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食吃麵食全是個人喜好,沒什麼道理好說,但在台東縣的關山農會就想方設法要用「兩憶」,讓遊客開心吃米食。
吃飯皇帝大,吃米食吃麵食全是個人喜好,沒什麼道理好說,只能各憑本事吸引消費者青睞,在台東縣的關山農會就想方設法用「兩憶」,要讓遊客開心吃米食。
[記者
邱月華]
關山有一間米國學校,它不教你英文,不教妳數學,它是專門教你認識台灣有那些的米,米可以做什麼,裡面有一個彭校長,他遇到誰都在跟大家說米的故事,其實他就希望藉此,大家可以認識台灣米,可以多買一包關山的米
你知道關山米池上米為什麼會好吃嗎,知不知道,花東縱谷,花東縱谷,因為是花東縱谷這個地形,所以影響這裡的微氣候,這裡的太陽公公每天都是遲到又早退。
人稱彭校長的彭衍芳,關山農會農業推廣教育中心的主任,他是2005年關山農會以舊穀倉成立「米國學校」以來,首位,也是唯一的校長。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什麼是在來米,什麼是蓬萊米,什麼是糯米,這和你吃的食物有什麼連結,你吃的米篩目,到底是在來米、蓬萊米,還是糯米,你吃的這些麻糬或是粽子那些,和我們米有什麼關係。
[遊客
李芝瑩]
大學的時候有想要推,就是想要好好做食農教育這一塊,但是就是覺得很無力,然後來這邊就發現,這邊就是很認真在推廣覺得很感動,這是認真的。
對,好吃有最漂亮的,這是一等米,我的意思是說,這是最好吃的,其實我們好吃是因為氣候,這裡的氣候特別,這裡的氣候為什麼特別,因為這裡的地形,所以它是最好吃,又最漂亮,最好吃是這個嗎,對對對,這是單一品種,單一品種,大家公認最好吃的高雄139號,就是這個。
彭校長只要有機會,逢人就會叨叨念念、熱心的說著「關山米經」,就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有關米的知識,愛上吃飯。
[遊客
李芝瑩]
(在家裡會吃飯或煮飯嗎),會,家人煮飯會吃,但自己不常,就是你們吃飯的比例跟吃麵包的比例,飯比較多吧,我們家比較常煮麵,因為媽媽覺得煮麵比較快,比較方便,就煮一鍋就好,(米食的敗壞就從媽媽開始),對,她就會覺得煮飯還要,就是可能還要3菜一湯這樣
[遊客]
我覺得是家裡的影響,就是每天就是習慣吃飯,那久了自己開始會煮飯之後,也會就是,就是會想要煮飯吃,就是會想到那個味道。
米怎麼做出來的,稻米從田裡收割下來以後,我們要把它烘乾以後儲存對不對, 第一個步驟我們叫做礱穀,
在米國學校可以看到米的前半生,如何從一粒穀子變成米,和米近身接觸,更能看到米的千變萬化。
湯圓啦,還有這些年糕,或是蘿蔔糕,粽子這些。
大鍋飯,義大利的燉飯,像日本的壽司也都是米做的,大家都很愛吃,反而忽略了台灣自己,我們自己就有生產這些米。
或許大家因為太熟悉,忘了米可以很台式,也可以很有外國味。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實在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尤其我們台東關山這些鄉下地方,比較沒有這些外來食物什麼都是用米做的,米篩目啦,或是說粄啦,或是說「油錐仔」這些東西,都是用米做的。所以實在是現在,這樣的文化慢慢的消逝,外來的文化越來越多了,大家年輕人去找那些比較簡單的,比較合他口味的東西。
煮飯還得配菜,煎餃、水煎包,麵包、三明治隨買隨吃,簡單快速是多數人早餐的選擇。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我們是一個吃米的民族,所以很多的東西,現在是因為很多外來的東西,麵粉啦這些,一直進來台灣,所以大家都會去換吃那些麵包,這些東西。
[遊客
李芝瑩]
就是沒那麼方便,因為市面上如果,就是我出去逛啊,出去要買東西,都是麵類啊,或是麵包類的東西比較多。就是沒有什麼米類的選擇。可能10家店裡面有9家店,都是用麥類做的。
吃米飯原就我們生活化的一部分,受了西化的影響,米食漸漸從我們的餐桌退場。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近20年國人每人每年白米和麵粉的消費量顯示,民國86年白米的消費量58.4公斤,106年減為45.4公斤,而麵粉的消費量自86年的30.3公斤,106年增加為38.1公斤。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好好念書,考試考第一名,阿公請你吃速食,爸爸請你吃比薩,吃牛排,吃義大利麵,奇怪,怎麼沒人說你如果考第一名,請你吃飯糰的呢。
如果米食也能方便又簡單,一如速食,就能「光復早餐」,等同找回了三分之一的米食市場。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這個是為了取代,取代,我們希望把它變成了早餐,取代玉米脆片的,這是米的,就是乖乖的原型,原來的沒有調味的,完全沒有調味的,它只有,它是純粹的米,它做成了星星的形狀,有沒有,那這個呢,讓小朋友更有食慾去願意去食用,讓它在視覺上,視覺上看到就先喜歡了,所以他會願意放到嘴巴,當它放到嘴巴以後就讓產品去說話。
五香和椰奶口味,到這裡就是這兩個口味,這個才是真正我們的,我們五、六年級生的印象跟回憶就在這裡。
要人多吃一粒米,除了米要好,也要會賣,106年,關山農會和知名的食品加工廠合作,利用記憶和回憶成功行銷關山米。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我以前要做乖乖想法,是要幫這五、六年級生,找回他的回憶和記憶,但是把原來的玉米粉改成健康的國產米。用米來做沒有麩質,沒有過敏原,所以我們的乖乖取得了溯源標章,是有認證的。
