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各地舉辦不少藝術活動,希望活絡地方,不過被認為成功的,似乎不多,最常被質疑的就是曇花一現,像煙火般放完就沒了,缺乏深層文化內涵。這兩週節目一開始,我們要帶大家看看日本的例子。三年前首次舉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三個半月內吸引93萬人次參觀,更被國際旅遊雜誌評選為推薦景點,才辦第一次就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展覽。這些瀨戶內海上的島嶼,其實很邊緣,人口老化、外流嚴重,居民頂多數百人,沒落寂寥,國際知名公共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便以海洋、島嶼為背景,找來藝術家創作,但他不是要改變這些島嶼,是希望藝術家和島民共同創作,讓藝術品融入島嶼空間、融入居民生活,為衰退的小地方注入活力,重塑地域價值。 孟加拉傳統歌謠,為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夏季會期揭開序幕,位在高松港的孟加拉工坊,模擬孟加拉首都達卡市集打造而成,紡織、陶瓷、彩繪等,各領域的手工藝師齊聚一堂,希望為逐漸走向機器化的日本工藝,找回手感的溫度。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三年舉辦一次,今年是第二屆,分為春、夏、秋三季,==cg in==以瀨戶內海宇野港、高松港周邊,以及直島、豐島、小豆島等,12座島嶼為舞台,展開超大型的藝術饗宴==out==知名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以島嶼和海洋為背景,邀請來自三十國的藝術家,打造超過三百組藝術作品,透過藝術,要為人口外流且高齡化的島嶼,重新注入活力。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藝術總監 北川富朗]
隨著作品的完成,有很多觀光客來到這個島上,對島民來說,需要他們說明的地方也會增加,對人們說明自己島嶼還有島上的作品,其實是很令人開心的事情,因為人們來到這個島上,一開始可能是為了要看藝術品沒錯,可是來到這個島上,就會感受到島上的生活,感覺這個島從以前累積至今的傳統文化,人們會因此而讚嘆,對島民來講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所以很明顯,有作品在的島嶼跟聚落因此而活絡不少,真的跟之前是完全不一樣的。

七月夏日,正是瀨戶內海伊吹島居民最忙碌的時節,居民忙著將捕來的沙丁魚加工製成魚乾,這個漁業發達的小島,只有1.05平方公里,居民約590人,人口外流的狀況同樣也發生在這個小島上。伊吹島是今年夏天首度參與藝術祭的島嶼,島民選在最繁忙的時節加入,為的是要讓外界看見島民滿滿的活力,藝術家豐福亮,以廢棄小學教室為基地,和島民觀音寺市的中小學生,花了一年的時間,一同創作出「不沉的船」。

[藝術家
豐福亮]
這個作品是用沙丁魚魚群的意象來做,因為伊吹島是一個漁夫之島,因為是個漁業發達的島,所以想要用漁夫跟魚來做這個作品。從一樓是有一個故事,從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彷彿是閃閃發亮的卵,感覺是某種可怕的東西,最後大家從那邊逃出來,開拓一片新的天地。

「不沉的船」,由數以萬計的浮標結合而成,在兩層樓的教室空間展現捕獲沙丁魚群的意象,希望傳達伊吹島的獨特魅力。



每一個色彩繽紛的浮標,都是島上媽媽和觀音寺市學生巧手製作,並有著獨一無二的創意在裡頭。

[藝術家
豐福亮]
最主要是誰都可以簡單做,顏色也是盡量都很鮮豔,讓大家有興趣去做。仔細去看那個浮標,就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卡通人物或者是角色。或者大家會把自己所想的東西表達在浮標上面。

廢棄的魚乾加工廠,也布置成伊吹島漁業文史展示廳,有過去捕魚、曬魚乾的各式器具,從前島上人口眾多、街道繁華的樣貌,也以模型展示。藝術家帶著島民共同完成藝術作品,吸引遊客來到小島上觀賞。見證伊吹島繁華落盡的老奶奶,看到遊客湧入島上直說有藝術祭真好。

[伊吹島居民
合田清子]
因為藝術祭的關係很多人來到這個島,這是值得感謝的事情,從前這個島上有4300多人,以前電影院還有3家,現在島上沒有500個人。

當人潮湧入,鮮少見到外人的島民感到欣喜,相對地也有人擔心,會帶來過量的垃圾、噪音等負面影響,但藝術祭主辦單位卻已有先見之明,並做好準備。


只要遊客來到伊吹島,主辦單位就會發這樣一個塑膠袋給遊客,上面寫著把美好回憶放心頭,垃圾放進袋裡帶走。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藝術總監 北川富朗]
上屆藝術祭結束後,有舉辦問卷調查,有九成在地民眾對藝術祭是滿意的,但是也因為遊客的增加,道路就變得比較擁擠,有點危險,搭船也變得很難擠上船,是有一些這樣的聲音沒有錯,但是大部分人都因為藝術祭,覺得很開心、很快樂。

人來了,當然錢也跟著觀光客滾進島上,不過北川富朗說,這並不是舉辦藝術祭的目的,重要的是透過藝術重塑地域價值,在觀光客踏上看似衰退的島嶼後,看見小島的人情味、島上的好;島上的居民透過不停的交流,找回活力。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藝術總監 北川富朗]
很多觀光客來到這邊當然是對地方經濟很有幫助,但是這並不是舉辦藝術祭的目的,很多人覺得都市裡面的生活一直在前進,島嶼的生活是停滯不前,但實際並不是這樣的,在島嶼上的生活反而是充滿人味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來到島上,島民也因此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驕傲,這才是這個藝術祭的目的。

瀨戶內海上的沒落小島,靠著藝術翻身,藝術祭的舉辦,不僅活絡小島經濟,也讓藝術、海洋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不同的作用與連結。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