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屋」是新竹市第一間百貨公司,86年來,歷經幾度轉手,沉寂20年後,在一位有心的新竹子弟手中再度敞開大門,甚至找回它的前世今生,要喚醒新竹人對它的感情與記憶。
走進展區,一條一條的布條,映入眼簾,浪漫訴說新竹特有的風土條件,如何造就米粉產業蓬勃發展,另一邊則是詳細寫出米粉產製的十二道工序。
新竹的米粉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它左右兩端會這樣翹翹的,晒的時候因為風吹,所以它左右兩端會翹翹的。
新竹設計展期間,新州屋化身為「九降米粉道」,要讓民眾對米粉有更深的認識。
記者
宋宇娥
這裡也有一個空間,要你把自己想像成米粉,有秋天的太陽晾晒,也有九降風吹拂,這樣才能成為好吃的米粉。
策展人
沈婷茹(客籍)
這一次的展覽是結合新竹的風和新竹的米粉,我們希望可以給大家一個新的體驗,因為這個產業在新竹已經非常久了,大家一直對它有一個既定的印象,那我們這一次希望可以透過它先從視覺上面的體驗,就是知識性的學習,了解它的工序、了解它的風土,
你有在吃米粉嗎?不太吃,偶爾。透過這個方式啊,可以讓你找到原來我喜歡的米粉是純米米粉,然後我喜歡的可能是炊粉或調和米粉。
展場還有米粉攤,要參觀民眾實際盲測,分別嚐過三種不同配比的米粉之後,再揭曉答案,親自感受炊粉、調和米粉和純米米粉究竟有什麼不同的口感。
民眾
我比較喜歡1號,因為它吃起來比較Q,然後因為3號我覺得它吃起來比較綿密,就是比較像煮得比較爛一點,就是入口即化那種,但我個人比較喜歡Q一點的。
民眾
我覺得中間這種它比較容易軟爛,然後第一種它的口感會比較適中一點,最後一種的話,它就比較,是純米米粉吧,它比較有嚼勁一點,然後吃起來口感會比較不一樣。
每一個米粉的特性不一樣,然後我們是透過這個,會讓大家知道,原來含米量不同,它的差異性很大。
策展人
沈婷茹(客籍)
那我們就是不透過任何詞意上的解釋,但是他實際上去吃,吃完之後他會有一個小貼紙,然後他可以去投票,再從這個過程裡頭去發現說,原來最適合他的是哪一種米粉,那我們是希望打破大家對於食物既定印象的這個想法,然後他可以有一個新的體驗。
不只體驗,民眾也能採購新竹百年米粉廠的產品,傳統包裝、新式包裝,任君挑選。
展場志工
陳添財
這次就是四間我們百年的米粉工廠,配合我們市政府來設計做不一樣的包裝,讓大家來認識我們新竹。年紀比較大的,喜歡舊包裝,比較便宜比較好,新的、年輕人他就看哪個(包裝)比較漂亮,沒有分哪一種,他就是看到漂亮,就會買。
新州屋屋主
陳添順
配合這次的設計展,開始來想說怎樣和食物連接,新竹最有名的就有米粉和貢丸,我們這次特別把米粉製造的過程,還有它的一天裡面,它經過怎樣的製作,怎樣被太陽晒、被風吹,這次整個呈現讓你看見。做好的米粉如何用新的包裝,讓年輕人也看到它不光是老味道,也有新的包裝,可以讓年輕人更能接受。
這棟化身為「九降米粉道」的老屋「新州屋」,前身是新竹市第一間百貨公司,八十六年來幾度轉手,販賣著日本洋品與百貨,之後沉寂近二十年,新竹在地子弟陳添順為了保留老屋的建築與故事而買下新州屋,未來將以「食物」為主題,作為開放營運的空間。
新州屋屋主
陳添順
燈點亮來,稍微我們裝潢一下,人就漸漸進來了,他就會說以前這邊有多熱鬧,因為有東門市場,走路兩分鐘就到,市場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食物,所以我們想說既然把它買下來,想要把它重新修復,就想說要是來做食物相關的活動,我們就計畫說將來這間百貨公司要做「食物料理美術館」,將人和食物的關係,可以重新地被召喚回來。