[遊客]
那個是童年的回憶,那另外一個部分是剛好來這邊旅遊想說,買回去(吃)看看到底哪裡不一樣,因為我也知道台東這邊就是好山好水,所以米好吃,真的是,如果行程真的來不及,真的還是想搬米回去。
幫我拿4箱來喔,好 來,4箱綜合的在這邊喔。
遊覽車帶來了遊客,米乖乖被一箱箱的帶走,落實了「人進來,貨出去,發大財」,證明了「兩憶」的行銷方式,成功的收買了新舊世代的味蕾。
[遊客
李芝瑩]
有有,對,有新的產品原來這麼多元,米餅,對,就是米餅,就是意外發現原來它可以當成早餐,然後米乖乖是之前就有聽過,就有吃過,然後還有米冰淇淋,然後我上次來台東也有吃那個米貝果,就是看到就會想買。
推廣米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市場找回來。彭校長說,做農不是不會賺錢,只要找到方法,打開市場就沒有賣不出去農產品。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這個書包很多人看了就會心一笑,因為打開來,沒有放書,放便當,你看,這就是沒讀書的,這裏面放便當,有想起以前讀書的樣子嗎,第三節課吃完了,要回家了。現在當然不能放飯包,要放米啊,回去煮,這樣的東西就會勾起他,想要購買的慾望。
這個米每一顆都是關山米,我們把我們關山米,送去給它發酵,然後做成豆腐乳。
阿婆的洗米水拿來用,我們拿來做成洗碗精。
米釀的醋然後再經過和水果的發酵,那就變成了水果醋,它只要沖泡就可以了喝了,所以這都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對米的食用量又會有增加。
讓關山米的周邊產品的延伸無極限,絞盡腦汁更新米的吃法或用法,就是希望米的消費量能夠越來越多。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米不只是賣米煮飯而已,它可以做成文創品,它可以做成飲料,可以做成食品,兒童食品,很多很多的東西,我們要一直開發出來,新的東西出來,讓大家知道,這個市場很大,市場很大才會有人種,不然我們一直教農民說,你要種多一點,種漂亮一點,要做什麼?賣不出去就完了。
米國學校更鼓勵消費者「吃當季,食在地」,落實「身土不二」,讓食物到餐桌的旅程歸零,只要微調飲食習慣,吃飯還能做到節能減碳。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比爾蓋茲說,食物旅程要減短,減短到50里,這樣才能節能減碳,我米國學校有一個餐廳,我們說的是食物旅程歸零,要歸零,為什麼要歸零,就是要你吃當季,要吃當地,那才是真的健康的,你食物旅程拉的越遠,它就要處裡,它就要加工,這些加工處理,你就不知道有什麼東西,有什麼影響,最好的東西就是你身邊的。
一粒米,可以膨脹成3倍大,但彭校長說多吃一粒米帶來的影響卻不只3倍,找回米食市場,我們的飲食文化才能延續,老農的耕作技術才能傳承,農地才能保留,耕作環境才能永續,年輕人返鄉才有生機。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我們的年輕人,小孩子不煮飯了,我們種這麼多給誰吃,所以這是個大問題,所以米國學校不是只為了關山米,是為了全台灣的農業,希望我們農民種出來的東西有市場,有小孩子,之後的年輕人會繼續用我們的農產品,這樣才有意思,不然農民的存在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現在,全球因為武漢疫情蔓延,糧食不是減產,就是無法進口或不出口,世界糧食計畫署執行長 大衛比斯利早在今年4月,就曾大聲疾呼說,糧食危機事態嚴峻。
[世界糧食計畫署執行長
大衛比斯利]
全世界有8.21億人,長期以來每晚餓著肚子上床睡覺, 有1.35億人面臨飢餓,或更嚴重等級的危機狀態,另外新增1.35億人,在2020年底前處於餓死邊緣,這樣總共是2.65億人。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有一天,船如果都不來了,飛機也全都不飛了,那些東西不進來之後,你要吃什麼?所以現在,開始現在有比較少進來的時候,試試看台灣的東西,台灣農民種出來的東西,絕對會比進口的好很多。
根據農糧署107年糧食自給率報告,以熱量來計算,稻米的自給率120.1%,小麥自給率僅有0.1%,如果我們將米食回歸正餐,災難來臨臺灣還是能吃得飽。
[關山鎮農會主任
彭衍芳]
其實台灣的米, 我們現在來講,雖然現在來說,是超過百分之120的自給率,但這是以因為台灣現在吃米的米量少,這樣算起來是有夠的,但是一旦台灣全部都要吃米了,真的會不夠喔。
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國家已經被糧荒逼得走投無路,而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卻還能挑肥揀瘦真的很幸福。所以,我們更該居安思危做些改變,用多吃一粒米,來支持台灣農業,唯有維持糧食生產的能力才不會要一餐溫飽還得看人臉色。
好食。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 黃訓湧
剪輯 戴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