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推行幼兒客語沉浸式教學,已經邁入第三年,參與的學校也增加到14所。其中一間幼稚園,今年還擴充到全校三個班級,都以客語教學,希望讓小朋友學習客家話的環境更加完整。只是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在學校學母語,如果沒有家庭和社區一起參與,效果恐怕有限。所以,今年屏東縣更把客語返鄉運動,落實到社區層面。由客語輔導員到社區,向民眾宣傳,呼籲大家盡量和小孩、顧客講客家話。試圖透過這樣的方式,把學校 家庭 社區的客語環境,形成一個「面」,讓母語傳承更有效果。
活力有朝氣的帶動唱,把小朋友的瞌睡蟲趕走,開始幼稚園的一天。
這裡是內埔鄉的一所幼稚園,也是屏東縣第一所實施,全園客語沉浸式教學的幼稚園。
「全園客語沉浸式教學」,就是全校每個班級,每天都有一堂課,是進行客語教學,而且老師在課堂中,完全用客家話。
[幼稚園園長
盧重枝]
我們的老師教學很認真,也教得很精采,小孩子也學得很高興,學客家話之後又很會講,所以他(有關單位)希望我們來推廣,所以現在我們有三班來做。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處長 曾美玲]
像美語(的)叫雙語教學,就是早上講中文,下午就講英文,還有就是老師講英文,全班都講英文,讓小孩子,很快地融入這樣子的一個環境,我們客家話(沉浸式教學)也一樣是這樣子,就是老師說客家話,我們在課堂上面也講客家話。
事實上,屏東縣推行幼兒客語沉浸式教學,已經邁入第三年,共有14所幼稚園加入。過去這14所幼稚園,都只有部分班級在實驗,今年這所幼稚園則是全園實施。剛好七位老師都是客家人,而且都通過了客語初級認證,也讓實施客語教學更加方便。原以為現在的父母,寧願孩子在學校,可以多點時間學美語,沒想到家長都相當贊成校方的想法。
[幼稚園園長
盧重枝]
家長如果開學之前,他們陸續來報到,要來我們學校讀書的時候,我都會跟他們講,這是客家庄的學校,你是否願意接受我們講客家話教學嗎,每一個家長不管是新移民,還是有福佬人或是外省人,他們都不會,說很好啊,多學一種語言對小孩子很好。
有家長的支持,讓校方更具信心,絞盡腦汁營造客語環境,像隨處可見的字卡,或是布告欄上的公告,除了有英文翻譯,更加注客語羅馬拼音,增加接觸客語的機會。
[幼稚園園長
盧重枝]
加強小孩子,除了他會講,還會認識一些客家話,所以我們用情境這方面就是讓他有這樣的環境,有時候看(他們)識字了,越來越大,他從小班可能不認識,到中班、大班識字的時候,他也知道,會講也認得啊,所以我們才會布置這樣的環境。
連老師使用的客語教材,也很「道地」。
屏東教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陳仁富,是麟洛客家子弟,三年多前接受委託,編幼兒客語教材時,便特別將傳統教科書的缺點加以修正,讓內容更生活化、更實用。
[屏東教育大學師培中心
主任 陳仁富]
(以前)很多客家的教材,只有用唸謠,唸謠有一個好處,小孩子唸得很好,很有趣。但是正式要對話的時候不會轉化,所以我們就感覺說,在幼稚園我們來編一套他們日常生活中,每天會經過的事情,這樣他們馬上學了就可以用。
陳仁富所編的教材,除了保留童謠,更加強一些小朋友,平常會接觸的人事物。既然要生活化,陳仁富強調,光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夠的。即使現在屏東縣很多小學都在推行客語生活學校,如果沒有家庭與社區,和學校連結成一個「面」,效果有限。
[屏東教育大學師培中心
主任 陳仁富]
母語復興運動,在國外的經驗也是一樣,一定要有社區的支持,社區有這樣的共識,家庭有這樣的共識,他(小孩)回到家裡,他才會願意,小孩子才會有機會講,所以這三個點可以合起來的時候,(傳承)客家話才有可能成功。
關心六堆客語傳承的人其實很多,像這幾位輔導員,就是以傳教士的精神和方式,帶著簡單的紀念品,挨家挨戶推廣說客語。
36位輔導員分六組,在六個社區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客語扎根活動,希望透過社區訪視和互動,喚醒民眾正視客語流失的危機。
[屏東縣客家扶濟會
理事長 林達英]
要有傳教士的精神,要有耐心,要有熱心,以及你要有東西(紀念品)給他們,來勸他們在客家庄,要講客家話。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處長 曾美玲]
不是說講客家話,只有在學校的課堂上講客家話,如何讓年輕人小孩子,可以在家裡講客家話。所以大家來討論,如何讓講客家話的機會,更親近更營造。
客語沉浸式教學、客語返鄉運動,企圖讓客語滲透到學校、社區、家庭,老的少的都不放過。挽救母語無法立竿見影,但只要有行動,就有希望。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Nov 12 Fri 2010 13:15
201集-沉浸客語環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