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開始,苗栗市公所每年都會舉辦(火旁)龍,而這項活動其實是從苗栗客家人「迎龍」習俗延伸而來,在早期元宵節前後,苗栗地區就會有一條條巨龍穿梭在街道、鄉野,到家家戶戶拜年,而許多苗栗子弟也都會跟著這些龍,過庄尋聊。煙花四射,鞭炮聲此起彼落,伴隨著主持人的吆喝,煙霧中群龍亂舞,讓圍觀的民眾驚嘆連連,苗栗(火旁)龍活動,進入最高潮,更吸引上萬人到苗栗河濱公園湊熱鬧。

同一時間,在市區街道、隔壁鄉鎮的夜市,也看得到一條條五彩繽紛的巨龍穿梭,每年元宵節前後,苗栗地區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而這就是苗栗客家人特有的「迎龍」習俗。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因為客家人以前,一直在外面工作,過年回來休息,有吃沒吃,吃到年初十,有做沒做,休息到正月半過,所以正月十五以後他就要出去工作了,這段時間還沒走以前,大家(舞龍)來熱鬧一下。

[苗栗市福星社區發展協會
竹編龍師傅 陳接枝]
一般來說舞龍大多是傍晚出去,每家每戶這樣去等於說是去拜年,舞龍去到你家,一般人住戶會打開(門),很歡迎這龍去,因為龍在中國人的思想裡面是吉祥的東西,所以客家地區很希望龍來到家裡面。

在早期50、60年代,到了元宵節除了提燈籠外,家家戶戶最期待的,就是有龍隊來到自家庭院,甚至小朋友們,還會跟著龍隊跑遍大街小巷,一庄過一庄。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誰會跟龍,小弟弟、小孩,有趣啊,對不對,所以說跟龍的後面跟到別的地方,這邊看完還不夠,那邊又打鑼鼓,又跑到那邊去,就這樣來來去去,繞來繞去,就叫做跟龍。

元宵節要舞的龍在傳統上,會在農曆過年前做好,苗栗客家人一般稱之為「糊龍」,而製龍的材料,當然就挑苗栗在地盛產的桂竹為主。

[苗栗市福星社區發展協會
竹編龍師傅 羅平嚴]
這竹子要找桂竹,比較老的,剖的篾比較有韌性,比較嫩的竹子,剖的篾青比較不好剖。

因為桂竹質地較輕且韌性較好,要彎要折都容易,塑型方便,舞動起來也較省力。

[苗栗市福星社區發展協會
竹編龍師傅 陳接枝]
因為它竹子的特性是韌性很好,也不會太厚,剖篾來講也比較容易,綁也比較好綁,它(桂竹)比較韌,像現在,在我右手邊的這個就幾乎用竹子做,完全用手工,這個鐵線是加強它的力量。

將一根根桂竹剖成篾條後,再彎曲綁實,分別做成龍頭、龍身、龍尾,再組合後,一尾龍的基本樣式便完成,製龍耗時費工,也需要好技藝,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龍,而許多製龍師傅,更是子承父「藝」,各有獨特的功夫。

[苗栗市福星社區發展協會
竹編龍師傅 羅平嚴]
以前我小時候就跟人學,就在看別人做龍,後來我就回去學做。以前在我們庄裡,我爸會玩龍,我就跟我爸玩,邊走邊看,看人家綁龍就學會了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各個庄頭都有各個不同造型的龍,只是那時候,並沒有特別的師傅,所以做出來的龍,因為材料不同,因為做的人的水準素質不一樣。

在完成了基本的骨架後,更重要的就是龍身的彩繪,相較於現在大部分買現成的印刷品,早期一筆一畫細細描繪成的,更具獨特性。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以前用竹篾,糊好以後,用紙或布,用畫的,不像現在的龍這麼方便,印好整身的衣服就是龍,包進去就可以了。

[苗栗市福星社區發展協會
竹編龍師傅 陳接枝]
因為我們看到這個骨材,全部空空洞洞的,用一種布,以前人用紗布,紗布用糨糊煮成稀,再去蒙,蒙好了就讓它乾,乾了以後再去蒙一層兩層,將整個身體蒙好以後,乾了再去彩繪。

傳統上龍代表著威嚴、吉祥之意,因此製龍也有其禁忌,像龍身的節數便一定要是單數,一般就以9、11、13等吉祥數字居多。

[苗栗市福星社區發展協會
竹編龍師傅 陳接枝]
一定要做單數,絕對不能做雙數,比如說有9節、11節、13節、15節這樣,只有單數,因為龍不能做雙數,不能說加一個龍珠就湊雙,不是這樣,因為龍在中國人的說法,龍是九五之尊,最多就9,但是9節太短,所以人員一般來講13節,最基本就要13人。

在苗栗,剛做好的龍,是不能馬上就出龍繞境的,而須先進行開光點睛的儀式,早期大部分的祥龍,會在元宵節當天到土地公廟點睛,但苗栗市多半在玉清宮做為龍隊點睛之地。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苗栗客家人的龍,一定會有一個儀式,叫做開光點睛,所有這次參加的15條龍、20條龍,全部到一個廟宇前,請道士來誦經、施法,然後請負責人來開光點睛,這條龍就可以動作了。

主事者書寫表章,敬告天神後,再用毛筆蘸硃砂、雞血等,為祥龍開光點睛,這尾祥龍便具備神性與靈性,也正式宣告,開始為期三天的繞境參拜。

無論住家、商店,只要在元宵節前後聽到鑼鼓聲,大部分都會敞開大門迎接神龍,龍隊便在禾埕上舞動,而民眾也會燃放鞭炮同樂,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在以前這樣比較保守的農業社會,也沒有什麼娛樂,講到舞龍龍來大家拍手歡迎,放鞭炮,不用說要和你講,聽到鼓聲,很快的整庄人都聚過來,準備要舞龍。