策展人
沈婷茹(客籍)
我們未來這一棟會作為食物料理美術館,這一次的話,算是先用一種五感體驗的方式,小規模的去讓大家可以用另外一個視角來看待食物,尤其是新竹的食物,未來的話會有更多像這種小的實驗的計畫。接下來新州屋因為整棟都會重新再設計,然後再重新營運,所以也會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八月中旬時,這棟閒置近二十年的老屋,還一片雜亂無章。約莫十幾天後,新州屋大門再度對外敞開,已是一番新氣象,「新州屋Open House」短暫的展期中,不只介紹了新州屋的前世今生,更將昇龍百貨時期的老物件展示出來,重新喚醒新竹的老故事。
策展人
沈婷茹(客籍)
希望讓過去東前街跟東門市場這邊商圈的老鄰居、老人家,他可以有機會重新來,用說故事的方式來看之前的記憶,所以我們有整理了很多從新州屋到昇龍百貨時期的老文物,也開放老屋讓大家可以進來參觀。也因此獲得很多有趣的故事,因為有很多老人家都說那是我以前的紀念、以前的同學、以前的什麼這樣子。所以對我們來說,第一階段最主要的目的是收集這些老東西,然後讓這些老故事重新被喚醒,也讓大家開始關注新州屋。
新州屋屋主
陳添順
不光是要修復這棟建築,也要修復人和人的感情,所以我們在真的修復之前,想要和這些鄰居找回來,把這裡附近的街道還有人情,也重新的連結起來。
新州屋在建築上,運用了在當時算是非常新穎的RC結構,蓋了四層樓高,圓窗與方窗並置,突破古典的對稱美學,非常新潮。
中原大學景觀系副教授
謝佩娟
我們就會看到從1900年代到30到37之間,這所有的變化,所以我覺得這個建築物,這麼大跨距的RC結構,這件事情,沒有柱位,然後我們重新再來看看這所有的建築工法,就是這個事情來談建築史的時候,會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跟見證,因為對於建築系的學生,真的來看的時候,他會看到一層一層不同的使用材料跟工法,那這個事情是非常非常有趣的。
走的時候稍微小心一點。
又小又狹窄的樓梯是當時員工專用的貨梯,不符現代使用,但卻是當時最佳的服務動線。
中原大學景觀系副教授
謝佩娟
作為居住在這裡服務的人,然後第二個是買家,就是各位會進來買東西的人,這個、這條、就是它的垂直的服務人員的服務動線,它其實就是一個階梯,以現在的法規而言,完全不符,不小心就會滾下來的那種,可是它是一個最短距離的服務動線。當顧客在逛逛逛,前面逛逛逛,還沒逛到2樓的時候,服務人員已經上到2樓了。它用最短的距離能夠去滿足這件事情,包括上去把貨找到,下來。
新州屋屋主
陳添順
招牌掛上去之後,很多人就看到這三個字,新州屋,看到它創建在昭和九年,那些感情,以前老人家在這裡買東西、或是他以前在這棟樓裡跑上跑下,他整個像是回到這裡,有時候看到他的後代或是鄰居,全都回來這裡了,進來講他以前的故事,他會把他的老照片帶來這裡,故事漸漸就這裡湧現,感覺人的感情感覺又重新回來了。
扎實的文史調查,重新找回新州屋的身世歷程,藉由一檔又一檔小型的活動展覽,企圖一點一滴喚醒新竹人對新州屋的情感與記憶,雖然未正式開幕,但再見新州屋,已讓人心中充滿感動與興奮。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