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有一間芽菜農場,主人曾淮幃才31歲,他用牛奶培製乳酸菌來種,讓芽菜口感更加清甜爽脆,而且不加藥劑。別人的芽菜1到3天就可以收成,他的要5到7天,成本高,售價自然比一般的要貴,通路很難打,但曾淮幃仍然堅持要種健康芽菜,因為他從15歲開始就做麵包,食安問題爆發,加上烘焙原料太多加工食材,很難掌握來源安全,於是他開始思考轉型,從芽菜下手,要自己提供的農產品,可以大聲對消費者說,是天然健康的。
它如果這綠豆品質不好啊,它會這樣子浮上來,對啊,像這個就比較實心,浮上來就是空包彈,它裡面就是空心的,它不會發芽。

用鹽水洗綠豆,同時也殺菌,還要把壞豆挑掉,才不會影響發芽率。

因為有機栽培的東西,表面比較多菌種,對,比較多雜菌,然後如果,這道如果程序沒有處理好啊,可能種下去可能會爛掉。

洗好的豆子送進黑暗的孵芽間,就慢慢等它長大。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溫度啊,大概就是要控制在20度左右,然後像我們光線,基本上我們只有進來才會開光,那我們點的是綠光,因為植物它不會去吸收綠光。

4小時灑水一次,補充水分外,也是要降溫、避免長菌。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然後我們這水裡面就有,我們自己有添加乳酸菌,然後去抑菌,因為芽菜在,如果在栽培過程當中啊,那水源如果比較多雜菌它比較容易腐敗,然後腐敗可能這一大桶就壞掉了。

空氣、溫度、水,都是重要的環境因素,曾淮幃堅持用天然的方式來種芽菜。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就是根都會那麼長,因為這種才是天然的,然後像外面啊,它根短短就是會有加一些藥劑、一些有的沒有的,那我們就是,很堅持就是天然的栽種。

每根芽菜都有20公分長,一般餐廳的「銀芽」料理還要去頭去尾,但曾淮幃說,這才是最有營養的地方啊。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吃的時候不用去根,因為植物啊,頭尾是最健康的,那基本上中間就是口感。

不加藥劑、不破壞芽菜生長,是曾淮幃的堅持。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我們大概1斤綠豆,可以收穫5斤而已,可是像他們那些加藥劑的,1斤可以收穫到15斤,所以收穫量差異性非常大,還有收穫期間,我們收穫期大概是5到7天,然後他們大概1到3天。

因為黃豆芽表面都要帶那個它的黃豆殼啊,然後一般的消費者買回去,他也覺得處理很麻煩,然後順便我們清洗過後,就是把一些,就是豆殼啊,把它清掉。

動作輕柔,才不會傷到芽菜,而且只能人工洗。

因為它根比較長,然後像外面那種,就是,有加一些藥劑的豆芽,因為它根比較短,然後它可以用機器去清洗,因為根太長,它會糾結在一起。

31歲的曾淮幃是專業芽菜農,但他15歲開始就做烘焙,是個厲害的麵包師傅,食安問題爆發後,加上一次,遇到個朋友告訴他,因罹癌只剩一個月生命,讓曾淮幃驚覺健康的重要,也開始思考轉型。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那時候就考慮說,我自己做的行業,然後加工品這麼多,然後我自己又不能掌控,然後後面才去做芽菜。

但光是找地,就找了三年。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芽菜是因為,那時候我在選擇說,要不要種什麼玉米、番茄,或草莓,可是問題是,那些資金真的還滿大的,那芽菜最主要是水源,那我們就是四處找找找,就找到北埔這邊冷泉上面,就是上方沒有任何污染。

剛種時也曾失敗,一桶桶倒掉,不斷試,才讓品質穩定下來,不過通路在哪,又是一大問題。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因為他們說,一碗麵才多少,我要用你的豆芽,他們要賺什麼,對,基本上,小吃店我真的跑過很多家,可是他們都拒絕,對,因為價格的關係。

後來加入農會產銷班,開始在農民直銷站販售,漸漸的消費者知道他的芽菜和別人不同,也才打開通路。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傳統觀念會覺得,豆芽菜那麼便宜,對啊,然後賣那麼貴,然後一般人比較不能接受,那我們的綠豆芽吃起來很甜又很脆,所以慢慢的消費者,就慢慢去嘗試以後,就慢慢變成固定的客人。

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還有苜蓿芽,每一種口感、味道都不同,不論煮湯還是炒,都很適合。

[曾淮幃的媽媽
鄭雪平(客籍 寶山)]
紅豆、黃豆、紅蘿蔔、香菇,菇類都可以下去搭起來,都很好吃,涼拌的話,你就豆芽菜燙一下,給它冷卻,然後你再去拌一些那些佐料下去啊。

開發不同吃法,增加芽菜料理應用,現在每天產量3、400斤,生意漸漸穩定,曾淮幃開始想拾回自己的興趣,也幫助小農。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農產品還算滿競爭的,那有些就是堅持無毒栽培的啊,相對比較辛苦,因為產量低、然後價格比較貴,那我現在就是想說,幫他們做成加工烘焙的東西,然後用台灣的在地食材下去做烘焙品。

東方美人茶葡萄乾、紅豆、南瓜等各種口味的食材,都是曾淮幃一樣樣找來的,餡自己熬、果乾也自己烘。

[北埔芽菜農
曾淮幃(客籍)]
像我們這個是擂茶,然後我們自己北埔有生產冷泉米,然後我加入麵包裡面,還有苗栗的葡萄,我是自己加工,自己烘製而成的,所以基本上我做的這些食材的東西,都基本上是,在台灣看得到,然後我自己也看得到,我才能夠安心的推廣給大家。

因為食安風暴,意識到原物料的重要,才轉種健康芽菜,當了農民,才知道農民辛苦,想用自己的專業協助小農,身分轉變了,但信念一直在,全家人也幫著他,海拔500公尺的原始山林裡,曾淮幃的芽菜基地,正一步步實現夢想。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