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651a.jpg
刺激精采的鬥牛,熱情奔放的佛朗明哥舞,很多人認為,這些就是西班牙。不過,對於生活在西班牙東北部的加泰隆尼亞人來說,可沒有這麼強烈的認同感。擁有自己語言和生活方式的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文化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以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首府巴塞隆納來說,雖然西班牙語和加泰隆尼亞語都是官方語言,但加泰隆尼亞語的使用率卻遠大過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和客家話一樣,都曾經被禁止使用;但加泰隆尼亞人是如何復甦他們的語言文化,甚至讓母語成功返回公共領域?客家新聞「他山之石」採訪團帶你一起進入加泰隆尼亞,看看加泰隆尼亞人是怎麼做到的。熱情奔放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巴塞隆納,在1992年舉辦奧運後,躍上國際舞台,也在世人腦海中留下美好印象,但你以為來到這裡,一定是講西班牙文嗎?那你可錯了,巴塞隆納街頭上的路標、廣告標語、機場指標、地鐵站乘車資訊,全部都是以加泰隆尼亞語為第一優先選擇。

市場裡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交易熱絡持續一整個上午,雖然西班牙文和加泰隆尼亞文,在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一樣都是官方語言,但來到巴塞隆納絕對可以讓人深切感受到,加泰隆尼亞語的強勢使用和大量流通。

[聖約瑟市場主任
Francesc Puigdomènech Torras]
跟你說一個有趣的事情,在這裡學的加泰隆尼亞語,比課堂上還要多,雖然來市場工作的人,不需要一定會說加泰隆尼亞語,但是因為要跟顧客交易,因此不論是從什麼國家來的人,都無時無刻不在學加泰隆尼亞語。

巴塞隆納是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首府,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位於伊比利半島東北部,面對地中海,與法國為鄰,由四個省組成,是西班牙17個自治區之一,面積3萬2千平方公里,和台灣差不多大小,人口數約750萬,外地移民佔了約150萬,擁有悠久商業傳統的巴塞隆納,也是許多人夢想的工作天堂,有拉丁美洲移民來此淘金,非洲與中國的移民潮也很熱絡,其中不乏來自台灣的移民。

<記者Stand>
現在在巴塞隆納有四間台灣人開的中式餐廳,其中有三間是客家人開的餐廳,像現在我們看到還寫著加泰隆尼亞文的餐廳就是來自台灣屏東高樹的客家人開的餐廳,帶你一起進去看看。

<炒飯和煎蛋,炒一個台灣炒飯。>

大火快炒,翻轉手中的大鍋,這是台灣人熟悉的中式炒飯,只見粒粒分明的飯粒在熱鍋裡滋滋作響,這個身手俐落的大廚是邱有昌,來巴塞隆納已經快三十年了,還帶著妹妹一起來到巴塞隆納落地生根。

[台灣客籍移民
邱有昌]
我們東方人第一代出來,大部分都是開餐廳,我們這邊的菜有改良過,符合西班牙人的口味就對了,其實像蒸魚什麼的,他們還是能接受,像薑啊,他們還是會接受。

東方人到西方國家生活,當然要入境隨俗。對邱有昌來說,把菜餚料理成迎合當地人口味,比學習當地語言--加泰隆尼亞語簡單多了。

[台灣客籍移民
邱有昌]
大部分(客人)都是講加泰隆尼亞語,一般來說都是講加泰隆尼亞語,但是他們看到我們是外國人,有些就會跟我們講西班牙文。因為加泰隆尼亞語我們都不會講啊,也聽不懂,因為加泰隆尼亞語不好學。

把店內的玩具公仔整齊排列,好吸引更多小孩的目光,他是邱有昌的小妹邱停芳,比大哥晚三、四年移民到巴塞隆納。雖然家人都在這邊,但邱停芳回想剛移民到這裡的時候,語言不通,在異鄉打拼過生活可也不容易。

[台灣客籍移民
邱停芳]
當初來的時候真的很不習慣,不會講西班牙語,在這裡要做生意也很困難啊,我們來的時候,就去讀西班牙文。和西班牙人講西班牙語就可以了啦,他們也是很喜歡你和他們講當地的話,就是加泰隆尼亞語,我們來這麼久了,可以聽得懂一點,但是要講很困難。

