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鄉的新城村,是新城鄉最北的一個村子,近年因為一間知名冰果室的檸檬汁而受到注意,新城照相館、天主堂、練習曲書店等,是許多遊客到新城必定造訪的景點。其實新城村早年因為立霧溪淘金熱、以及位於台九線蘇花公路必經之處,曾店舖林立、繁華一時,只是時代變遷,產業、人口外移,新城村也就寂靜了下來,不過這幾年,這個充滿故事的新城,又開始動了起來。


 

 

位於立霧溪出海口南岸的新城村,地勢平坦開闊,是新城鄉最早開發的一區,也是早期的行政中心。

[新城鄉 鄉長
何禮臺(客籍)]
當時在那個地方有幾十年淘金的歷史,包含很多的戲院、我們的教堂、包含我們飯店、包含很多的餐館,非常的熱鬧,等於是一個小香港一般。

早年這裡是蘇花公路必經之處,人潮聚集,熱鬧非凡。

[花蓮客屬會新城分會 會長
羅照森]
因為北迴鐵路還沒有開通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坐金馬號,所以一天有10班,以前這裡是金馬號的停車場,下車站,上車、下車都在這裡。

後來淘金年代結束,加上新闢外環道後,蘇花公路改道,新城老街逐漸沒落,戲院、旅社等也早已拆掉。

[花蓮縣客屬會新城分會 會長
羅照森]
那邊也有原住民,有時候也常常會來這裡看電影,所以當時這個電影院有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也有原住民,一起在這裡觀賞電影,還有歌舞團這些。

(以前旅社的門),(房間的),房間的,對啊。

這裡是新豐旅社舊址,主人魏銅瑩還留著以前旅社的房門。

[新城客屬會 理事長
魏銅瑩]
全部都是木頭建築物,像日本這樣的建築物,就一間間,地板是木板,床就全部都是塌塌米。

魏銅瑩家族從台中豐原搬來,旅舍是父親從日本人手上接下來的。

[新城客屬會 理事長
魏銅瑩]
本來這間旅社是日本人開的,我爸在那當會計,他日本打戰失敗,日本戰敗之後,他就失敗啊,他就回去,回去日本了。

時代變遷,往日喧囂已不復見,人口外移,留下許多空屋,因為棒球隊而來到新城的胡文偉看見,也陸續改造了一些閒置空間。

[花蓮縣新城國小棒球隊 總教練
胡文偉]
原來棒球隊也可以改變,改變不同的生活環境,才會有了書店、跟宿舍、然後還有食堂、然後還有畫廊、跟其他後面的這些老屋的改造。

當初就租給這個裱框的老闆的時候,他有做一些修改。

街上這間日式老屋的屋主,把房子免費提供給胡文偉使用,未來這裡將規畫成畫室,也可以教小朋友畫畫。

[花蓮縣新城國小棒球隊 總教練
胡文偉]
我剛好也有認識一些畫家的朋友,然後來的店長,然後也有一些是有藝術創作的一些專長,所以我們希望這邊可以成為一個畫室的功能。

電力公司,這個很酷,那是燈箱嗎,沒有,它是,我也不知道這什麼,但它還滿漂亮的。

閒置了近10年的台電宿舍,去年公開招標,結果只有胡文偉去投標。

[花蓮縣新城國小棒球隊 總教練
胡文偉]
既然這都沒有人要做的話,那我們就自己先來做。台電有遺留的一些,其實不管是老的招牌,然後還是說之前一些,他們的工具,然後我們都可以留下來,然後在這邊做一個簡單的展示。

