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們曾經報導過,台中東勢出身的年輕客籍建築師簡志明,七年前成立了義築團隊,到南投、台東、甚至尼泊爾等偏鄉,為有需要的人免費建造或改善社區及學校空間,前陣子他與博士班教授合作,帶領60多名高職、大學、研究所的學生與志工,前進新竹峨眉湖光村這個客家傳統農村,在地取材,建造五大主題的空間。近半年來,湖光村鄉親也利用這些空間,規畫了農夫市集、展覽、健康諮詢、義診服務等,還開始有外地民眾前往社區參觀,原本寂靜的小村莊也熱絡了起來,這樣的義築成果,看來真是非常值得,一塊去看看社區裡的變化。
每個月第二星期的週末時光,寧靜的湖光村就顯得特別熱鬧,在這聽得見小販與客人互動對話、更舉辦農藝知識講座分享、一旁還有小朋友示範茶道,就像小型園遊會==ns==

這個皮不要削你知道嗎,不要削、不要削,不用削真的好吃,不要削它,對、對、對很好吃,這是栗子南瓜,很好吃喔。

今年初,台灣義築協會、交大學生和志工,在湖光村打造五大主題空間,義築完成後,居民也用心規畫許多活動,更結合在地產業,讓建築體活了起來,成為一個多功能場域。

[無負擔農村產業發展協會 經理
錢佳慧]
所以我們,就是看到大家在這塊土地上,一直在為自己想,堅持著一些事情在努力,就希望它變成一個平台,那我們傳青市集,是希望它是一個從土地長出來的市集,所以我們每個月都會選定一個,跟當地有關的主題來作展覽。

當初設定為社區教室的場所,這次協會就邀請台灣百合達人駱明永,分享他多年來推動復育與保育的心得,現場更以竹構築的牆面、鐵牛車、晒穀場作為展覽空間,展出數十幅相片與作品。

[台灣百合達人
駱明永]
它在台灣,因為很多人喜歡,跟每一個族群都有一些的關係,那客家話稱它叫打碗花,所以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讓大家對這個花,有認識,有了解,然後透過種花,然後透過說你不要去採花,你不要去做那個動作,讓這個花可以慢慢數量越來越多==ns==

[相片提供 錢佳慧]
這個稱為「織竹」的社區教室,除了有展覽及講座功能,居民還會安排義診及關懷社區老人活動,因此成為長輩們健康諮詢的重要據點。

[無負擔農村產業發展協會 經理
錢佳慧]
我們這邊的老人家非常多,那我們也會希望鼓勵,在這邊辦一些老人, 關懷老人的活動,那老人家可以來到這樣子的場域,不僅可以跟,跟,就是跟其他人聊聊天,那也可以在這邊聚餐,然後共食,這是我們未來的目標==ns==

除了作為農夫市集場域與展覽空間,平時各地民眾到社區參觀時,這五處建築體也是重要的導覽點,在社區協會用心規畫下,新空間發揮功效,居民都感受到社區裡的微妙變化。

[峨眉鄉 鄉親
曾文正]
交大的學生那一些,很多的學生,都來到這邊,大家都很高興,很開心,這樣做這個竹編,竹子 這做起來,大家看起來(覺得),很那個,很有創意,還有像是外面的也一樣,我就說,這個東西,熱鬧(的感覺)要讓它延續下去。

[無負擔農村產業發展協會 經理
錢佳慧]
像我們舉辦展覽的時候,很特別的一個地方是,鄉親他們會進來看,會進來關心說,欸,這邊是在做什麼樣的活動,有什麼樣的事情,為什麼會有外地的人來,那,對,這就是我覺得還,就是透過竹構築帶來了一些新的氣象==ns==

義築團隊與交大師生所建造的這五大空間,讓社區有了新氣象,而平時只要有空,師生們也會回到村裡,看看是否有需要補強與維修的部分==ns==

兩兩之間沒有固定住,可能,可能當中某一個部分,繩子可能是斷了我猜想,所以才會整個跑掉了,可能可以檢查一下應該有,竹子斷了。

假日,交大建築所教授許倍銜,帶著學生們巡視了一圈,認為有些不盡理想的部分,決定下學期安排修復課程。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教授
許倍銜]
下學期我們還會有課程,所以這部分我們對這些,可能發生,跟當初預期不太一樣的地方做檢討,看看怎麼樣,一方面要修復,一方面可能不是完全按照當初的工法,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良,那,那能夠,更能夠應付在大自然情況下,它可能會受到一些,我們當初不預期的狀況。

[交大土木系 學生
王俊元]
當初我們想說,以稻草作為它的鋪面,它可以做防水的功能,可是,沒有預期到它,可能會因為,就是下雨吸收過多的水分,然後再加上,可能有一些強風,颱風之類的,然後用力吹這個,就是很完整的面,它受的壓力會很大,所以它可能會有一些扭曲變形,未來應該就是,先把這個表皮的這個鋪面拿掉之後,就斷裂的那些骨架,然後把它抽換,然後再做一些結構的補強。

[交大光電所 學生
彭成德]
我覺得就是,我們做的這一個,就當初的想法跟現在,這邊使用者他們用的情況是滿符合的,可能之後要做的就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可能可以再做更,更多一些比較細節的裝飾,對,去讓整個空間變得更完整。

[峨眉鄉 鄉親
方依萍]
沒有關係啊,我說鄉下地方就是這樣,人家說的自然就好,尤其其實說,原本它的材質就是這樣東西==ns==

在地鄉親認為,大自然的素材,會隨著環境與自然風化而損壞,所以他們並不在意,因為他們看到了,這些實驗產生的作用。一群年輕人走入鄉村義築,播下了社造的種子,藉由新空間,也讓更多人與湖光村有了關係,將正面能量傳遞出去。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