正在收杯子的是邱有昌的大妹邱潤嬌,跟隨大哥的腳步,從台灣來到巴塞隆納,邱潤嬌也在車站附近開了一間中式餐館,滿桌的杯子等著清洗,看得出餐廳生意很好,邱潤嬌說,上門的顧客裡約有六成以上都講加泰隆尼亞語,招呼客人點菜,不可避免的需要用加泰隆尼亞語,加泰隆尼亞語說的並不輪轉的邱潤嬌偶爾也會遇上尷尬狀況。

[台灣客籍移民
邱潤嬌]
他們也是很壞呢,他(客人)如果用加泰隆尼亞語點菜,如果我聽不懂,再多問一句,他就會問我來幾年了,我跟他說來二十幾年,他會說你加泰隆尼亞語還不學,幹麻住在加泰隆尼亞。

不只顧客態度強勢,政府推廣加泰隆尼亞語一樣很強硬,兩年前規定當地的商店招牌、餐廳菜單上一定得寫上加泰隆尼亞文。

[邱潤嬌的女兒
謝佩玲]
最起碼要有一兩本寫加泰隆尼亞文,我們的菜單就是寫西班牙文,底下寫加泰隆尼亞文。

別看加泰隆尼亞語現在如此普遍流通,甚至比西班牙文還強勢,其實加泰隆尼亞語也和台灣的客家話一樣,曾經有過一段被禁止使用的歷史。1939年在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佛朗哥下令禁用加泰隆尼亞語,直到1975年他過世,才取消了這項禁令。一個曾經被禁止的語言,如何能夠起死回生,甚至比長期被多數人使用的西班牙語更強勢?

[加泰隆尼亞語文學者
Josep Bargalló]
如果必須要有語言使用上的選擇,必須站在地方本身語言的這一邊,因為另外一個語言已經有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當作母語,也就是說,如果在加泰隆尼亞我們不說加泰隆尼亞語,加泰隆尼亞語就會消失,如果我們在加泰隆尼亞不說西班牙文、中文或英文,西班牙文、中文或英文都不會因此而消失。

強烈的族群認同感,讓加泰隆尼亞人們努力捍衛著自己的母語,而恢復語言的第一步,他們選擇從教育開始做起。

<記者Stand>
這裡是巴塞隆納的一間中學,我們可以聽到老師、學生上課都是用加泰隆尼亞語上課,這其實是從1985年開始全面實施的,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們的課本上寫的全是加泰隆尼亞文。

[Ribera Baixa中學
校長 Miguel de la Torre]
讓小孩子從小就開始學,從基礎教育開始,到中等學校,全都是以加泰隆尼亞語教學。從他們一開始上學就推動是最好的

在音樂老師的指揮下,學生們拿起笛子開始吹奏這裡的傳統音樂,當然音樂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說的全是加泰隆尼亞語,看得出來全加泰隆尼亞語教學實行多年,落實的非常徹底。不過在這個位於工業區、外地移民學生佔多數的公立中學裡,全加泰隆尼亞語教學卻是個挑戰。

[Ribera Baixa中學
音樂老師 Mar Vicario]
因為學校裡面大部分都是屬於移民學生,雖然在學校學習寫的、看的、說的都是加泰隆尼亞語,可是有一部分學生還是習慣在家裡跟父母講西班牙語。

[Ribera Baixa中學
移民學生Anare Javier Rescott]
課堂上要每個學生都講流利的加泰隆尼亞語,有點困難,但我們都試著說。

跟著老師一句一句唸加泰隆尼亞文,來自中國的程恩鵬跟夏曉杰都是跟著父母因為工作移民過來的,剛來不久的他們不懂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更是不通,上課就像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

[Ribera Baixa中學
移民學生 程恩鵬]
剛來的時候,就是坐在那裡像木頭似的,一點也聽不懂。

[Ribera Baixa中學
移民學生 夏曉杰]
話說來聽不懂,很麻煩。(什麼都聽不懂,來學校也聽不懂,課本也看不懂?)每天還要回去死背。(所以現在回去都死背這樣?)勉強記一些。

勉強記住一些單字,距離要聽懂老師在課堂上教些什麼,還有一大段努力空間。目前在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各級學校裡,移民學生就有12萬多,約佔了12.9%,也讓加泰隆尼亞政府下定決心,從今年二月開始針對移民學生推出強化語言教學計畫,在學校設立語言加強班。

[Ribera Baixa中學
老師Mireia Valls]
這個教室我們稱為語言加強班,主要是輔導從世界各地移民到加泰隆尼亞的移民學生,在這裡會讓移民學生上一到兩年的語言強化輔導課程,至於要上多久課程,就要看學生語言進步的狀況了。

