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573-625集(2018年) (2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菸葉曾是高雄美濃的重要經濟命脈,曾經一棟又一棟的菸樓矗立鄉間,是美濃相當獨特的景致,但隨著菸業消逝,菸樓也隨之凋零,美濃菸農第三代鍾士為捨不得菸樓走向頹圮破敗,他把老菸樓保存下來,搭配母親收藏的五千片黑膠唱片,改造成黑膠視聽室和民宿房間,老伙房也在鍾士為的堅持下,找來老師傅修舊如舊,打造成充滿濃濃復古風的民宿。
客人魚貫而入黑膠視聽室,昏黃燈光,斑駁紅磚牆,甜美迷人的歌聲隨著唱片的迴旋流洩而出,剎那間,時光好似回到久遠的過去。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北部靠近高雄市區,長期以來,留不住過夜的住宿客群,因此飯店與民宿數量,遠遠不如墾丁地區,以麟洛鄉為例,第一間民宿到去年才開業,一直到現在,還堅持不掛招牌,這間中式庭院民宿,有八百坪的亭台樓閣景觀,原來是自己住,兒女成年出外,才讓外客進來;而在萬巒鄉,這間移植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建築的民宿,也是因兒女移居離開而開放,除了外觀有濃濃的異國風情,屋主從南法運來一整個貨櫃,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董傢俱!這一中一西、各具風格的民宿,在民宿極少的北屏東,顯得更有特色。
這群饕客當中,有人第一次走進莊園,驚歎主人用心整理環境,入座準備用餐,才發現接下來的美食料理更令人難忘,這是主人前一天下午就開始備料的南法大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民宿風格多元,有些人喜歡較現代、時尚的,也有業者走復古風。苗栗苑裡有一間百年老屋民宿,是一座閩客融合的三合院建築,原本已經荒廢多年,一次偶然機會下,林彥伶經過這裡,決定把它租下來重新修復,保留原有的建築與房間,後來老屋也成為許多劇組會來租借拍攝的場地,也開啟成立民宿的契機。遊客不僅在這住宿,體驗古早生活,還能穿上古裝一起來演電視劇,帶大家一起來看。
好 歡迎光臨,來跟你介紹一下,這就是,這個古時候的房間,這牆壁全部都是土角厝,都是土角厝,那這個床就是古時候阿嬤住的紅眠床,那我們現在把這個搭起來,就是讓客人來體驗一下以前阿嬤,怎麼在這個房間生活,那這一邊有留下這個就是以前放尿桶的地方,放尿桶的地方,那這個所有的家具,全部都是阿嬤那個時候留下來的,這個都是舊的家具。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的節目,我們邀了幾位達人帶大家到各處逛逛,體會「老派時尚」,傳統不一定就是過時,只要添加創意,也能在新時代展現意義,而創意就來自於平時對生活周遭事物的好奇與敏感度。屏東縣人口嚴重外流,連續16年負成長,即便大環境如此,仍有青年逆流返鄉。廖大錦逢一郎,台北出生,近年受到血液裡的客家因子召喚南遷,和女友陳亞珮在屏東內埔定居,在六堆客庄他們認識了客家創作歌手邱俐綾Aling,因為年紀相仿、理念相近,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大錦、Aling觀察力敏銳、心思細膩,對所見所聞常有一番獨特見解,今天他們要帶大家感受一下既老派傳統又有創新活力的幾個地方,從老派時尚的角度來體驗屏東客庄。
屏東萬巒鄉泗溝村是個純樸的客家庄,保留不少完整的伙房,是個外人很少會特地來閒逛的一個地方。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家張典婉,是在苗栗頭份斗煥坪長大的,斗煥坪是老地名,在頭份東部,大年初二典婉要帶著我們一起回她的娘家,逛逛傳統的頭份市場,探訪她的私密景點,品嘗在地人才知道的家鄉味。
