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很多人聽過西螺醬油,但可能沒聽過竹田醬油。其實屏東縣的竹田鄉和內埔鄉,早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就因為大武山出產好水,成立了高級醬油工廠;戰後技術留下來了,這個地區就以生產醬油聞名,而且大多是傳統手工醬油。不過經過幾代後,這些老工廠,該如何繼續發展,用新瓶裝老醬油,開創新的商機?[竹田醬油業者
李誠忠]
這個汁還會再發酵,它會越放越香這樣,這算半成品就是它的蔭油,豆子釀出來的,半年後釀出來的它的純汁,原汁這樣,這個鹹度算(是)比較高,所以它還需一些,加糖去調味。

很熱很熱的天氣下,超過攝氏40度的工廠裡,工作人員認真又熟練,把發酵過的黃豆,準備製作成醬油,看似簡單的過程卻不太輕鬆,因為這裡要生產的,可是完全按照傳統古法釀造出的手工醬油。

[竹田醬油業者
曾錫瑛]
不輕鬆啦,因為怎麼樣呢,這種傳古的風味,都要用在甕裡面啦,它的攪拌全部都要靠人工,現在的大廠牌呢,他們全部都用機器化,但是做法不一樣,那全部機械化沒問題,又快,那差不多三個月就可以了,我們這個是要真的要做,要差不多六個月到八個月啦。

至少要等半年,才能開始製造的手工醬油,由於按照古法步驟,所以生產起來比一般過程複雜,辛苦程度自然也加倍許多,不過想要生產這種老味道,純手工醬油,可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

在屏東縣大武山下,客家鄉親眾多的竹田、內埔,長期以來就以天然好水製造加工品聞名全國,而日治時期就開始有的生產醬油技術,更讓這個地區曾經因此多達上百家醬油工廠。

[竹田醬油業者
李明芳]
屏東慢慢的現在很多人會做是因為,屏東本身的水質很好,我們這邊的水質是喝大武山的水脈,那所以像現在的青島啤酒,還有台灣啤酒,做啤酒的這部分,主要都是在屏東內埔這邊的廠,製造出去的,像製醬油、製釀造這些東西,水質很重要,這邊的水質是非常好的。

[竹田醬油業者
曾錫瑛]
光復後很多人做醬油,據我所知,我知道的像屏東縣說有兩、三百間(醬油廠),光復的時候,大家因為日本人走了,他們有技術,反正就是說,有一個鍋子、有這樣簡單的麴房,也不用像我們這樣的麴房,他們都用簡單的用兩支木棒,一個什麼,我們說是簸箕,就一個一個這樣疊一疊,用布袋蓋起來這樣子就讓它發酵。

雖然大多是簡單工廠,但把握傳統技術,讓竹田、內埔半個世紀以來,出產了許多好醬油,但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屏東縣長期盛產毛豆,其實也是醬油業興盛的原因。

[屏科大食品系教授
謝寶全]
屏東整個縣目前還是屬於毛豆的故鄉,它種很多毛豆,那毛豆如果你假設,今天讓它在成熟以後就變成黃豆,所以屏東也出產了很多黃豆,那因為黃豆是我們做醬油基本原料,所以那基本原料所以它變成說運輸比較方便,所以早期,只有在屏東本地生產這一個醬油。

有大量黃豆原料,加上又有優良水源,竹田和內埔許多醬油工廠,一生產就是幾十年,而且味道都能維持和從前一樣,像這種把黃豆放在大太陽底下,利用天然熱氣風乾發酵的方式,在台灣實在少之又少,但這也是古法醬油好吃的必要條件。

[竹田醬油業者
徐小姐]
這樣很快乾啦,這樣子曬也比較香,差不多兩、三個小時就要翻一次,機器很快沒有錯不過這樣比較香啊,就純粹手工的話,就比較香,純粹手工的比較好啦,沒有防腐劑。

用日光發酵,用古法慢慢生產,老醬油的生產環境看似簡陋卻一點也不馬虎,從選料調配到衛生,全部配合相關法令,但唯一煩惱就是,費工費時的工作,跟其他傳統行業一樣都有斷層危機。

[竹田醬油業者
曾錫瑛]
實在話這種的算比較薄利,毛利很低啊,年輕人覺得,他們要賺很多錢,這樣的(工作),等一下你看,要炒什麼豆豉都要用人,在太陽下炒啊,全部要斗笠,要炒啊,這樣的(工作)你要讓比較年輕的人來做,沒人要做啊,

很有歷史的老味道,卻因為製作過程太辛苦,越來越少人要接班,但面對新時代衝擊,想要繼續有發展,避免被邊緣化,最重要的是得靠業者自己的創意。

單純講醬油口感,竹田、內埔出產的,在市場上有一定口碑,但為了要讓這一罐一罐,從醬缸裡面完全不用機器注入到瓶子的純手工醬油,得到更多人青睞,也有四十幾年歷史,目前由第二代接手的這個醬油品牌,就決定在包裝上多動腦筋。

[竹田醬油業者
李明芳]
我媽媽他們用很久的瓶子就裝這樣,我就幫她想說,看要用怎麼樣的貼紙,還有繩子這些,像這紙啊,是從日本,就是進口的手工的日本和紙,所以它的感覺和一般的那種都不一樣,只做一些的變化,其實東西整個感覺就不一樣。