<記者Stand>
來到加泰隆尼亞如果不會說加泰隆尼亞語的話,很難融入這裡的社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外國人都來這邊報名學習加泰隆尼亞語。

老師拿著教材,生動活潑的教學生學習加泰隆尼亞語,他的學生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成人移民,加泰隆尼亞政府不只對移民小孩的語言能力下苦心,對於成人移民也有另外一套措施,

[語言中心推廣員
Blanca Guillen]
很多來自非洲、亞洲的人,他們自己不會說西班牙語,不會說加泰隆尼亞語,如果他們想真正融入我們這裡的社會,學加泰隆尼亞語會特別有幫助。

[玻利維亞移民]
因為我的老闆只講加泰隆尼亞語,所以我得來學。

[阿根廷移民]
因為我是這裡的一份子,還有,要融入這個社會,我很想融入這裡,所以我想要來學他們的語言

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每個學生們張大嘴學著說加泰隆尼亞語,而最大的誘因,其實是政府讓外地人「免費」學習加泰隆尼亞語的教育政策,只要有意願,就可以報名來上初級班和基礎班課程。

[語言中心老師
Laura Estors]
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巴塞隆納市政府和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合作成立加泰隆尼亞的免費語文班,讓大家都可以來學加泰隆尼亞語。

看電視學加泰隆尼亞語,或許是學語言的另一種途徑。讓大眾傳播媒體開始說加泰隆尼亞語,就是加泰隆尼亞人復甦母語的第二步。1983年成立的公共電視台TV3,是當地第一個以加泰隆尼亞語發音的電視台,25年前便一肩扛起復興加泰隆尼亞語言、文化的媒體使命。

新聞主播坐在播報台上,以加泰隆尼亞語播送第一手消息,讓觀眾能夠掌握最新的時事脈動,也讓加泰隆尼亞語能回到公共場域。

像是加泰隆尼亞議會外,一群罕見疾病患者拿著布條,要爭取社會福利補助,TV3記者也在現場採訪,加泰隆尼亞社會的各種面向幾乎都是TV3關注的焦點。

[TV3新聞部經理
Rosa Marqueta]
在所有電視台中,我們與其他電視台的差別是,在我們的新聞裡面,加泰隆尼亞發生的事比起其他地區都報導得多,相對也比較重要。

不只注重在地性,更強調與國際接軌。像日前中國四川發生嚴重的大地震,TV3的記者就是第一個進到現場的國外媒體。

[TV3國際事務部主任
Victor Carrera]
我們想讓加泰隆尼亞民眾,藉由我們的記者觀看,不用讓其他西班牙電視台的記者告訴他們說,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

透過TV3這個媒體平台,加泰隆尼亞語在新聞、戲劇、各種類型的節目中被廣泛的使用、活化,加泰隆尼亞文化也隨之散播出去。

[加泰隆尼亞居民
Oriol]
如果沒有這個講加泰隆尼亞語的電視台,我們很可能就會失去文化。

[加泰隆尼亞語文學者
Josep Bargalló]
電視可以使得語言保持現代化,因為電視告訴我們現代的事情,維持加泰隆尼亞的電視台對維護這個語言來說很重要,而且還可以維護自己本身的特徵,擁有自我的存在。

維護自我的存在,公部門當然要以身作則,想要進入公家機關捧鐵飯碗,就得至少通過加泰隆尼亞語三期認證。

[加泰隆尼亞政府文化司
主秘Eduard Voltas]
在公家機關工作的人,我們要求要有基本的加泰隆尼亞語能力,要到幾級,基礎的,像我們基礎通常到C級,ABC的C,

[法國移民]
公司跟我的合約上有寫我必須學加泰隆尼亞語,如果我的語言能力不繼續進步,我可能就不能繼續在這裡工作

加泰隆尼亞語發聲的媒體、全加泰隆尼亞語的教育體系、以及須通過語言認證的公務員制度,加泰隆尼亞政府在三十多年的歲月裡穩紮穩打,一步一步推廣加泰隆尼亞語,而且年年都砸下大筆經費預算。

[加泰隆尼亞政府文化司
主秘Eduard Voltas]
如果以各部門用在推廣加泰隆尼亞文化的預算來說,是6千萬歐元(約新台幣28億8千萬),至於整個文化部的預算,是6億歐元(約新台幣288億),但是加泰隆尼亞語的推廣,有很多部門都在做。

