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工作機會的小島,人口不斷往都市流動,人口結構越來越高齡,島上甚至數十年沒有新生兒出生,這是瀨戶內海男木島寂寥的現況,不過,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找來藝術家進駐,進行創作後,開始有點不同了,人口流失也漸漸停止,人們開始願意留在家鄉。和我們許多活動一樣,他們也是想要活絡地方,不過重點並不是「提振地方經濟」這樣的思維,也不是一味地要讓年輕人來、或回來,他們的焦點是放在現在島上的居民,一直秉持的初衷是,要找回老人的笑容。踏上男木島這個純樸的小漁村,映入眼簾的,就是西班牙藝術家所設計的交流館,「男木島之魂」,雪白鏤空的屋頂由各國文字組成,陽光灑落而下,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光影感受。

「光之家」這個小小的作品,則是將男木島的巷弄結合當地著名燈塔,呈現最著名的地標特色。

老式日本矮房層層疊疊在緩坡上,就像是積木般,因為男木島幾乎沒有平地,只能在斜坡密集建造民房,並在中間開闢細長的坡道以供通行。


在男木島到處都是這樣又窄又陡的路,所以像這樣的Onba推車,可以說是這裡的民眾家家戶戶都會用到的東西,就有藝術家用這個來做藝術創作的素材。

[藝術家
大島よしふみ]
雖然我是創作現代藝術的創作者,但是我不想光是做讓人摸不著頭緒的作品,尤其是島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作品,另外我也不想成為,把作品扔在島上就離開的藝術家,所以是希望在日常之中能夠被使用,能夠融入島民的生活之中,Onba這個推車,被島上的婆婆們開始使用之後,這個作品才會成立。

男木島是個純樸的小漁村,人口140人左右,75歲以上占了一半,一開始要說服島上居民,出借Onba做創作素材,藝術家大島先生可是費了好一番工夫,但從三年前至今,島上已經有93台Onba Factory的Onba被使用。

[藝術家
大島よしふみ]
每一台Onba都是我跟婆婆們一邊對話、聆聽她們的各種不同需求所創造出來,獨一無二、最佳的作品,婆婆們會要求,畫她們喜歡的花或是家裡養的狗,如果是漁夫會希望我畫「祝大漁」慶祝豐收的旗子,各式各樣的要求都有。即使是遇到比較沉默寡言的民眾,我也會不停地問他這樣的Onba好不好,希望盡量符合使用者心中最理想的樣子。



每一台Onba,大島先生都盡量因應島民的需求來設計,藝術創作融入島民的生活,當然不容易,需要長時間觀察與溝通,久而久之,大島先生也成為島上的一份子。

[藝術家
大島よしふみ]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我就會跟島民們溝通對話,了解他們的需求,像我現在也等於是有參與他們的社區活動,像是鋤草、還有祭典等等,所以我覺得我可以了解這個島的心情,可以創作出真正適合這個島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在島上生活,真的是非常棒的事。

將六百多支香川縣傳統工藝和傘骨,懸吊在日式老屋空間中,裝上馬達使之旋轉,藝術家西堀隆史企圖透過作品,表達人與人之間靠近又疏離的微妙關係。

[藝術家
西堀隆史]
每個和傘朝著不同方向去裝設,當它在旋轉的時候,每個和傘微妙地靠近、微妙地遠離。實際上,真的有感覺,我們實際上的生活不也是這樣嗎,跟很多人微妙的接近又遠離,雖然我們都是人,但我們都有微妙的不同。

在男木島上創作時,西堀隆史與島民的關係也有著微妙的牽連。

[藝術家
西堀隆史]
我的作品因為比較靠近港口,比較沒有到上面的聚落,和居民僅止於打招呼而已,所以島上的人就開始說,那傢伙該不會是討厭我們這個島吧,可是聽到這樣的傳聞,我反而覺得很高興,但是我在島上存在這件事情本身,對島民來講就是有某種程度的意義,像飲酒會我沒有到場,人家就會說為什麼那傢伙沒有來,能夠這樣子和島民產生關聯,我覺得是很開心的事情。

無論是完全融入島民的日常生活,或者是帶著隔閡在島上生活一段時日,藝術家進駐小島進行創作,都與年邁的島民產生了某種連結,為地方帶來活化與刺激。

[藝術家
西堀隆史]
在路上迎面走來的人表情就變得不一樣了,會常聊到一些生活上的瑣事,乍看之下會覺得表面是沒有變的,但是很多細微的內在變化是在發生的。

[藝術家
大島よしふみ]
從男木島到高松雖然只有四十分鐘,可是完全不一樣,人情味很濃厚,風景很漂亮,吹來的風也非常舒服,所以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最重要的,並不光是來看藝術作品,而是能夠來到這個島上享受真正的生活,所以並不是你早上匆匆忙忙地坐船來,看完作品就匆匆忙忙地走,島上有好幾家民宿,你可以在這裡住一晚,欣賞這裡的景色,和婆婆擦肩而過的時候聊上幾句,像是今天好熱呀,或是婆婆們也會問你說你要去哪裡呀,所以像這樣享受這個島上與人們對話,享受這個島上的風景,才是真正體會瀨戶內藝術祭的樂趣,我是這麼覺得。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藝術總監 北川富朗]
我最大的心願,其實就是希望找回這個地方的活力,爺爺、奶奶可以找回他們的笑容,因為這邊幾乎都是老年人也知道自己來日不多,原本從事農業跟漁業,也因為自己年紀大了慢慢地做不動,也因為人口漸漸減少,自己所在的聚落慢慢沒落,像是可能要去掃先祖的墓,也沒有人可以維護先祖的墳墓,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寂寞的事情,但是藝術祭帶給了這個地方另外不一樣的思考,也許我們還可以做別的嘗試,因為人潮帶來了這樣的預感,其實這就是舉辦藝術祭最重要的目的。

當代藝術配合自然純樸的小島美景,人文、藝術俯拾皆是,細細品味小島的風光,看見老人家臉上的笑容,你會知道,沒落的小島,因為藝術,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