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許多鄉親房屋倒塌、賴以維生的田地流失,損失慘重。大水退去,也只能擦乾眼淚重建家園。這場八八惡水至今已近一年,紀錄片導演邱才彥、吳平海、鄭慧玲,分別在屏東佳冬、高樹、嘉義阿里山以及南投信義鄉三地,長期紀錄客家鄉親如何在歷經創傷後,重新站起來,鏡頭拍下他們堅毅的生命力與勇氣,透過影像傳達感動人心的生命故事。去年八八風災肆虐南台灣,許多災區滿目瘡痍,鄉親家園被毀、農田流失,亟待重建,紀錄片導演吳平海、攝影師張志聰,在過去一年,便蹲點在阿里山,紀錄客家鄉親如何面對這場災變

<紀錄片 《水過山凍頂》>
阿里山上梅山鄉太和村受到八八風災重創,當地茶園、屋舍崩塌嚴重,道路毀損造成交通不便,茶商無法上山收購茶葉,茶農面對茶葉滯銷的困境。面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巨變,鄉親們開始思考,未來茶產業該如何走下去。

<產業的問題,你們想一個大方向來想的話你們會有什麼想法,從整個太和的方向(來想)?八八水災以後,目前朝著比較高品質的,例如說,生產履歷的,還有這一方面下去調整。>

導演吳平海,試圖用攝影機,紀錄太和的茶農們,如何在災後走出一條新出路,如何化災變為力量。

[紀錄片導演
吳平海]
太和這邊我們觀察,大部分就是茶農,從事種茶、生產茶的,他的茶的品質也很好,一方面,有一批人,可能是比較年輕那一輩,有想辦法說(看是不是可以)透過,災後重建的過程,可以走出新的一條路,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像美雲、秀珍姊他們這輩,他們開始思考,我們的茶除了過去的高山烏龍茶,有其他的可能嗎,

於是鏡頭跟著茶農找風災流失的茶園,將過去的高山烏龍茶試著轉做有機紅茶,這天茶農們首次試泡,「流失的紅茶滋味」到底如何。

<失落的茶園,失落的滋味。>

失落的滋味嚐起來如何,在此刻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試圖改變的心,而這個過程,連攝影師張志聰都跟著一起參與,體會人和茶和土地的緊密關係。

[紀錄片攝影師
張志聰]
居民他們也在思考說,未來可以怎麼在茶產業這方面,做得更精緻一點,所以我也跟他們去做紅茶,那我覺得,在這個做的過程,我是覺得,人跟做茶這關係還有跟土地的關係,我覺得會更緊密一點。跟過去所做的方式(來比)我覺得目前,就做手工(的)這個茶,我覺得是跟這個土地更密切的。

除了茶產業的轉變,面對大自然的反撲,茶農開始思考與土地的關係,種下一棵棵樹苗,期盼和牠們一同守護家鄉這片土地。

<紀錄片 《塭仔三媳婦》>
而屏東縣佳冬鄉,在八八水災重創後,多數農漁民也損失慘重,突如其來的惡水,不僅淹沒了所有養殖戶的魚塭、農園,也沖毀了佳冬鄉民的家園。在地紀錄片導演邱才彥,紀錄下客家媳婦清理家園面對漫長重建路的過程。

[紀錄片導演
邱才彥]
在(佳冬鄉)塭仔村的時候,進去的時候很臭,都要戴口罩、穿雨鞋,但是臭味要怎樣表現它的臭味,鏡頭沒辦法(表現)。一進災區的時候,老實說,那時候我就是很單純就是說要做一個紀錄,做一個災後重建的那種重現這樣,但是你會發現到,一開始你真的心情會很凝重,因為大部分人都感覺到,好像沒希望了。就是說,大部分人在八八水災中就是倒下去了,但是你慢慢會發現到有些人很有韌性,慢慢爬起來。

<紀錄片 《爛泥粲筍》>
她是涂玉英,一個從美濃嫁到高樹新豐村的客家媳婦,也是這次八八風災的災民,不僅房屋受損,賴以維生的芋頭田也損失慘重,但七十六歲的她仍不放棄,整地再種,等待新一季的芋頭收成。

[紀錄片導演
邱才彥]
像這個涂玉英,你看她,我從紀錄她開始,她就做不停,她就說一句話,她說我不能休息,我要繼續做,人家在安置中心抗議的時候,她就一早四點多,就坐著車去幫人種芋頭,很努力就對了。

