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逢颱風來襲,一些從溪流上游沖刷至下游而成了漂流木。從事木雕創作的竹東在地工藝家曾定榆,因為從小對各種木頭都很有興趣,對於受到颱災而失根的漂流木更是有特殊情感,每次他看到橫躺在溪流河床上的各種漂流木時,就會仔細探查,用心設想如何以藝術創作的角度,賦予漂流木新生命。十餘年下來,他不但創作出數以百計的漂流木雕刻,還榮獲多次全國性創作大賽獎項,而發揮了做雕刻卻不砍樹的環保理念,也實踐了藝術家的創作精神趁著天氣放晴、住在竹東的曾定榆來到頭前溪河床,希望找到一些不錯的漂流木帶回去。Ns:這好像是檜木,這好啊,這檜木是好木頭,這剩下都是碎木,這做小東西都很好,其實還很多寶,有些都浪費掉了很可惜Os:十幾年前開始木雕創作的曾定榆曾經營過照相館、做過古董生意,因為從小對人像與雕塑都很有興趣,於是就走上了藝術創作的路。

[木雕工藝家
曾定榆]
小時候我就對藝術很有興趣,但是卻都苦無機會,因為生活各種方面,而沒機會接觸藝術,差不多三十多年前到四十年前,因為服兵役的關係,接觸到一些朋友,自己就刻了些石雕。

受到同儕鼓勵、曾定榆刻了不少石雕,後來因石雕危險性過大而改做木雕,為了做木雕他買了各類的雕刻工具,還在住家對面購置百坪工作室,而他的雕刻除了從未曾拜師學藝、無師自通的特色以外,和其它師傅的最大不同就是木頭來源。
[木雕工藝家
曾定榆]
廢棄物讓它重生,很多用不到的東西,一塊一塊的,我有一個心願,在創作的時候,盡量利用這種材料,用這一般人看到不想用的材料,讓它重生、給它第二個生命,做出一個造型出來。

在頭前溪礫石裸露的河床上 荒煙漫漫的草叢間,藏著不少已閒置多時的漂流木,雖然這些木頭對一般民眾不太有用處,但曾定榆卻知道哪些是他的寶。

[木雕工藝家
曾定榆]
我撿(漂流木)的時候,不一定看造型,我是看它的樹質,樹質細嗎?可以雕刻嗎?可以利用嗎?不會腐爛的,像一些雜樹一段時間它就會風化掉、會腐爛,你要找特定的樹,不會腐爛的,像好的樹像是梢楠、樟樹啦、檜木啦。

多年的雕刻經驗、使得曾定瑜一見漂流木即可立判好壞,不過可不是全部漂流木都能撿拾的。

[木雕工藝家
曾定榆]
你要知道它木頭好不好,你就要看經驗了,你要聞它的味道,不然就看他的肉細不細、可以雕刻嗎,小的可以撿,大的最好去申請,颱風過後要申請,申請通過了才可以撿。

已經六十幾歲了、但好動的個性卻讓曾定瑜的創作精神不輸後輩,雖然雕刻只有十餘年,不過近年來他在新竹縣和全國性的創作比賽中卻屢獲首獎,更獲頒文建會「台灣工藝之家」的殊榮。

[新竹縣文化局
展覽課長 吳秀貞]
他的作品非常特殊,而且他的作品也是因為從環保概念出發,也就是說他的材料,不是只有就是說是取他新生的木材,而是舊的木料、廢棄的材料,還有搭配其他什麼銅、鐵這些,人家所謂的丟棄在什麼垃圾場裡面的那些不要的東西,他把它蒐集起來,做一個藝術性的東西。

因為曾定榆的作品有不砍樹的環保精神,加上充滿藝術性與創意,新竹縣文化局便收藏了他的「痕」系列作品,這系列的作品以抽象方式傳達時空意像,材質使用舊建材木柴、還鑲嵌上廢棄的金屬與石塊,表現技法精湛,屬於具有一定難度的綜合媒材創作。

[木雕工藝家
曾定榆]
有人說木頭和石頭黏久了會脫落,但是我的作品黏牢後,除非你把木頭挖掉,那個東西才拿得出來,我做的卡榫比較特別,我的卡榫石頭也會挖洞、木頭也有挖洞,木頭的洞比較大,膠也是我自己調和的,只要接合後,膠硬化了就永久分不開了、剝不開了。