[練習曲書店 店長
阿 逵]
哥哥就希望這邊可以變成一個餐廳,晚上大家可以來這邊交流,剛好這邊有很多棒球隊的弟弟們,可以來這邊做實習啊,或是做兼差也可以。

鎮上有趣的空間越來越多,知名檸檬汁旁的新城照相館,近年也打開塵封已久的大門。

可以伸縮,它的鏡頭很棒,它用那個蔡司鏡頭的,以前那個蔡司鏡頭,一個鏡頭,可以買兩間房子。

以前的場景都是這樣,左營一個,阿里山、日月潭、還有台中公園,就是這幾個景。

[新城照相館 志工
李昌義]
它一個活生生的一個小博物館一樣,外地來的說,東看西看,哇,他說,怎麼有這樣的照相館。

[遊 客
魏先生]
就是二、三十年前,也曾經有這樣子的感覺,但是沒有像這邊這麼古老,有這種感覺啦,所以今天來這邊看,覺得更有一點這種,回味的那種記憶又回來這樣子。

[遊 客
范小姐]
剛剛第一次在這邊拍那種很正經八百,坐著的那種,好像全家福那種照片,覺得非常的新鮮,而且這邊那個燈啊什麼,都還可以用,只有相機不能用而已。

懷舊老相館吸引許多人來打卡,一旁還販售小農的有機產品、和在地藝術家的作品等等,把空間做最好的利用。

[新城照相館 志工
李昌義]
最重要就是把它保存,讓後代可以看到說,哇,那個時代,它的經過,這個城市怎麼樣的進展。

離相館不遠的同一條路上,門口「電器行」的招牌很有歷史感,不過一進門,卻是看到滿滿的陶藝作品。

[柴燒陶坊 陶藝老師
王秀嫻(客籍)]
我最近做出來的造型就是有點像小蘋果,做這個的時候我就想說,如果燒出來有那種初戀的感覺有多好,就做這樣子很可愛的。

白瓷適合泡清香型的茶,喜歡喝紅茶的王秀嫻,就很喜歡這種質感。

[柴燒陶坊 陶藝老師
王秀嫻(客籍)]
做完修好之後,我們還要再用手塑形,然後就是把它的一些邊,然後做一些造型出來,然後再捏,然後這邊就是用削減的方式。

秀氣又粉嫩,讓人愛不釋手,王秀嫻五、六年前開始學做陶,後來還在先生的協助下,蓋了一座柴燒窯,也把家裡原本的電器行,改造成工作室。

[柴燒陶坊 陶藝老師
王秀嫻(客籍)]
作品越做越多嘛,想說那不如來跟大家一起就是分享,然後順便就是介紹一下我自己很喜愛的東西。

[柴燒陶坊 陶藝老師
溫怡宏]
迎火面的地方就是,它所接受到的那個落灰,量會很大,它會形成一個流釉,至於它的背後就可能會比較光亮。

溫怡宏從小就愛去立霧溪玩,這系列的作品,他特別採集立霧溪的泥來製作。

[柴燒陶坊 陶藝老師
溫怡宏]
颱風過後,它應該本身,含的泥的礦物質應該會每一次都不太一樣,所以我每一次燒出的釉色的表現,也幾乎是每一窯都不一樣。

近年新城漸漸有不一樣的能量進來,大家對未來都充滿期待。

[柴燒陶坊 陶藝老師
溫怡宏]
平時的時候你會看到一些棒球隊的小朋友啊,會繞著圈子跑啊,運動,一面跑一面喊,所以我們感覺,喔,整個生氣都回來了,再過來就是,我們串連一些新的店家,那都滿有在地跟自己的特色。

[花蓮客屬會新城分會 會長
羅照森]
漸漸也有外地人來到這裡參訪,因為這附近有很多以前的古蹟,像是天主教堂、還有那個以前的鄉公所的遺址。所以這裡未來的前途非常的看好。

[新城居民
孫先生]
我覺得最大的改變,就是很多文青他願意把他們的,所謂的創意,跟鄉下的文化,純樸的環境、自然結合在一起。

[花蓮縣新城國小棒球隊 總教練
胡文偉]
希望說這個小村莊,因為有我們當初的建立,然後在這10年、20年以內,然後可以變得更好,然後它可以變得很適合移民。

透過空間活化、在地商家串連、以及藝術人文的推廣等,繁華褪盡的新城,漸漸展現不同的樣貌,新的新城,正在蛻變中。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