,過去因缺乏經驗,一年一年修正,找到了最適合當地氣候的材料。

[交大義築實驗室 老師
許倍銜]
用自然材料,然後做在戶外,其實吃了一些苦頭,因為在抵抗天候方面,有一些顧慮不夠周到的地方,同時在結構上面,改變過去用竹子作為結構,今年是用木材當做結構,那相對上處理,難度比較低,那也比較耐久。

經過一星期,作品完成了,製茶的機器也準備好要放入這個空間裡。三年來,這些義築空間從竹藝教室、溫室到如今的茶業展示空間,為社區帶來許多改變。

在義築空間裡,擺進樂器,就變成社區長輩平時休閒娛樂的場所,村莊看起來也更有活力。

[峨眉鄉 長輩
劉煥增]
很漂亮,很好,心情會很開朗。

[峨眉鄉 長輩
王六妹]
這裡很多活動喔,有打鼓,也有手巾的運動,主辦的也這麼認真這麼有愛心。

由於峨眉鄉是全台灣老年人口數最多的五個鄉鎮之一,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5%,原本沒落寂靜的村莊,因為有義築計畫,變得很不一樣。

[無負擔農村生活產業發展協會 總幹事
曾仁炫]
做好之後,慢慢慢慢老人家會集中,他有覺得他自己有價值,那義築那部分,不是說一定要是水泥的房子,那有木造有竹子坐著,有時候聽老師講課,有時候打鼓,很多活動可以讓他們的心,心會比較開。

[新竹縣政府綜合發展處 處長
陳冠義]
以前,看到的就全都是老人家在這種菜,種菜啦,還有老人家自己,自己在這邊準備一些,自己吃的東西,現在有這些大學生來到我們峨眉鄉,來到我們偏遠鄉鎮,這就帶動整個地方的一些活絡。

社區長輩在竹編教室裡上課,甚至是在溫室裡自己育苗、種菜,這股義築力量,更促進了當地鄉親,不僅種了兩公頃福田,免費提供有機米給社區長輩,也將有機菜,煮成一道道健康料理。

[峨眉鄉 長輩
何玉池]
很好,照顧我們老人家,他煮的飯,我們老人比較好,吃得比較好。

[峨眉鄉 長輩
劉月妹]
有這麼多菜,我介紹,豬肉,蘿蔔,番薯葉,高麗菜,比較健康這好吃。

[峨眉鄉農民
方依萍]
我們就是說三代人一起,還有很珍惜三代人一起吃飯那種感覺,所以呢,我想將現在這麼好的一個感覺,延續到我們村裡面,所以開始就做共食的部分,有這個機會,我們也想回饋我們自己的老人家。

交大師生義築的熱情,是這個小小村莊的催化劑。藉由創造空間,促成更多的改變與連結,進而彼此關心照顧,共享共好。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