因為在多次比賽中屢獲佳績、新竹縣文化局就開始收藏起曾定榆的大型作品,台北市南港科學園區裡的資策會產業支援處、則是目前國內收藏曾定榆作品最多的地方。

[資策會產支處
處長 何文雄]
因為我們在南港的整個建築,都是非常金屬、非常科技的,所以我們覺得員工的地方,應該要有比較安靜的木頭,或是有一些植物,所以我就到竹東,我們有一個同事住在竹東,就到竹東去找一些有沒有好的木頭,可以配合辦公室的部分。

在資策會產支處裡的多個角落、及大會議室的長桌上,曾定榆的木雕作品彷彿畫龍點睛,把原本單調的辦公空間變得充滿藝術氛圍,臨場感覺就像藝廊一般,資策會產支處長認為、曾定榆的創作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在情感關懷的層面上。

[資策會產支處
處長 何文雄]
譬如說我們進辦公室有一座生命共同體,那看起來是一個關懷的東西,可是從企業的運用來看的話,變成我們對企業的一個關懷,所以其實在一個科技產業裡面,把那個關懷的因素放上去,就變成就是很豐富。

<這木頭放戶外不會壞掉嗎?這不會壞掉,為什麼不會壞掉?這是硬的木頭、不容易壞,放這邊三十年了,三十年了喔!>

在曾家位於橫山鄉的山坡地上,曾定榆擺放了數十年累積下來的各種漂流木,今天他想帶一塊適合的木頭回工作室,刻一個新作品。

<這是樟樹,樟樹我要用來刻一個小孩童年的回憶,溜滑梯的,溜滑梯有的我有個系列,這系列是專門做溜滑梯的。>

從各種角度端詳木頭型狀,曾定榆把挑選好的漂流木抱上車、這塊木頭也開始了它全新的命運。帶回工作室裡的一大塊不起眼的木頭,其實在曾定榆的心裡、這木頭早有了完整的完工模樣。在一刀又一刀不斷的雕鑿之下,曾定榆的工作室裡又要出現一個全新的雕刻作品了。

[木雕工藝家
曾定榆]
因為這形狀剛好是斜斜的角度,刻了剛好給這些小朋友爬,想到過去小時候很愛玩的時候,溜滑梯啦、爬樹啦、我就刻這個很多小孩子,有的小孩在那邊爬不上來,大家有的推的推,有的拉的拉,把上頭的小朋友給拉下來了。

看到將近完工的作品「童年」,也似乎漸漸窺見曾定榆的童年往事,令他快樂也讓他懷念的童年、最後在他對於雕刻藝術與漂流木的堅持中重現,赤子之心似乎也還留在曾定榆的雙眼中發光、不隨年華消逝。

這裡是台中市西屯區的一處市區廣場,曾定榆和太太兩人正在整理市民們所寫的許願卡。許願卡圍住的一棵名為「希望之樹」的裝置藝術、是曾定榆受邀設計的作品,而這棵樹除了支幹與燈泡外,其他物品大多是由廢棄物所組成,高聳的設計讓這棵樹成為新地標,夜晚亮燈後更是顯眼。

把廢棄不要的鍋子、CD片、安全帽…等多種回收物集合起來變成一棵照亮夜晚的藝術作品,曾定榆期待這棵以環保與希望為名的作品、能夠讓住在水泥叢林裡的人都獲得感動。

[民眾]
它能夠把環保的概念集中起來,然後把它你看看,讓我們感覺到說,它不但、它給了一種生命的希望,而且那種的感覺說,我們的未來還是不是像我們世界現在這麼亂的那種,那種怎麼講,紛亂的世界的感覺,它還是有它可以存在的價值。

以半義工的方式、曾定榆為台中市的公益團體設計了這棵地標環保樹,發揮所長服務他人也讓他感到欣慰,但曾定榆不諱言、身為藝術工作者,遭逢經濟困境及創作瓶頸的時候相當多,遇到問題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腳步稍歇、用心找答案。
[木雕工藝家
曾定榆]
我父親是做竹炭的,他說過一句話,他什麼都沒有留給我,但是就留這句話,我一生受用不盡,他說任何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你要停下來,做什麼事情都一樣,做作品也一樣,做什麼都一樣,因為遇到困難、遇到問題,就要停下來,不要繼續做,你要想,這問題是出在哪裡。

努力十餘年後、曾定榆的作品在國內藝術界終於有了一席之地,一個從不曾拜師學藝的素人藝術家能夠有今天的境界、也令人感到驚豔,但他仍停不了創作腳步,他的新發明-椽畫,是一種以油畫複合浮雕的新式創作,甫推出即受到眾多矚目,可以見得、未來他的創作之路也將越來越有成就且更加寬廣,而他那為志趣而堅持到底的精神,絕對是更值得被人看見的。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