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會稱已經福佬化的客家人為「福佬客」,這群鄉親大多已經不會說客語,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宜蘭、彰化、雲林等地就有為數眾多的福佬客,而根據南華大學教授的調查,嘉義福佬客最多的地方就在大林鎮,人數更超過一半以上,以簡姓、江姓為最多。而大林的客家組成,除了從漳州、廣東來台,還有從台灣北部過去的,早期就有許多北部客家人因為大林糖廠的設立、以及洗石產業而南遷。一起來認識大林的客家故事。
[大林鎮明華里 里長
江志明]
跟客家,(有)連結是在我當里長這幾年來,我們大林鎮公所有在找,找出客家的那個故事,才知道,來到明華(里),才知道我也是,我也是客家人。

[大林鎮 鎮民
江俊億]
我到最近這幾年才知道,我是有客家血統的,那,從小,我們完全不會覺得我們是跟客家有任何關聯的。

[大林鎮 鎮民
徐明忠]
在大陸那邊,後來過來之後才慢慢變成福佬人這樣,之後才一直混,混到最後就變這樣,不然以前我聽我,聽我爸爸、我阿公他們有在說,就說我們以前是客家人。

簡短幾句話,道出嘉義大林的客家現況。根據南華大學教授調查,大林客家族群,主要由漳州、廣東、和竹苗客家所組成,而福佬客就占了大林一半以上人口,大林更是整個嘉義福佬客最多的鄉鎮。

[南華大學文創管理所 副教授
楊聰仁]
就變成生活習慣跟應對的方式他們都,先能夠求生存,然後是適應當地的這樣子的一個社會的氛圍,所以就造成他們會比較這樣子的,隱性一點的性格。

大林21個里,多有客家人足跡,為了留存客家文史,鎮公所特地委託南華大學教授來做調查。

[大林鎮 鎮長
黃貞瑜]
我們發現,我們有很不一樣的這個客家聚落跟文化,只是欠缺就是因為時間拉長了,也因為語言的關係,所以呢,讓這個下一代開始會忘記,上一代,比較詳細的部分,希望呢可以藉由這個客家聚落生活環境的一個文史調查,可以讓我們在地,甚至是呢,小朋友開始呢,更了解自己的原鄉。

雕刻精細、充滿古意,這是明華里的徐家古屋,廳堂的壁畫已經泛黃,卻掩蓋不住它的細緻,徐家人不僅供奉祖先牌位,還有三山國王。

[南華大學文創管理所 副教授
楊聰仁]
他們把這個三山國王的,跟他們的這個,這個家族的這個神主牌共祀,那在大林裡面,有很多都屬於共祀的。

[大林鎮明華里 里長
江志明]
圍龍屋那一種,大部分都是,以前都是,欸,可能是閩南的,才知道是,喔,這個是客家的那個建築,也發現到拜拜,三山國王,你拜的是三山國王,欸,也是客家。

因為有了調查,許多鎮民找回自己的客家身分,慢慢也驗證了,原來許多生活上的習慣、習俗、或信仰、建築等,都和客家有關。

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36響鑼聲、72響鼓聲後,簡氏家廟春祭儀式,正式開始,在禮生引導下,主祭者進行三獻禮。

[嘉義縣簡姓宗親會 理事長
簡文智]
我們每一年有春秋兩祭,春祭是農曆的元月十九號,那秋祭是農曆八月十五號,那我們都按照古禮來進行這個祭祖,我們是明末清初(來台),根據我們所有姓簡的,我們這裡也是算起源地啦。

來自南靖的簡姓家族,在大林是第一大姓,占了三分之一人口,加上同為漳州客的江氏家族,大林的福佬客就占了一半以上。

[大林鎮 鎮民
江俊億]
我的小兒子出生的時候,他是81年次的,那在新生兒篩檢的時候,醫生發現到他有蠶豆症,那81年的時候問我父親,他也不知道我們是有客家血統的,幾年前,我父親參加了我們江氏祖祠的那個祭典的時候,欸,發現到怎麼會有長輩,就是祭祀的禮生,他是用客語在念祭文的。

雖然家廟、宗親會組織,有助於家族連結,但江俊億說,通常只有長輩才會出席這類活動,於是年輕人也就越來越不了解家族的歷史。

[大林鎮 鎮民
江俊億]
那等到可能我們的長輩,他身體的狀況比較不好的時候,才會由下一代的子女來接班、來處理。

漳州、粵籍客都是清初時遷來,另一群則是日治時代因為大林糖廠的設立、和採石產業,從北部南遷的客家人。

[大林鎮 鎮民
江明赫]
早期真的就是日治時期的時候,可以說是以廠為家的一個示範區糖廠,對,那它裡面的設施非常完善,從那個幼稚園,然後,有從托兒所到國小、國中都有,加上大林的一個交通便利性,那所以,就很多人會來這邊工作。

糖廠停止製糖後,員工不得已只好離開,僅留下閒置的廠房和鐵道。不過,三角里石仔寮的客家人,當初因為採石產業從苗栗遷來,後來也定居於此。

[大林鎮 鎮民
羅煥彬]
這條路就是以前糖廠,它申請來採石頭,在糖廠交涉,建鐵路下來(到這裡)載石頭,就採石頭的原因,稱做石仔寮。

[大林鎮 鎮民
羅新原]
一公里寬,整片這樣往上,那邊看得到的那個山那裡就是梅山,梅山,就這樣整路上去全部都是石頭,你看得到的都是石頭,河川就,外面沒有石頭,就缺石頭(時)就全部來這裡,在篩石頭。

[南華大學文創管理所 副教授
楊聰仁]
大概一天就可以掙個三、四十塊,這樣子的,這在當時來講的話,這個比勞工賺的錢還要多,所以他們就會有一些人就耳聞,也就跟著過來,所以慢慢形成這個,這個社區。

幾棟紅磚老房子形成的聚落裡,村民在老樹下乘涼,天南地北的聊,石仔寮客家人仍能以客語溝通,重要節日也會回到北部祭祀,雖然僅有十幾戶人家,但在大林的客家族群裡,算是很特別的一支,而為數眾多的大林福佬客,客家認同正慢慢覺醒,要找回自己失落的根。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