大年初二,我們跟著在頭份長大的張典婉,回娘家去她的家鄉走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塹,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現在的新竹,更是科技之城,新舊並存,交織出新竹城的特有風格。位於舊城區中心的東門市場,就是新竹發展軌跡的縮影,東門市場在日治時期1900年成立,1977年改建成現今地上三樓、地下一樓的建築,一樓賣蔬果、雜貨,二樓是當時新竹最大的古董市集,三樓是音樂、藝術相關的店鋪,也是全台第一個綜合性市場,要買精品、舶來品,到這裡找就對了,當時新竹連百貨公司都沒有電扶梯,東門市場卻有,那個時候,到菜市場坐電扶梯可是很時尚的事情。時代變遷,東門市場漸趨沒落,人潮不再,但沈寂十幾年後,現在已經不一樣,關起來的鐵門,一扇扇被拉開了,一樓多了很多年輕人的新店舖,三樓更變身成青年創業基地,而且越晚越熱鬧,今天就特別找來兩位東門市場達人,要帶著鄉親一起逛逛變身後的菜市場。
告訴大家現在幾點了,現在時間是晚上七點鐘,我們在新竹的東門市場,OK,東門市場呢, 其實是一個很傳統的市場,早上大家都有在這邊營業,可是晚上現在起了很大的變化,有很多青年的子弟呢,在這裡創業,那我們現在去逛一逛,好啊,走啊。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愈來愈多青年返鄉務農,政府也積極推動,青年懷抱著理想,親身耕作之後才知道,土地、人工、農業技術和知識處處都是難題,有些人積蓄花光,無以為繼,只好再回到職場。因為知道青農返鄉單打獨鬥不易,四年前,南投縣一群返鄉青農在縣農會的輔導下成立了「南投青年農民聯盟」,串連十三鄉的青農,以打團體戰的方式,透過契作和共同行銷,實踐大家留鄉務農的理想,也希望慢慢改變慣行農業的耕作方式。
務農人口約占全縣人口50%的南投縣,和全台灣的農業縣一樣,面臨務農人口老化的問題,對於年輕人返鄉務農,老一輩的有著矛盾的心情。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在台北長大的都市女孩,學校畢業之後卻一心想要務農,柯元婷老公家在國姓鄉柑林村,兩個年輕夫妻就來到這75%都是客家人的國姓落地生根,開始他們的務農生活,受限於家中農地不大、又欠缺實際經驗,經過兩年的摸索和評估才找到從農的方向,他們決定學以致用,利用植物病理專業,致力於需要頻繁施藥的草莓育苗,作出市場區隔,一方面也希望透過培育強壯的植栽,強化草莓的抵抗力,降低用藥,創造土地、農民和消費者的多贏。
在農曆過年前後,又到了採草莓的旺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研究所畢業的蕭乃瑜,剛入選為今年百大青農,同時也是政府「新南向交流計畫」的農業青年大使。她因為家中務農,希望能透過研究,建立永續安全的農業環境。問她為什麼會想回家種枇杷,她說,是枇杷園把她養大,加上大學時父母離異,家人各走一方,現在媽媽生病,返鄉更是理所當然,她想要利用所學將枇杷園管理好,並擴及其他農民,也希望這片園地,能讓家更圓滿。
對啊,徒長了,那現在怎麼辦?沒有怎麼辦啊!對啊,就是把它弄掉而已啊!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竹北市,有一個很特別的「厚食聚落」,裡頭有六間工作坊和一間廚房,宛如小型社區一般,「厚食」是客語「好吃」的諧音,這個聚落是由長期關心農業且曾在主婦聯盟擔任總經理的黃仁棟所創立,他認為生活、生態與生計必須合而為一,所以他邀請有不同專長的小農及生產者來做六間工作坊的達人,除了販賣對土地友善的豆類、烘焙、咖啡、發酵、油品等,達人們也會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分享他們的理念,達人彼此間也會互相學習,創造出一個另類的聚落生活,帶大家一起來看。