加泰隆尼亞政府一年花費折合新台幣316億多元的預算,用來維護七百多萬加泰隆尼亞人的文化尊嚴,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政治力,作為推廣文化、強化語言的後盾,加泰隆尼亞語幾乎滲透到加泰隆尼亞社會每個角落,但竟然還是有遺珠之憾,目前在戲院、法院這兩個公共場所,仍是以西班牙語為主。

[加泰隆尼亞政府文化司
主秘 Eduard Voltas]
我們努力了那麼久,戲院和法院還沒有辦法說加泰隆尼亞語,就表示這方面有很大的困難,加泰隆尼亞已經有超過千年的文化,我們還可以等個20年,讓法院和戲院成為加泰隆尼亞文化的一部分。

就是因為加泰隆尼亞人總是懷抱這樣的文化決心,讓即使以獲利、賺錢為主的商業市場,也不得不染上加泰隆尼亞色彩。這裡是巴塞隆納一間廣告公司,他們為客戶的產品設計文宣廣告、商品設計,有些客戶要求在標籤設計要寫上加泰隆尼亞語,就是為了打進加泰隆尼亞的市場。

[廣告公司總監
Georgina Olavarrieta]
有一個產品名字是加泰隆尼亞語,叫做”Llet Nostra”,是一種牛奶,可是呢,這個公司在畢爾包,不在加泰隆尼亞,可是這個牛奶的名字竟然叫”Llet Nostra”,意思是「我們的牛奶」,然後呢,為什麼他們名字不直接用西班牙文,放在標籤上,他們為什麼要用加泰隆尼亞語,就是想要打進加泰隆尼亞市場啊。有部分人就是這樣,不是寫加泰隆尼亞語的東西就不買。

這麼強烈的民族意識,也多少影響了加泰隆尼亞人和其他省份人民之間彼此的觀感和互動,其中又以和中央政府馬德里之間的關係最為緊張。為了做生意,跑遍西班牙各省份的Georgina,感受很深刻。

[廣告公司總監
Georgina Olavarrieta]
譬如我在馬德里,有個很重要的客戶,他總是會說,你工作能力很好,可惜你是加泰隆尼亞人,你知道嗎。甚至在馬德里,在馬德里,有一些店,現在不知道還是不是這樣,有一些店,會掛一張牌子在店門口,寫「謝絕加泰隆尼亞推銷員」,是嗎,是啊,不歡迎他們進去,因為拒絕購買加泰隆尼亞的產品。

<這是同一本歷史書,一樣的故事不同的標題,這用加泰隆尼亞文寫l’esglesia是教堂的意思,這本寫catedral是用西班牙文寫的。>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加泰隆尼亞語言、文化與西班牙大不同,加上加泰隆尼亞區收入又高於西班牙,貢獻了全國稅收的20%以上,賦稅不均的不平等心理,導致加泰隆尼亞從1990年就開始醞釀要獨立,而推動加泰隆尼亞獨立的思維,也幾乎成為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政治普世價值。

[CiU黨議會發言人
Marta Alòs]
如果讓加泰隆尼亞人投票,超過一半的人都希望我們成為一個國家,但這個國家必須是個正常的國家

[ERC黨議會發言人
Ana Simó]
我們在上次(2006年)的公投,希望加泰隆尼亞成為一個國家,但是馬德里中央政府刪除了好幾項我們提出的法案,讓我們很不滿意,其實很多加泰隆尼亞人都希望加泰隆尼亞成為獨立的國家,但要真正獨立,還需要更多共識。我們希望2014年還能再舉行一次公投,看看能否成功。

[加泰隆尼亞政府文化司
主秘Eduard Voltas]
事實上這也牽涉政治因素,中央政府不希望我們從西班牙獨立出來,對加泰隆尼亞的語言文化包容性不夠,所以只能靠我們自己。

三十多年來,加泰隆尼亞人努力不懈復甦自己的語言、文化,所作所為甚至讓人覺得過於強勢,因為他們堅信祖先說的話、書寫的文字、以及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是美好而獨一無二的,要讓這千年文化傳承下去的唯一辦法,只有培植豐厚的政經實力,才能捍衛屬於自己的文化,因此他們認為成為一個國家,才能完全獨立自主,而這股族群自主的浪潮,也讓加泰隆尼亞語不在強勢的西班牙語中被淹沒。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