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共有卅五座燈塔,從清朝時期開始,一百多年來,都是由海關負責興建和管理,由於行政院組織改造,今年起移撥到交通部,由新成立的航港局接手,經過整體評估,交通部計劃從今年九月起,三年開放五座燈塔觀光。除了欣賞燈塔風光,台灣各地的燈塔,都有它的歷史背景與故事,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群一群的遊客湧入拍照,這裡是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

情侶玩自拍、比YA、推燈塔,這拍、那拍,各種姿勢都有,背景離不開這座燈塔!鵝鑾鼻燈塔是在清光緒九年建成,也就是1883年,距今已有一百卅年,已被列入歷史建築。當年這裡還是整片原始叢林,清廷還派兵駐守,也因為南疆位置重要,經過日據、到國民政府來台的初期也都維持軍力保護型態,現在圍牆上還留有槍眼,牆外四週有壕溝,這也是台灣唯一的武裝燈塔。

[鵝鑾鼻燈塔
主任 徐福耀]
在以前那時候這邊都是很荒蕪,都沒什麼百姓啊,土番很多啦,所以它當初設計的時候,它有設計這個壕溝,圍牆上有槍眼,燈塔上面那個欄杆那邊它也有槍眼,這是就武裝燈塔的,這個台灣唯一的一個武裝燈塔。

鵝鑾鼻燈塔塔高才廿一公尺,但是因位在山丘上,從海平面算起到燈火的中心,有五十六公尺高,在夜間,遠在五十公里的外海,都看得到燈光,在早年風景區還不多的年代,鵝鑾鼻燈塔名列台灣八景之一。

[鵝鑾鼻燈塔
主任 徐福耀]
因為台灣以前的風景區很少,所以這邊它列為台灣八景之一,這個是鵝鑾鼻,現在的話就是說,現在這邊的鵝鑾公園的話就是說,以我們這個燈塔為那個重點。


我們現在在鵝鑾鼻燈塔看到的這個樓梯,其實是用生鐵鑄造的,又小又窄,其實在台灣大多數燈塔的樓梯,都是長這樣子的,我們現在來走看看,看一下有多難走。

現代的西式燈塔,內部空間相當狹小,包括這些生鐵也都歷史悠久,當年設計內部樓梯時,只是讓燈塔人員足以上下即可,並未考慮安全性和樓梯間距,事實上燈塔內部,也不是開放觀光的空間。

近代西式燈塔,主要是助導航功能,指引出一條安全的航道,其實中國很早就有類似燈塔的概念,例如媽祖的故事就是一個燈塔的故事。

[前海關博物館
館長 葉倫會]
我們中國人來講,事實上,媽祖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燈塔故事,你知道嗎?我們知道媽姐,她活著的時候,常常到海邊,晚上的時候,在海邊點燈,讓她的爸爸、哥哥可以平安地回家。然後現在在供奉媽祖的時候,有千里眼、有順風耳,那告訴我們,船舶航行大海的時候,可以看到哪裡有危險。

目前全台灣的西式燈塔,總共有卅五座,幾乎都是在清朝或是日據時期陸續興建的,會建這些燈塔,主要是在1842年,也就是清道光廿二年,中英鴉片戰爭後,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在南京條約中,中國開放了五個港口通商,船運往來頻繁也發生了不少船難。

[前海關博物館
館長 葉倫會]
到中國來,他們(外國人)對中國沿海的地形不了解,不了解,所以船難就很多,那船難很多的情況之下,他就想到,在他們歐洲,遇到船難的地方,一定是有淺灘,有暗礁,所以這個地方,他們就設立燈塔,燈塔的燈光有白燈、有紅燈,白燈是安全的,紅燈是危險的。

一百多年來,從清朝到中華民國政府,台灣的燈塔一直是由海關興建、管理,去年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後,才在今年元月一日,從主管海關業務的財政部移撥到交通部手上。

[交通部航港局
局長 祁文中]
早期因為交通部還沒有這樣的一個專責機構,所以就協調,權由海關它來照顧這一個業務,那也已經一百四十幾年,那去年因為交通部組織法變更,港務局政企分離之後,成立了港公司,以及公權力單位,交通部航港局,所以就協調從今年一月一日開始,那燈塔的業務就交給航港局來接棒。

[前海關博物館
館長 葉倫會]
在海關管,海關的主要業務是收稅、查緝走私,它們設立一個專責單位,來負責燈塔業務,叫做海務處,那現在航港局,它們也,是由原來這一批人在管燈塔,他們原來,這是一群很專業的人在做的事,誰管都一樣。只是世界各國,都不由收稅的單位來管啦,管燈塔由收稅的單位管是很好笑的。

其實當年由海關來管也是有歷史背景的,為了航行安全,當年進入中國的商船,有一個入港稅,指定專款專用在燈塔建造與維護,而當時清朝的海關總稅務司是英國人赫德,為了取得各方的信任,清廷就叫海關來負責。

[前海關博物館
館長 葉倫會]
為什麼海關可以獲得中國和列強的信任?因為海關的首長是英國人,然後它是中國的政府單位,所以兩方面都信任它們,所以就由海關來管,這一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今年,2013年的元月一日。