請你吃香香的擂茶豆奶,來喔來喔,熱熱的豆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在1970 年代,有八百多家戲院,許多鄉鎮都有一到兩家,都會地區的數量更多,台北市西門町就曾有三十多家戲院,密度最高,只是隨著時代演變,錄影帶、MTV、DVD的衝擊,以及大型影城崛起,時至今日,全台僅存一百多家戲院,其中,獨立老戲院更是少數,這些老戲院,有的是日治時期營運至今,有的是戰後興建,陪伴許多人成長,在大型影城的夾擊下生存下來,有些還堅持做首輪、放映最新的電影!老戲院的堅持和人情味,就是家鄉的味道。
小鎮戲院的午場電影人不多,買票的民眾三三兩兩,不用排隊,這是苗栗市目前唯一的戲院,而且是首輪戲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婦女一懷孕,就有好多事得打算,例如要怎麼坐月子,有些人找媽媽或婆婆幫忙,有些人找月子中心,現在還有「月子媽媽到府服務」。苗栗客家人林海珊,生了三個孩子,他了解坐月子的過程,加上常看朋友為了找月子中心還是請家人幫忙帶而煩惱,所以發展出,月子媽媽直接到家中服務的方式,他們保留客家人傳統坐月子照顧方式,並加入新時代做法,他還開班授課,培訓對這項專業有興趣的年輕人和婦女,創造出不一樣的市場與商機。
一早到服務對象家中和產婦、家人打招呼,詢問小寶寶昨晚狀況,這是新型態的坐月子方式,月子媽媽到府服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歲的賴啟文和28歲的賴玉婷,都是熱愛旅遊的背包客。兩人也因為寫部落格分享旅遊經驗而結識成婚,有了孩子後,還是年年帶著小孩闖蕩世界,前年年中,第三個兒子出生沒多久,他們就決定賣掉房子,湊足旅費,帶著三個兒子花了256天走訪23個國家,經歷各種文化的洗禮。剛開始,目標並不是環遊世界,是陪著小孩見識世界的寬廣,當走過一個又一個國家,他們也深刻理解到,父母在哪裡,家就在哪裡!而這樣的旅程,沒有最終章。
這是三個兒子當中,最小的「多多」,和媽媽賴玉婷開心競速滑板車,兩夫妻從事房仲業很忙,利用休假回到屏東佳冬探親,賴啟文是阿婆從小拉拔長大。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客家文化的識別圖騰,不少人腦海裡都會立刻浮現出油桐花、牡丹花布的花紋,但真的只有這樣,只能這樣嗎?兩個擁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統的年輕人宋智皓、李佩書,就嘗試以新的圖像與方式來呈現文化多樣性,他們把客家習俗會用到的新丁粄設計出討喜的印花,就連客家小炒也成印花靈感,兩人創業一年半,至今已經創作出百種富含台灣文化故事的原創印花。
這上面的印花的卡片都可以拿起來看,就是我們是做印花設計的,那每一個印花背後都有自己的一個故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鐵雕」在藝術創作領域當中,材質最難駕馭,要兼具唯妙唯肖的形體與藝術美感,除了要有天分,還得對鋼鐵的特性與運用,有非常深刻的認識與掌握!來自苗栗的趙世賢,十八歲就到台中學排氣管焊接、製作,二十幾歲就創業,成為中部出名的專業工廠,但是他鍾情藝術,六年前逐漸轉型做鐵雕,以豐厚的火焊功力,一參展就得獎。
其實也可以說是花仙子,因為它這邊一朵花,這一個人在上面很漂亮這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務工作危機四伏,被蜜蜂、蛇等動物攻擊、因高溫而中暑、熱衰竭、長期負重、彎腰造成痠痛、因化學藥劑造成中毒等等,都是常見的傷病,不過,因為農保只有生育給付、身心障礙給付、喪葬津貼,不像勞保還有職業災害保險的保障,農民遇到傷病,大多都自己買藥來吃、來擦,自己想辦法復健,補償、保護方面相當不足,也衍生出後續許多問題。