搬進永久屋,安神位,涂玉英點香拜拜,像是在新家找到安穩的信仰力量。

重新開始栽種的芋頭田,就要等待收成,涂玉英細心呵護這災後得來不易的一切。不管是在芋頭田裡、在損毀的舊家或是永久屋,導演邱才彥紀錄下涂玉英每一刻的心情感受,他自己也強烈感受到,客家婦女面對災變的堅毅生命力。

[紀錄片導演
邱才彥]
你說要表現什麼東西出來,因為老實說,我還沒到一個結果,我還不知道,可能要幾年後我才會知道,可以給觀眾看到什麼東西,但是到目前為止,我認為說,這些客家婦女很強的積極性,真的很值得讓大家來模仿,可以做一個示範。

<紀錄片 《漫漫長路—神木村》>
另一個飽受八八風災蹂躪的災區現場,在南投信義鄉神木村,在風災中倒塌的隆華國小,歷經一年時光,六年級小朋友,在克難的組合屋教室中抱著遺憾畢業了。

[紀錄片導演
鄭慧玲]
我在訪談他們,就是在拍攝這大半年的過程裡面,其實我發覺,他們其實非常非常喜歡這個學校,所以其實六年級的同學,他們雖然要畢業,他還是會希望說,學校能永遠存在,能夠讓學弟妹也是有一個可以很快樂成長的空間,那我也會希望說,他們這個願望是真的能夠達成。

隆華國小師生歷經校園三次損毀,卻沒有被擊垮,紀錄片導演鄭慧玲,以國小武術隊為題,拍出小朋友肯吃苦不怕難的精神。

[紀錄片導演
鄭慧玲]
(就是)帶他們練武術,武術其實是說,希望培養他們有一些吃苦的精神,能夠沉思的那種精神,然後其實希望他們這樣去面對他們的,其他的課業,能夠獨立思考,也是相對的去面對人生,那所以我覺得其實學校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

而神木村的客家鄉親,因象神颱風、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等大自然災變,沖毀家園和賴以維生的田地,引發生計問題,甚至討論了十多年都沒著落的遷村議題,也是紀錄片導演鄭慧玲關注的焦點。

[紀錄片導演
鄭慧玲]
其實我發現這邊的人啊,你說他們是樂天知命嗎,還是說他們是,是很無奈啦,就是說,比如說對於,到現在遷村、遷住的問題也是還不確定,然後生計的部分,他們還是自己在做自己的就是說,他們對於遷村的問題其實不像,其他的災區的人其實是那麼在意,這麼極積的想要去推動這件事情,他們反而是說,覺得那個好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那對他們來說,其實比較重要的是,怎樣去賺他們明年或者是明天的生活的費用。

一樣是紀錄客庄鄉親,即使每個災區鄉親面對的問題不同,導演們抱持的態度卻是相同的,期望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艱辛路程,並進一步透過影像,讓外界能夠感同身受。

[紀錄片導演
邱才彥]
我就是很真實的跟著拍,看最後會怎樣,最後會怎樣,所以我其實就是想要看一個人性,看人性,但是老實說,實際上對我來說,人家說心靈陪伴嘛,事實上我拍到最後的時候,我會覺得我們好像(是)互相陪伴,我來陪伴他,他也陪伴我,

[紀錄片導演
吳平海]
進來其實比較大的部分有一些,有感覺到好像在陪伴他們,本來這樣的事情不是說,我們來就一直拍,來了其實很多在聊天、在了解他們的問題,透過一個鏡頭來紀錄,把他們想的、想要做的,一個希望可以傳遞出去。當然我們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扮演這個角色。

[紀錄片導演
鄭慧玲]
對我來說,我會想說,要怎樣把我看到的,把我感受到的事情和大家說,我希望,大家可以(有)那種就是以同理心,然後跟我看到的,就是能夠來體會然後來感受我們神木村,不管是說是大人或者是小孩,他們生活在這個空間,是這樣的一個氛圍,然後其實他們也都是很努力的,就是希望明天過得比今天更好而已。

八八風災後,三位導演深入災區,關心客家鄉親的重建歷程,透過鏡頭呈現在地聲音,紀錄人生故事,將鄉親們的生命韌性,拍成一齣齣感動人心的影片。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