改裝舊瓶子裝進老醬油,接下父親技術的李小姐,用巧思改變了原本單調賣了幾十年的瓶子外觀,雖然這其中增加不少成本,而且全部都要人工來做,但她很驕傲說,這是最有人情味的醬油。

[竹田醬油業者
李明芳]
我們也希望說,讓大家有工作,所以這個東西從,裝進瓶子裡,蓋蓋子,還要貼標籤,還要這樣的紙這樣裝,還要包好、綁繩子全部都是用人工做的,所以這真的是純手工的東西,我其實沒有去想說,我一定要去和大品牌競爭,我就今天,我做多少東西我就賣多少東西,我希望說,第一個,我在這邊做這個東西,第一個讓,因為現在中南部其實很多失業的人,像很多人都需要工作,所以為什麼現在東西全部還是都是純手工,第一個我覺得要給人家有工作的就業機會,那再來就是說,這樣的做法其實,我覺得不必去談它的量,反正我今天做多少就賣(多少)。

在21世紀的台灣,從提煉釀造到填充包裝,老醬油廠還維持純手工方式,用人的情感加持,味道不變還增加質感,的確是在地醬油特有風情。

至於這種混合紅麴,目前大受歡迎的新口味,也是老業者因應消費者喜好研發後的新創意。

創意或巧思,都是要讓傳統東西加入新生命,來面對市場競爭,但終究大環境還是很殘酷,尤其沒有衛生執照的地下醬油工廠,或是地區業者沒有行銷整合,都在在壓縮了這些,想要把傳統醬油發揚光大的業者。

[竹田醬油業者
曾錫瑛]
大廠牌是全省販賣,那我們,是屬於地方性的品牌,這個地方,可能北部比較沒聽過,因為我們這個沒廣告,大家競爭,沒有品牌的他們就走業務用的,我們也只要和他們競爭,所以我們的成本很高

[竹田醬油業者
李明芳]
沒有統合行銷,變成廠商每一個人都是很獨立的一個個體,知道用的人就會用,不知道用的人就變成,他要自己去想辦法闖出一片天,我想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樣的問題就是,他有這技術,問題是他不知要怎麼賣,他也沒辦法和一些通路做合作。

默默製造了六、七十年,竹田、內埔的醬油滋味雖然好,但的確需要團結起來,才有機會有更好發展。像有些在這裡打拚很久的品牌,因為一開始就全心打造知名度,到今天也已經有不錯成績,甚至還成功打出世界品牌。

這座位在內埔鄉龍泉村,同樣傳承日治時代技術的醬油老工廠,因為多年前一句響亮廣告口號,受歡迎的程度一直延續到今天。

現在除了每天要製造多達三十噸原料,眼前這些由全自動機械化的過程,一分鐘可以製造上百罐成品,量產醬油的規模,算得上是全球數一數二。

[醬油公司廠長
劉福松]
目前我們屏東的工廠,可以處理的原料,黃豆就有十五噸,麥子也是十五噸,所以一日就(要)有將近三十噸原料的處理能力,使用的人力也不多,十幾位,十二位就夠了,因為我們全部機械化這樣的操作,那機器最主要是可以大量的生產,衛生條件各方面都比,用人工化來說,就效率會增加很多,原料的利用率也會提高很多這樣。

宏偉的發酵槽,壯觀的大廠房,幾十年下來,知名品牌,帶給了內埔、竹田客家好醬油的深刻印象,不過這還只是外在,長期以來,因為市場需求大,更實際反映的就是提升了在地工作機會。

[屏科大食品系教授
謝寶全]
因為醬油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因為要經過製麴,要經過發酵、翻拌的過程,所以需要很多的人力,那所以醬油的產業裡面,其實是相當耗人力的一個產業,那如果遇到前面的製麴在蒸黃豆的過程,都是要那個農村的人力來支援這個企業的發展,是相當重要,所以對於我們整個就業市場其實是相當有幫助的。

好員工新設備,生產已經不是問題,不過在求新求變,消費者的嘴越來越挑的時代,即使已經有優質的原料和生產環境,但每一家醬油業者,到現在都還很努力繼續研發,因為醬油的學問,其實是相當高深。

[屏科大食品系教授
謝寶全]
大家知道,日本有一個很有名的醬油啦,他也曾經跟我們國內合作,主要因為日本,在發酵過程他們加了很多的微生物,像日本雖然醬油很有名,可是他們研發到目前為止很多的英文報告裡面,還看到日本在研究這醬油,所以這醬油還很多高深的學問,需要去研究要去開發的。

從發酵一顆黃豆,到釀造一瓶醬油,六堆鄉親憑藉技術和執著,打造了屏東醬油的光榮,提到醬油不禁讓人聯想,在緯度往上走一點的雲林,一樣名聲響亮,由詔安客家所生產的西螺醬油,不約而同也創造出,屬於台灣的特產價值。至於有朝一日,能不能把傳統醬油,打造出跟桔醬、粄條、湯圓或是粢粑,這些可以代表客家意象的東西,相信也是許多人的夢想.。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