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都市樓頂開闢為菜園,那麼養蜂如何?全球面臨蜜蜂大量消失的問題,美國、法國、日本等國開始推行城市養蜂,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陳裕文近年來也在台灣推動,因為他認為,都會區農藥污染相對較少,蜜蜂自然也就能安穩地居住下來、繁衍後代,有藝文團體和企業加入行列,更開設城市養蜂課程,帶大家一塊來看。
一群民眾圍在蜂箱旁,穿著防護衣和雨鞋,成員有家庭主婦、父子,甚至是夫妻檔,他們都是城市養蜂課程的學員,每個星期有兩天會來查看自己負責的蜂箱。
我們等一下我們要算蜂蓋,蜂蓋我們要用數字去算,好,然後幼蟲跟卵的時候我們一樣是看,那基本上幼蟲跟卵的話,我們今天有看到幼蟲,有看到卵,就代表正常,就打勾就好了,沒有幼蟲也沒有卵,打叉叉,有幼蟲沒有卵,我們就寫沒有卵。
看著一群群的蜜蜂漫天飛舞,一般民眾可能早就逃得遠遠地,這些學員卻興致盎然。之所以來接觸這個課程,有人是好奇,有人是想克服對蜜蜂的害怕心理。
[城市養蜂課程學員]
就是我在修剪樹籬,然後就突然劇痛,然後我就趕快逃,然後後來是,我們就要去醫院,所以,有那次被螫的經驗以後,就是很怕蜜蜂,那從此看到蜜蜂都逃,那我就想說我既然那麼怕,那我就乾脆來把牠了解一下。
我們那時候就很好奇什麼叫城市養蜂,因為我覺得說,台北市區你要在大樓的樓頂,會有養蜜蜂一群在那邊,難道,應該講說,住家不會抗議嗎,我住在林口,那我娘家的地方因為有一片農田,所以我是希望說在農田的旁邊呢,種植一些花,因為我希望說,花其實除了觀賞以外,再來就是,讓蜜蜂有一個食物可以找來吃。
而舉辦這項養蜂課程的藝文團體,由於工作基地就位於大台北信義區的虎山,這裡生態豐富,因此平時除了舉辦藝文活動,他們也希望能加入環境教育的元素。
[微遠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蔡枚芳]
我覺得我現在看到的孩子,包含我自己的,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很害怕,他們不是只有害怕一隻蜜蜂,他們害怕一隻螞蟻,因為,他們或許在成長的環境裡面,跟自然已經脫節了,就希望藉由這些實際放的這些蜂箱,可以讓來這邊,不管是參加活動的也好,或者是我們社區的一些學校的學生,可以實際來看一下,蜜蜂是怎麼樣的一個昆蟲,然後牠們的一些生態,那我更希望就是說,後續我可以有一些系統性的課程,可以讓更多的人來參與這個部分==ns==
由於近年來,全世界蜜蜂大量遞減,不只有民間團體關心,指導老師柯仲宇認為,透過城市養蜂,才可以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議題。
[城市養蜂課程 指導老師
柯仲宇]
我對它的定義是在於說,保護這個環境,因為你在經由養蜜蜂的過程,你會知道,這整個環境,是哪些東西對蜜蜂造成傷害,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會去關心環保問題,去關心一些環境的議題,你就會關心說,是不是應該不要使用農藥,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推廣一些有機的東西,無毒的農業,所以這個是更上一層的意義==ns==
在宜蘭大學生資大樓的樓頂,同樣也有許多蜂箱,這些蜂箱是台灣研究蜜蜂的權威,陳裕文教授和學生一同照顧的。陳裕文認為,都市農藥污染相對較少,只要做好綠美化,蜜蜂也能穩定繁衍後代。
[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 教授
陳裕文]
相對於在都市來講的話,我們都市各位想像一下,我們都喜歡開花的植物,今天有這個草花開了,可是它可能很快就謝了,我就趕快又,換另外一種的草花來種它,所以對蜜蜂來講呢,牠反而是在都市裡面,它四季不斷的有不同的花在開,所以也就是說,牠有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不像農業栽種地區它可能全有或全無。
但蜜蜂要適應都市,需要一段時期;溫度控制也是難題。
[城市養蜂者
陳冠樺(客籍 苗栗通霄)]
在樓頂上養的話,其實,一開始蜜蜂會有所謂的適應的問題,那一開始牠出去會找不到食物,為什麼,因為這不是牠熟悉的環境,對,那所以我們一開始在樓頂上養的時候呢,其實蜜蜂損耗滿多的,就是因為牠出去回不來,因為那樓頂,大概,你也知道因為在台北市三、四十層樓高的樓頂,那其實牠飛,就是飛回來也是有困難度的。
[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 教授
陳裕文]
因為屋頂通常沒有遮蓋物,用了一個簡易的帳篷來遮蓋,可是這個帳篷有時候,還是一天當中,某一段時間它的溫度還是會稍微比較高一點,所以在頂樓養蜂第一個,要克服夏天,這個蜂群溫度太高的問題,你要想辦法去克服,第二個,那到了冬天,又會面臨到像北部地區東北季風,風太大,下雨的問題,就是,等於冬天它要防寒,夏天的話呢,最好能夠散熱。
透過實驗,陳裕文教授也發現,城市養蜂其實也有生態的警示作用。
[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學系 教授
陳裕文]
各位都知道,蜜蜂有所謂的,生存,生態上的危機,那如果在農業栽種地區裡面,哪一天蜜蜂沒有辦法生存了,那可能我們在都市養了這個蜜蜂是一個,預備部隊,因為人類需要蜜蜂來授粉,才能夠有高品質的蔬果可以吃,如果沒有蜜蜂就沒有,就沒有授粉,沒有授粉可能就沒有食物可以吃,如果這個地方是有污染的話呢,我們可以檢測它的花粉,也可以看出你這個地方環境的品質好不好==ns==
蜜蜂是環境指標生物,藉由飼養過程了解蜜蜂適合的生存環境,人類也一定能生存。而蜜蜂飼養運動在台灣起步算晚,學者表示,民眾對蜂普遍還是較害怕的心態,因此推廣起來還是不容易。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Aug 20 Thu 2015 18:09
450集-城市養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