剪下的枝條、葉子,就直接堆在地上當肥料,邱家兄弟的可可園,用草生栽培的方式管理,「生態」特別豐富。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勞工若是因為工作造成傷病甚至死亡,都有相關法令得以保障其權益,不過,同樣是勞動者,農民卻沒有任何職業災害保險,發生意外或災害,不僅沒收入、沒補償,往後若是要復健,也沒有任何資源可以協助。屏東縣政府認為,各種保險的職災保障都齊全,獨缺農業職災無法得到慰助,是政策殘缺,於是率先將「屏東縣勞工職業災害慰助金自治條例」的勞工二字刪除,讓適用對象擴及各行各業,當然也包括農民,也期許中央能看到問題,透過立法讓農民更有保障、讓農業勞動環境更加完善。但長期以來,農民的職業傷病並沒有受到重視、也沒有相關的研究與統計資料,加上所謂的「農民」又該如何定義,更是一大問題,不論將來法令如何制訂,這些都是必須先解決的困難。
你本身是農保的人,麻煩你舉手一下,農保,農保,農保,大概有一半是農保,然後你本身是在職業工會加保,你是勞保,但是你有在從事農業工作的請舉手,也占了一部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紗攝影競爭激烈,以往新人大多中意的是與現實生活不符的王子公主場景,不過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希望能夠在平凡場景中找美感。王智舜與太太張筱蘋原本在台北上班,結婚之後一直希望能夠回到太太的家鄉台中東勢創業,他們發現家鄉竟然沒有一間婚紗公司,大約兩年前決定自己創立婚紗品牌,先生擔任攝影師、太太則是負責化妝造型,他們不僅融入客家元素,連拍攝婚紗的主題背景也都相當在地,像是新人的家鄉老屋、果園,設計出獨一無二的婚紗照。
在台中東勢傳統市場旁的街道,人車熙來攘往,在街道裡有一間裝潢溫馨、精緻的店面,透明的落地窗可以看見典雅的婚紗禮服,這可是台中東勢區唯一的婚紗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桃園楊梅未過度開發,但藝文發展也相對薄弱,在台北開畫廊十多年的油畫家詹展冠,三、四年前決定回到家鄉,希望能夠找到可以創作與創業的地點,他與太太買下了一間老公寓,將如同廢墟的老房子打造成一座複合式空間,結合餐飲、小型展覽室、畫畫教室,希望讓更多人可以從生活中接觸到藝文。喜歡收集舊物的他,也將收集來的舊式電話、古老相機、老家具等等展示在店裡,成了小型博物館。
楊梅火車站附近的巷弄裡,有一間很特別的五層樓公寓,黑色又典雅的外觀,與旁邊老舊大樓來比,顯得特別醒目。走進這神秘的公寓裡,映入眼簾是充滿懷舊復古風格的擺設。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部的鄉親有沒有看過綠鬣蜥呢?屏東自從2004年在野外發現綠鬣蜥幼體,懷疑有「野化」的族群,也就是不是野生動物在野外建立的族群,十多年來日益擴散,目前在屏東市、竹田鄉、麟洛鄉、萬丹鄉、潮州鎮等一帶都有綠鬣蜥的蹤影,成體的綠鬣蜥愛吃花和嫩葉,讓農民相當困擾,但目前仍沒有專責單位調查牠對生態的影響。南有綠鬣蜥佔地為王,北部也不遑多讓,在新北市的新店、林口等地也出現了,有「亞洲水龍」之稱的綠水龍,綠水龍的SIZE雖然是綠鬣蜥的一半,對台灣野外環境的破壞力,更甚於綠鬣蜥,但中央和地方的處理態度都相當保守,這也讓學者相當擔憂,如果不趁現在積極移除,等到數量暴增,也不需考慮如何控制或移除了,而是大家有沒有辦法忍受。
冬日裡南臺灣的日頭暖烘烘。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