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的南外社區,在地鄉親不僅努力復育生態,甚至合力把荒廢的古道、三合院整修起來,讓人看到不同於老街的北埔風情。


 

 

距離新竹縣北埔老街不到十分鐘車程南外社區,堪稱是一個世外桃源,在地居民不僅努力復育生態,甚至合力把荒廢的古道、三合院整修起來,串連歷史場景、打造社區亮點,讓人看到不同於老街的北埔風情。

台灣肖楠是台灣最珍貴的植物,它的主要用途,用在神轎,還有神像,還有神桌。

一群人爬得氣喘吁吁,但不忘認識一下步道旁的生態。

它這個葉子有點像,像扇子一樣,銀杏,它又叫公孫樹,為什麼,因為它在結果,要長果實大概都要70歲以上。

好不容易爬上千段崎,來到這個平台,居高臨下,180度的美景盡收眼底。

哇,哇,好漂亮,好漂亮喔。

新竹科學園區,再來中間就峨眉的湖光村,就那個大佛。

來吃餅乾、吃點心。

這裡還不是終點,再往前走,很難想像,在這麼樣一個偏僻的山上,竟然有一間氣派的三合院。

每一房,一個房子,裡面擠了很多人,如果說各位裡面有仔細看的話,左右橫屋,它裡面還有一個閣樓,閣樓上面還可以置物或當小孩子的房間。

不僅建築高度,比一般三合院更挑高,就連地處的海拔高度,也是高人一等。

[北埔南外社區理事長
葉貴霖]
目前來說,我們號稱新竹縣最高的三合院,就是說它的海拔地勢這麼高,在天空上面的一個城堡。

[記者
林秋伶]
來到北埔的大南坑,這海拔大約是500公尺的地方,竟然有一間這麼大棟的三合院,這裡是姜家大院,是姜家人在60年前蓋的,而且,這裡,還有人稱它為「天空之城」。

紅磚瓦房,藏身在山林之中,從高空俯瞰,綠樹群山環抱,還依稀可見當年先人開墾的痕跡,雲霧繚繞,宛若仙境,讓人忘卻了都市的喧囂,恣意享受這一片寧靜,也讓人遙想,一百多年前,姜家來此開基立業的情景。

[姜家大院主人
姜禮臣]
種水稻啊、採茶啊、養蠶啊、種橘子那些都有,反正什麼都種,做紙那些都有。

[北埔南外社區理事長
葉貴霖]
你說百年前,可以說它跟我們北埔,北埔的開發,開發史一樣,這個地方,慢慢的,他就靠人力,一鋤一鋤,鋤頭的鋤,去開墾出來的,一畝田一畝田,來種東西。

[照片提供 姜禮臣]
日治時代昭和年間的全家福照片,還能看見當時的房子是用編竹夾泥牆的方式建造的,後來才把泥磚屋,改建成現今的紅磚屋。

[北埔南外社區理事長
葉貴霖]
當初蓋這棟房子,所有南坑人都有參與過,有參與過,有幫他挑磚、扛水泥,當初沒有車子,看一塊磚多少錢,一包水泥多少錢,幫你扛上來,所以他蓋一間房子,要花兩間房子的錢去蓋,工錢貴嘛。

以前這裡最多曾經住過五、六十人。

[姜家大院主人
姜禮臣]
中午的時候,每一個人都上山去工作,不知道時間啊,就打那個大銅鑼,讓大家知道。

姜禮臣說,小時候上課,要走到山下的學校,一走就是4小時。

[姜家大院主人
姜禮臣]
一趟4個鐘頭,帶兩個便當,一個午餐,一個晚餐,(所以下山要4小時,回來又4小時),對啊。

這個是我爸爸,這些都是我爸爸的學生,打那個八音的,以前都在這邊學的,(所以這邊說是八音的發源地),對啊,所以說,整個新竹縣來講,八音(發源)地就在這邊。

[照片提供 葉貴霖]
[照片提供 姜禮棟]
[照片提供 葉貴霖]
曾經的輝煌已留在歷史裡,因為山上沒電、交通也不方便,慢慢大家都往外地發展,姜禮臣是最後一個搬出去的。