[苗栗市福星社區發展協會
竹編龍師傅 陳接枝]
迎龍如果沒有鞭炮來燃放,感覺不出那個熱鬧性,沒有什麼意思,只有聽到鑼鼓聲而已,但是加了這些鞭炮以後,加上音效的效果就更熱鬧了。

神龍表演後,最後會進到住家或店家內「參拜行禮」,而主人也就會適時給紅包,討個喜氣吉利。

<跟董事長說新年快樂。>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一般講要紅包,其實不是要紅包,是來到我們家裡,我們主人,表示一個非常尊敬的意思,龍來了,我會發財了,所以為了答謝祂,就用紅包來代表說,一點主人的一分心意,希望討一個吉利。

<炸雞的,炸雞的,後面動啊,拉直。>
<謝謝 新年快樂。>

但由於大部分的龍隊成員,都是各村落過年期間臨時組成,平常也少有時間練習,因此要如何舞動列陣,在在都是考驗,甚至要無師自通。

[苗栗韜略舞龍隊
隊員 葉柏承]
(會選那個時間練)晚上,等大家有空的時候,差不多8、9點的時間(開始練),練到11、12點,(練4、5個小時)對啊,(那一般你們學習),(是有找老師來練還是自學),自己看影片,(看影片怎樣子學),看影片學,一個個動作慢慢學。

這種過年期間的娛樂活動,慢慢的甚至演變成,開始有商家包攬神龍,到店門口或是工廠裡舞龍,商家更會準備數十萬元的鞭炮「(火旁)龍」。

[苗栗韜略舞龍隊
隊員 葉柏承]
包我們一條龍,然後可能買好幾萬的鞭炮炸我們,就這樣,(就炸你們)對啊,看他包幾條龍啊,(那一般炸完),(會不會像炸寒單爺一樣),(怎得全身是傷嗎),應該是不會,我們都有做好防護措施,(所以褲子也基本上差不多),什麼差不多,(會被炸爛了吧),會呀,一定會的。

[店家
楊政城]
一般我們店家,會來包龍的情況就是說,希望年後的生意,能夠越炸越旺,藉著祥龍獻瑞,來祝福大家這樣子。

許多做生意的人都相信,「越炸越旺」,因此在苗栗街上,到處可見門口貼著「金龍參拜」的紅紙,晚上街道上即便人車壅塞,有時車輛一攔,鞭炮一放,就會開始有祥龍,在雲霧繚繞的街上舞動翻騰。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譬如說我這中苗,這幾間人家,經濟能力比較好,他可以買十幾萬的鞭炮,整籠整籠的放著,四個角落放著,他說,你這條龍敢不敢進來,敢,就開始用鞭炮炸祂,但是賞金就多了,你要賞這條龍,講說這麼有膽識。

如此特殊的迎春慶典,在1998年開始被公部門重視,編列預算進行整體行銷、規劃,並變成苗栗地區,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動。

[前苗栗市長
鄒玉梅]
這個迎龍,現在就是說,把它納入客庄12大節慶,北天燈,南蜂炮,中(火旁)龍,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化民俗活動,這個龍祂象徵一個吉祥,還有就是保佑地方平安。一直以來,苗栗市公所是第12年辦(火旁)龍的活動,也帶動很多外縣市的,或是外國觀光客來苗栗縣玩。

鑼鼓喧天,炮竹聲震耳欲聾,每條龍都賣力的在煙霧、火光中翻騰,有人甚至不畏鞭炮燒灼,打赤膊上陣,當然也得到與會者的熱情鼓舞,但畢竟是倉卒成軍,精湛演出並不容易。

[福星社區舞龍隊
隊員 楊文銘]
差不多年初三、年初四就開始練龍,困難就是像是花式,打八字這些,就比較困難一點,還有因為這是團體的,因為我們不是說平常就有在玩,就一年一次大家集合來(練),(比較難)培養默契。

因此苗栗(火旁)龍活動12屆下來,即便成為地方上的重要活動,甚至吸引觀光客的注意,但舞龍者的技術,卻仍待公部門給予輔導。

[文史工作者
曾桂龍]
整個技術,和整個舞龍、(火旁)龍的文化,一定要想辦法提昇這個素質,這些所有的龍隊的成立,政府單位,可以提出,自己的一種輔導的方法, 我就支持你鼓勵你,一年有10萬、8萬給你,你經費就足夠,就可以做比較好。

<巡遊地方,參拜納吉,功德圓滿,今有庚寅年正月十七日吉時, 化龍升天,今日化龍升天,烽火迎送祥龍,大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萬年。>

持續三天的高潮過後,苗栗市區的夜晚慢慢恢復平日的寧靜,而神龍也在正月十七日吉時,回到當初點睛的廟宇,當大火燃起時,沙堆上早已傷痕累累的神龍,也正式功成身退。

[苗栗化龍升天儀式主持人
鍾椿煇]
這個龍有神化過,有點睛過,所以龍身上有神氣,神的靈氣,有靈氣在,所以現在結束了以後,你不要供奉的話,就要送回去天上,就叫做化龍,化龍升天,回到天上去。

曾是地區性民俗慶典的「迎龍」習俗,在公部門的推波助瀾下,漸漸成為台灣的重要觀光活動,雖然形式、地點有些許改變,不變的是,在地人兒時記憶的重現。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