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藝術家駐村的風潮方興未艾,藝術家到社區裡頭帶著居民開拓藝術新視野,社區居民則讓藝術家產生更多的創作靈感。新竹峨嵋鄕最近有個非洲鼓藝術家陳錦輝進駐,帶著村裡的人們用農具自製打擊樂器,加入牛陣、山歌等客家元素,還前進新竹國際花鼓節獻藝;新竹關西北山社區則是找來創作歌手羅思容,帶著銀髮族吟唱自己的生命之歌,讓這群老人家「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您進入庄頭,欣賞另一種平民藝術。
陽光撒落在新竹峨眉天主堂綠地上,人們的面容上閃耀著光芒,伴隨輕快鼓聲,緩緩擺動身軀,敲擊的每一個聲響,串成美妙節奏,這是峨眉人組成的「野山田鼓團」,
不過仔細看看,除了打鼓外,有的人敲得卻是農用水桶,家裡的鍋子、奶粉罐,通通都被拿來敲敲打打。連鋤頭前的鐵具、柴刀,全都被作為打擊樂器。農具被解構當作樂器來演奏,不只敲出鄉村的節奏,還譜出了地方耕種的習慣和特性,充滿鄉野間的生命情感。
[駐村藝術家
陳錦輝]
節奏樂器不見得需要鼓,每一件東西都可以是樂器,這邊是務農的,為什麼會變農具,因為這邊很多年輕人口都外流,很多田都以經廢掉休耕了,很多廢棄的農具,那我們就用農具來打,我們創了一個屬於峨眉在地最特別的一個鼓團。
[野山田鼓團
成員 謝惠琴]
要表演的就是農村的生活,農村的生活裡就是農人,農人生活裡鋤頭是很好、每天要用到的,就想到鋤頭也可以加進來,什麼東西又可以加進來這樣,就一邊打一邊想。
[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
理事長 溫成梅]
有鼓、有水桶、有鋤頭 各種農具來表演,和別人的特別不一樣。
[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
總幹事 姜信鈞]
其實不知道(用農具)會打的這麼有趣,會出聲的東西就像鼓一樣,用鋤頭、鋤頭柄、菜刀,我們除草機的機片也拿來做,就是會出聲的,就是訓練打一個節奏出來,就變成很特殊的鼓隊。
實驗性的結合了傳統迎神賽會的大鼓、客家藝陣中的鬥牛和唱山歌,使用的是傳統鼓、農具樂器,卻加入歡樂的非洲鼓節奏,在駐村非洲鼓手陳錦輝的帶領下,「野山田鼓團」試圖撞擊出新型態的表演方式傳達屬於客家鄉村的快樂。
[駐村藝術家
陳錦輝]
我們就是思考一個精神主軸,如何把我們的快樂,我們要傳達的東西,我們用一個鼓的形式,很清楚的表現出來,用精神主軸去把它串聯起來,
老、中、青三代的峨眉鄉親們,不管是自製樂器或是學習鼓藝上,在在展現了令人驚艷的創意和學習力,成軍兩個月,就前進新竹國際花鼓藝術節登台獻藝。一身好功夫,當然得仰賴事前的密集訓練和默契培養。
「野山田鼓團」成員的年紀從十歲跨越到七十歲,身份從國小學童、圖書館長、托兒所長、公所退休課長到村裡的婆婆媽媽都有,年紀、身份懸殊,但都有著因為打鼓而變快樂的共通點。
[野山田鼓團
成員]
怎麼會想要來練打鼓? 好玩 好玩 好玩 誰最會打鼓,誰鼓打得最好?全部呀,全部都很好。
[野山田鼓團
成員 彭松枝]
我們自己有興趣,加上學習團隊精神,團隊大家一起學習舞台的經驗。
[野山田鼓團
成員 彭錦琴]
我就跟著他們玩,也不會覺得有困難,很好玩,你看他們(打鼓),好像變得比較年輕一點了。
不少婆婆媽媽更因此走出廚房、家庭以外的生活領域,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不同的色彩,活得更精采豐富。
[野山田鼓團
成員 謝惠琴]
以前的峨眉沒有這些藝術家也沒有什麼文化團體進來,婦女就是在家裡忙、煮飯、幫忙耕種,我們文化會改進會流行,有人帶就會有人跟,不會說每天就是廚房、田裡、山上這樣,就有其它的文化進來。
[野山田鼓團
成員 溫水妹]
讓社區裡面、村子裡面變的很好,很熱鬧耶,那些婆婆媽媽變的很有節目。
峨眉鄕因為非洲鼓手陳錦輝的駐村,連帶「鼓舞」了社區居民的活力,事實上,這幾年,藝術家走入社區的風潮,方興未艾,藝術家和社區居民,在互動中彼此互相學習成長,開拓藝術新視野,也為社區注入新活力。
[新竹縣文化局
局長 曾煥鵬]
藝術駐村這個計畫是很好的方式,讓現代的人有機會來表演,讓社區的生活會更活潑一點。
以人口高齡化十分明顯的關西鎮北山社區來說,客家創作歌手羅思容的進駐,就為這群七、八十歲的北山阿婆們帶來了影響。
[關西北山社區
理事長 李勝浪]