[姜家大院主人
姜禮臣]
都沒有電燈,也沒有那個,什麼都沒有,都燒柴的,搬出去的話就沒有,就沒有,沒有上來過了,那個屋頂就倒塌了。

[照片提供 葉貴霖]
[聲音來源
北埔南外社區理事長
葉貴霖]
我們來看的時候,這裡面、旁邊很多雜樹,裡面的廚房,都堆了到膝蓋的泥土。

[遊客
彭孟錫]
所以四、五年前來到現在,嗯,那就不甘心放棄,就走上來,跟我太太兩個人走上來,上來這房子還全部崩壞,還沒開始修,我們都有在關心,那時村長和陳紹忠他們開始著手重整,我們都有看FB。

五年前,客家新聞雜誌團隊,曾跟著社區的人來到姜家大院,也記錄下當時的景象。

[北埔南外社區 總幹事
陳紹忠(民國104年)]
方圓好幾里之內,就這麼一間三合院,算是很完整的,以這種規模來講,在以前是大戶人家。

[室內設計師
吳為斌(民國104年)]
第一次到達這裡的時候,其實我也被這整個老宅深深的吸引,窗花的部分它就非常的考究,而且它完全是非常的大器,而且整個廂房,廂房與廂房之間,還有它整個砌磚的那個結構非常不一般,就是比我們一般傳統的那種三合院,真的是豪華很多。

[北埔南外社區 總幹事
陳紹忠(民國104年)]
我們居民就是要來參與,讓大家一起來完成那個,我們講說是不可能的任務,當村民有參與感的時候,他就會愛這塊土地。

[室內設計師
吳為斌(民國104年)]
有限的預算,把它發揮最無限的一個延伸,而且其實喚醒我們地方的這些村民,來共同參與,其實那才是我們的重點。

[照片提供 葉貴霖]
[北埔南外社區 總幹事
陳紹忠(民國104年)]
一開始就是先把正廳的部分整修起來,至少不要讓它下雨,怕會倒掉,那未來會,它有幾個目的啦,因為我們社區是發展生態旅遊的一個社區,希望說這裡以後可以變成一個遊客休憩的一個點。

[社區陪伴團隊
吳明珊]
因為這邊往外面看的景非常美,所以那時候就覺得說,欸,這邊確實是一個好地方,就以這個地方做為其中一個據點來營造這樣子,再加上進去又有冷泉嘛,所以他們是有期望說,可以也帶動一些社區發展的部分。

103、104年,社區爭取到經費,整修正身,105年整修左邊廂房,106年,地主自己出錢重建右邊廂房,前後花了4年,三合院才整修完成,107年,才有電力設備。

來,好了。

姜禮臣曾經在台北空廚公司的烘焙坊工作,退休回鄉,自己蓋個窯,發揮專長,也和遊客分享他的手藝。

[姜家大院主人
姜禮臣]
(看到這麼多遊客來,你也覺得很高興),喔,很高興,歡迎大家來。

[社區陪伴團隊
吳明珊]
他們的二代也都回來,來協助社區做一些發展,然後逐漸的人這樣聚集回來,推廣,告訴他們說,南外這邊真的是一個好地方。

[新竹縣政府祕書
王月梅]
又有泡茶、又有做披薩、又有自助餐,我想我們的理事長,葉理事長,還有我們的陳總幹事,還有我們所有的幹部,大家很有心,把我們北埔再發展起來。

[立委林思銘祕書
柯千雅]
以前的人怎麼生活,以前的人,怎麼樣在這山上,這麼山上的地方,走到都市。

[遊客
魏雪鳳]
大城市是高樓,這裡就是老房子,以前的人全部住這樣的三合院,我今天來到這裡,回想到以前的情形。

[北埔南外社區理事長
葉貴霖]
有的單位他來看,他說這廢墟你整修它要幹嘛,那我們講要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那不是廢墟,是一個我們歷史生活重要的一個場景,留下來,就有故事,你如果說,沒有了,你怎麼說,你想不到是怎麼樣的東西,所以那個就是要用文化的角度去看。
    
留下來就可以說故事,將來還要用更多元的方式來活化,歷史、文化,就在生活中,南外社區的人們,正用行動演繹著。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