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是我們的主要糧食,從小我們也都被教導,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不過農民如何耕種、收割稻穀,工作的情形與甘苦,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恐怕相當陌生,甚至從來沒看過。而從初期辛苦耕耘,到現今農業結合科技,高效率的機器代替人工之後,農民又如何繼續保有純樸生活?農村特有的人情味還在嗎?帶大家到花東縱谷實際體驗。藍天白雲群山環繞,多麼美妙的一幅畫面,十一月的花東縱谷,金黃色的稻穗,正等待農人的收割。而現代化的割稻機轟隆隆前進同時,成群結隊的鳥兒跟在後頭,既玩耍又搶食,忙碌景象令人覺得幸福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綠癌之稱的小花蔓澤蘭,自25年前從中南美洲被引入台灣後,便長期威脅著台灣生態,9年來,公部門共投入近八億經費做小花蔓澤蘭的防治,甚至從去年開始林務局以收購的方式,鼓勵民眾自行剷除,甚至還有造紙業者以小花蔓澤蘭為原料製紙。目前小花蔓澤蘭的面積看似有效控制下來,但蔓延的範圍卻有往北擴大的跡象。機器裡濁白的紙漿傾瀉而下,抄紙老師傅細心的搖晃,均勻布滿網篩,當竹簾掀起,紙張開始成形,再經過壓榨後,又變成一疊疊的紙豆腐,最後把紙豆腐片片烘乾後,珍貴的手工紙便呈現在眼前。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巧克力對許多人來說,魅力難擋,也是相當普遍的食物,不過日前外電新聞報導,全球最大可可產地西非農民棄種,造成可可產量減少,產業專家預估,二十年內巧克力會像魚子醬那樣珍貴,一般人將難以負擔。其實除了進口巧克力外,消費者還有台灣本土巧克力可以選擇,屏東內埔鄉親邱銘松自己種可可樹,經過多年研發,加工技術獲得突破,終於成功做出巧克力,邱銘松帶著一群年輕人追逐巧克力夢,他們不僅要讓台灣巧克力躍上國際舞台,還期盼將屏東打造成可可的故鄉。把巧克力磚切成薄片,放進鍋裡隔水加熱,不一會兒還是塊狀的巧克力緩緩融成液狀,接著倒進模具裡,待冷卻過後,脫模,一顆顆,帶給人幸福感受的巧克力就完成了。這看來只是一般製作巧克力的流程,沒什麼特別之處,但這可是台灣本土巧克力,從可可樹種植到製作巧克力,全由邱銘松一家包辦完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客家先民到台灣,日子苦,逢年過節時,婦女會用剪刀在紅紙上剪出對天地的崇敬,將心中的期盼用紙隨風上達天聽,客家剪紙裡最常見的是五福圖,用在年節、廟會、嫁娶和殤喪,添丁時剪新丁花圖,年節時也剪一些春花和窗花貼在窗戶上。但隨著時代演進,五福圖變成印刷品,客家剪紙逐漸沒落。非客籍的邱玉雲,憑藉敏銳的觀察力,向老師傅習得客家剪紙的絕活,成為六堆地區唯一推廣客家剪紙的工藝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樓不就是賣黃金珠寶,還能夠轉什麼型?許多人心中都這樣想,但在苗栗市開銀樓的黃詠雪不這麼認為,他跳出傳統地方銀樓經營的窠臼,自創品牌,將珠寶和在地文化結合,一朵朵雪白油桐花成了珠寶首飾,斗笠、大襟衫也成為項鍊墜飾的獨特造型。黃詠雪的「文化珠寶」設計概念,和同業做出市場區隔,成功創造話題,讓珠寶飾品增添故事意涵與人文氣息。用硨磲雕琢成的雪白桐花,再鑲嵌上不同色彩的鋯石,就是美麗的桐花墬飾。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玻璃藝術家范文正,從外公那代開始從事玻璃工藝,從小就接觸玻璃的他,被稱為是玻璃醫生,因為任何損壞的玻璃藝品,到他的手上都能維修到完好如初。1998年,兩夫妻開始推廣環保,把回收來的瓶瓶罐罐,做成各種玻璃藝品,或實用的精品,還曾到南非、印度、香港等地,做示範推廣教學,把原本一文不值的廢玻璃,垃圾變黃金。[玻璃藝術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8年前通車的蘇花公路是一條著名的景觀公路,但也因為大雨或颱風過後常會出現落石坍方,造成交通意外,被稱為死亡公路。計畫取代的蘇花高,又因諸多爭議先後更名為蘇花替以及蘇花改。在梅姬颱風帶來的大雨造成嚴重災情後,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也就是蘇花改,日前有條件通過環評,預計明年春節前後動工。許多花蓮人爭取二十多年的蘇花高,雖然折衷變成蘇花改,但對於農產運輸、人員進出長期不方便的鄉親來說,已經令他們額手稱慶,然而環保團體仍不斷提出憂心,怕決策過程草率,帶來更大的傷害。一起到花蓮,聽在地人的心聲。連貫宜蘭到花蓮的蘇花公路,一直是世界著名的台灣景觀,只要來欣賞過的遊客,沒有人不留下深刻印象,但除了漂亮,還有驚險的路況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縣水里鄉的民和村,早期因為有許多野生芭樂,又位於與原住民部落交界處,而被稱為拔社埔,拔社埔在濁水溪上游,早期也以生產濁水米聞名,近年來隨著人口外移及老化,大部分鄉親都改種植便於管理的檳榔樹,但有部分村民在因緣際會下,開始嘗試種植蕨,後來甚至成為全國最大產區,也有農民和民和國中的學生合作,研發出吃濁水溪水的黑土咖啡,而為了讓這個小農村能夠重新活絡起來,村民最近也開始總動員,舉辦農產活動,來吸引外界的注意。身著傳統服飾的民和國小學生,騎著獨輪車隨著音樂不斷的變換隊形,精湛的演出立刻博得滿堂彩。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縣推行幼兒客語沉浸式教學,已經邁入第三年,參與的學校也增加到14所。其中一間幼稚園,今年還擴充到全校三個班級,都以客語教學,希望讓小朋友學習客家話的環境更加完整。只是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在學校學母語,如果沒有家庭和社區一起參與,效果恐怕有限。所以,今年屏東縣更把客語返鄉運動,落實到社區層面。由客語輔導員到社區,向民眾宣傳,呼籲大家盡量和小孩、顧客講客家話。試圖透過這樣的方式,把學校 家庭 社區的客語環境,形成一個「面」,讓母語傳承更有效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並茂的歷史故事,總是相當吸引人。屏東市一位漫畫家張重金,7年前就獨自完成國內第一本客家歷史漫畫,今年他更出版介紹六堆由來的漫畫書,同樣也是編、導、畫一手包辦,這次張重金總共花了三年八個月的時間完成,內容不僅生動活潑,還賦予六堆客家新的詮釋,既不偏離史實,又增加可看性,他試圖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年輕人更容易接觸、理解六堆客家文化。這樣的漫畫內容,再仔細看看文字說明,這不就是將近三百年前,英勇的六堆客家先民,成立義勇軍,參與討平朱一貴之亂的情節。當年那段客家先民保衛家園,可歌可泣的血淚史,透過漫畫呈現,試圖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這是漫畫家張重金動筆的初衷。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