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木雕是台灣客家人百年來發展出的在地藝術,在邁向國際化的過程,很多外地人加入,更有在地客家菁英,引領著木雕現代化的藝術發展路徑,黃瑞元與黃石元這對兄弟檔,走出傳統的佛像大木作,或是精細的雕工,走在創作的前頭,尤其是黃瑞元,經歷過人稱為絕症的肝硬化,血崩後再換肝重生,深怕不能再拿雕刻刀了,來看看這位生命的鬥士,他要告訴我們,只要你想做一件事,為什麼不堅持下去?[木雕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個人,小時候就發展出一輩子的興趣,還成為畢生職志,那會是什麼樣的堅持呢?近年來,台灣逐漸發展出簡稱為BJD的「球體關節人形」藝術,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手、腳都可以轉動的洋娃娃。一位卅出頭的大男生張鶴齡,從小就愛捏塑泥土、玩洋娃娃,許多人聽來不可思議,但是他的父母,沒有阻擋他的興趣,也沒有強迫他該學什麼,讓他慢慢做出宛如歐洲、日本洋娃娃精品的人偶,如果沒見過張鶴齡本人,只看作品,還會以為這是老師傅做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年轉業,選擇務農的人大概不多,江映德、彭顯惠夫婦一年前帶著兩個小孩,放棄工程師、設計師的身分,從台中移居到宜蘭員山種田,最近還改造舊碾米廠經營小店,販售二手書、自家耕種的米以及當地小農友善耕作的蔬果,做為地產地銷的平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吃巧克力成了一種流行,看看便利商店裡巧克力品項有多少就知道了,不過台灣的巧克力幾乎全靠進口,而這幾年,在南台灣的屏東,有人開始種起了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過去30年在美國從事旅館業的林碧山,7年前回到家鄉,見家鄉幾十年過去了,仍舊是檳榔樹林立,他有些感慨,雖然檳榔養活了許多家庭,但畢竟是夕陽產業、農民收入也不穩定,林碧山覺得應該要有所改變,於是開始試種可可樹,也鼓勵檳榔農轉作,但農民種了幾十年檳榔,放掉談何容易,台灣對於可可樹種植的研究又相當少,即使種了、收成了,又要賣給誰呢,一路走來遭遇許多問題和挑戰,剛起步的南國可可產業,是如何面對、又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呢,一起來探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危機,也讓我們重新去檢討吃的安全,最好的當然就是吃天然、有機,只不過,眾所皆知,有機路難走,要成為有機聚落,更難!農委會這幾年在苗栗、桃園和宜蘭縣輔導了八處有機村,其中的苗栗西湖鄉,在這短短兩、三年,從龍洞有機村,擴散到湖東等附近幾個村,青壯一代農民回鄉了,他們的夢想是:有一天,西湖不只是有個有機村,還是全國唯一的有機鄉,接下來,我們去探訪苗栗西湖,也一起來思索,如果有機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又可以怎麼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餐廳是先有菜單再買食材,台北市博愛特區最近開了一間主打在地、當季食材的餐廳,則是先看合作的農民有些什麼蔬果,再決定端什麼菜色上桌,餐廳業者邱馨慧、楊佩珍認為,賺錢並不是他們開餐廳的主要目的,而是希望為外食族提供另一種新選擇,並邀請更多人一起用吃的力量,捍衛台灣的土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捏麵人是相當具民族色彩的傳統民俗技藝,也總不免讓人與「沒落」、「失傳」等字眼聯想在一塊,不過,在彰化縣溪湖鎮有一家人很特別,家族成員涵蓋祖孫三代,全致力於捏麵工藝推廣,這家人姓巫,是彰化的福佬客,一起來看巫家人和捏麵人究竟有什麼不解之緣。把麵土放到手中,熟練地又揉又搓,沒有生命的麵土,到了捏麵達人巫俊德的手中,彷彿被施了魔法般,立即幻化成一隻活靈活現的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當我們吃的工業食品越來越多,真正的「食物」越來越少,真的很難搞清楚什麼能吃了。現在要吃「好」的東西,指的已經不是精緻處理的東西,而是天然的。了解食物的真相,不僅是為了我們的健康,更是一種對後代、對土地的責任與承諾。二十幾年前,美國、日本等國就開始推動綠色餐廳、在地食材認證制度,高雄市政府從民國100年也開始推廣「綠色友善餐廳」,要取得認證並不簡單,每季必須採購高雄當地食材1500斤以上,且農產品得是安全蔬果或取得有機認證等許可,透過農民、餐廳、消費者的連結,希望提高農民種植安全農產的意願,但也因為門檻不低,三年多來,目前共有六間餐廳獲得認證,一起來了解這個推廣計畫,在實施上又遇上什麼瓶頸。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縣二崙鄉最近又多了個古蹟活化再利用的例子,原縣定古蹟二崙分駐所,搖身一變成為故事屋,負責營運的雲林故事人協會希望把二崙故事屋,打造成在地詔安客的故事文化平台,不僅有許多童話故事書讓孩子閱讀,每到假日還會有志工來說故事給孩子聽,而且說的都是與在地生活有關的故事,孩子們的閱讀、成長與社區緊密串連,不和家鄉事脫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彈珠汽水,許多人都有講不完的童年回憶,苗栗銅鑼有一間彈珠汽水工廠,開了四十多年,老闆林仁光說,五、六十年前彈珠汽水工廠有上百家,現在大概只剩兩家。他因為想把這古早的記憶留存下去、也希望把喝汽水的快樂分享出去,三年前他們轉型成觀光工廠,帶著遊客認識彈珠汽水的製程、還能DIY,更融入科學知識,寓教於樂,果真每天都吸引好幾百、甚至上千名遊客,為傳統產業找到了一線生機。開瓶器一壓,彈珠掉進汽水裡,沙的一聲,白色泡沫汩汩而出,大人小孩人手一瓶,大口大口,喝得滿足,也勾起許多人的童年回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