羅思容老師他讓我們客家老人家發揮蠻大的作用,以前老一輩我們客家的婦女好像是在從父、從夫、從子,都叫什麼嫂、什麼伯母,他把他自己全部隱沒掉,就好像一個附屬品一樣,羅老師來了,不一樣,他說每一個人都要把我們自己站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個體,
在團體活動中,這群從勞動階段退休、正在享清福的北山阿婆們,重新找回人生的歸屬和情感依託,感受「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生命階段。
[關西北山社區
居民 杜秋香]
以前都在家裡種菜這些,我的興趣就是種菜啦。唱歌跳舞的感覺怎樣?很好很快樂,老人家大家在一起很好很快樂。
[關西北山社區
居民 宋惠櫻]
老人家現在沒有做什麼,就來打發時間,老人家了,小孩孫子都大了,沒有什麼事做。星期二早上九點來上課,我想說人家找我來,我就來,大家有伴就很快樂。
[駐村藝術家
羅思容]
為什麼這些老人家會這麼認同這樣的活動,我想這其實最主要的一種力量就是,在這個地方,我要讓每個人都得到一種尊重,一種自主自由表達自己的機會,
羅思容帶著社區老人家們整理生命經驗,轉為創作元素,帶著他們吟唱自己的生命之歌,抒發情感,
[關西北山社區
居民 溫秀英]
(上課)要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講自己的故事,講你的過去,講一講自己會傷心,我們以前小時候很艱苦,家裡窮不能讀書。
[關西北山社區
居民 宋惠櫻]
現在老了,沒有做什麼事情,我快八十歲了,年紀這麼大了,以前耕種、耕田、耕茶園,很早(出門工作)喔,什麼東西我都要做喔,(來田機、失田機、背榖機、礱榖機),沒有一樣我不會的,灑肥,我們耕田難免要出去換工,我們家裡的工作,全部都要我們女人做,田裡的事什麼都要做。
[關西北山社區
居民 鍾華妹]
什麼都講出來,好的、不好的事情,我四歲就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羅老師每次都會問,這次問什麼,下次問什麼,所有過去的事情就會想到,未來的事情我們也會想以後要去做,
[駐村藝術家
羅思容]
六、七十歲這群老人家他們其實對我們台灣這塊土地,一種原生的文化,他們參與和了解的很深很多,我們客家族群裡面客家女性他們的聲音很少,所以我很想透過這樣的機會,來和他們內心所想的,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可以表達出來。
把北山阿婆們的人生觀譜成歌,教阿婆唱這些疊合自己生命的歌,唱出老寶貝們心中的感覺和思緒,把農具當作打擊樂器,打出屬於在地的農村樂曲,和峨眉鄉里間的歡樂。不管是北山社區或是峨眉鄕的藝術家駐村行動,都讓人感受到,藝術並非束之高閣,藝術也可以很貼近常民生活,很接近土地。
[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
總幹事 姜信鈞]
像我也是對藝術外行的人,但是藝術的東西,大家沒有接觸過,認為藝術是離很遠的事情,所以我說藝術的東西,常有藝術家到鄉下來,讓村民參與進去,有接觸後,對藝術就不會那麼排擠,不會不想學這東西,怕不會,常有這樣的活動,鄉民會對藝術更有信心。
[野山田鼓團
成員 張美玉]
鄉下很少有藝術人在這邊,對我們鄉下很好,學習的能力就更好了。
[野山田鼓團
成員 謝惠琴]
峨眉這麼多年來有藝術家進駐,對峨眉地區來說是很好很好的一種帶入在地文化的方式。
連結在地、貼近情感的藝術,遠比辦節慶式的藝術活動,更能打動人心,深植土地。
[駐村藝術家
陳錦輝]
我們就是思考一個精神主軸,如何把我們的快樂,我們要傳達的東西,我們用一個鼓的形式很清楚的表現出來,用精神主軸去把它串聯起來,我們這裡本來就很多寶,這次有吹嗩吶的老師,我們有打鼓的,甚至有打太極拳的老師,別人不曉得他會做這些,我們藉由一種方式,就像是提供一個舞台讓他們上台去,其實只是把他們原本會的東西擦亮,然後大家看,原來我們在地有這麼多寶。
[駐村藝術家
羅思容]
我相信藝術的東西真的要感動這塊土地更多人的話,你的創造、你的想法,你的藝術語言,一定要和更多人的感情生命連結在一起,
藝術家駐村的過程中,不但為地方帶來新的想法,注入新活水,社區同時也給了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靈感,透過藝術來反省環境,以自然、人文入題,創作因而得以真正和台灣這塊土地相結合。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