在財政部海關管理的年代,政府開放了六座燈塔觀光==cg in==包括了三貂角、高雄、鵝鑾鼻,和漁翁島、東引島與東莒島==cg out==交通部接管後,通盤檢討如何開放,在今年九月,將再開放白沙岬和綠島燈塔。

[交通部航港局
局長 祁文中]
(全部)就是卅四加一座,裡面大概有十六座是適合開放觀光,那目前,已經有六座開放觀光,有五座是屬於開放空間,本來就沒有特別在看管的,所以接下來還有另外的五座,那我們是希望接下來三年,大概以二、二、一的方式逐年來開放。

早上還不到九點鐘,從台東飛到綠島的班機降落了,綠島燈塔旁就是機場,而在燈塔的另一邊是太平洋,這邊有一個水池,很多遊客喜歡到這裡來游泳,這個窪地,其實是在二戰期間,美軍炸出來的。

[前海關博物館
館長 葉倫會]
(燈塔)一邊是靠太平洋,一邊是靠著那邊機場,靠太平洋那邊還有一個大洞,大洞是怎麼樣,那一些都有故事,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本來人家飛機是要炸我們燈塔,那不是很準,也許很準,只是被風稍微往外面吹一下,它就炸了,一炸就變成一個大洞,現在就好像類似石滬這樣子,可以在那邊抓魚,也可以在那邊,很清澈的水裡面游泳。

有意思的是,綠島燈塔的由來,還是因為1937年,「胡佛總統號」在附近海域發生船難,美國政府為了感謝綠島居民奮勇救人的義行,所以由美國出資日本人興建的。

[前海關博物館
館長 葉倫會]
那早期你知道嗎?西方國家來征服中國,是靠著船堅砲利,那後來的戰爭,也是航海,那個船舶也很重要,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台灣的燈塔就成為美軍軍機轟炸的主要目標,它只要把你燈塔炸掉了,那日本的船舶,就沒有辦法在這邊通行無阻。

台灣多數燈塔附近,都曾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船難,綠島如此,鵝鑾鼻燈塔也是,在1867年,也就是清同治六年,有一艘美國商船遇到暴風雨,迷失方向,漂到鵝鑾鼻附近的七星礁,因觸礁而沉沒,船長及船員游泳登岸後,又被原住民俘虜遇害,所以美國政府建議設立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燈塔
主任 徐福耀]
這個燈塔這邊,你那個朝南的地方,那邊有一個,九海浬的地方有一個叫七星礁,那邊有礁石,那個退潮的時候礁石會顯露出來,現在目前大概是在漲潮的時候,看不太出來,所以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很險要。

每座燈塔風景不同,自從開放觀光以來,除了鵝鑾鼻,另一個觀光人潮不斷的是高雄燈塔!高雄港是國際商港,船舶進出頻繁,站在燈塔上方,俯視整個繁忙的海港景象和都市稜線(根本沒配這句),美不勝收。

[高雄燈塔
主任 林吉生]
高雄燈塔它是市定的古蹟,經內政部在八十一年的時候,不是,七十四年的時候核定為市定古蹟,我們海關在八十一年的時候,元月份開始開放,自從開放以來。參觀的遊客滿多的,尤其是大陸來的,或者是香港來的,來這邊的,剛好有遊艇進高雄港的,來這邊參觀的遊客都是滿多的。

一般來說,燈塔的結構,大致區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燈具的位置就是塔頂。高雄燈塔的主燈,現在是市定古蹟,其實最早的燈塔,反而是旁邊的這棟兩層樓建築,後來才另建八角形的白色燈塔。

[高雄燈塔
主任 林吉生]
高雄燈塔其實最早的就是在我身後的這一座,兩層樓的方形的白色燈塔,它是最早在西元1883年,也就是在清光緒九年的時候,由海關首先建造的第一座燈塔。後來在1917年的時候,日本人開始改建燈塔,由於外購燈具受到戰時的影響,所以延遲交貨,所以在1918年的時候才完成建造。

花蓮的奇萊鼻燈塔靠近七星潭,它是在1931年,日據時代由日本人興建的,這裡是全台唯一有土地公廟的燈塔,有時還會有外人進來祭祀,香火鼎盛!負責設計和蓋廟的是田亦發,四十五年次的他,當年進燈塔時,還是個年輕小伙子,也是第一個有水泥工專長的燈塔看守。

[奇萊鼻燈塔
看守 田亦發]
那時候就是,我們主任認為說,燈塔就是有神鬼這個問題,大家心裡比較不安,所以說,他想要蓋一個土地公廟,就叫我幫他,然後他找地理師來看,看(地)點,看一看,看了可以,這邊可以,我們就把祂蓋起來這樣子。

明亮白淨的燈塔,其實是多少燈塔人盡力維護的結果,尤其是台灣的燈塔都有一定歷史了,連小小的門框、銅片都要定期擦洗,即便在航海科技發展,已經走向全球衛星定位時代,燈塔的助導航功能仍在,下個禮拜我們再來了解,看似清閒的燈塔人,他們每天的工作是什麼。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