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水里鄉的民和村,早期因為有許多野生芭樂,又位於與原住民部落交界處,而被稱為拔社埔,拔社埔在濁水溪上游,早期也以生產濁水米聞名,近年來隨著人口外移及老化,大部分鄉親都改種植便於管理的檳榔樹,但有部分村民在因緣際會下,開始嘗試種植蕨,後來甚至成為全國最大產區,也有農民和民和國中的學生合作,研發出吃濁水溪水的黑土咖啡,而為了讓這個小農村能夠重新活絡起來,村民最近也開始總動員,舉辦農產活動,來吸引外界的注意。身著傳統服飾的民和國小學生,騎著獨輪車隨著音樂不斷的變換隊形,精湛的演出立刻博得滿堂彩。

在這歡樂的氣氛中,民和村產業巡禮活動也正式展開,村民紛紛拿出自家的農產品,希望能打響民和村的名號。

民和村位於南投水里鄉山巒層疊之處,村旁還有濁水溪流經,這個封閉型的農村,最早期是北部的客家人來此開墾定居,原本到處可見野生芭樂,客家人便稱當地為「拔仔埔」,又由於是漢人和原住民部落交接處,與原住民經常往來,因此久而久之此地就被稱為「拔社埔」。

[民和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吳文海]
我們拔社埔大部分是北部下來的,就是新竹還有苗栗這邊過來的,那時候生活就比較辛苦,來到拔社埔這邊就焗腦。

[頂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學水]
以前我們祖先都來這邊焗樟腦,都是山林,所以發現這邊的土地,怎麼會這麼多芭樂,所以才取名叫作拔社埔。以前比較常和他們(原住民)一起,一起生活。

但這個原本應該是客家人居多的村庄,卻早已鮮少聽聞「鄉音」了。

[頂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學水]
因為原本是我們客家人比較多,後來因為日月潭要做水庫,要做發電廠,(蓋)大觀發電廠而移民,所以很多福佬人過來。(客家人)原本(占)三分之二,後來變成三分之一了,我們客家人,為了配合他們講話,我們就比較會講,就配合他們結果就福佬話比較常講,客家話就比較沒講。

由於民和村位於濁水溪源頭,富含礦物質的灌溉水源,讓民和村的農產質地優良,早期甚至有水里鄉的大穀倉之稱。然而如今站在遠方眺望民和村,看到的不再是金黃的稻穗,而是高聳的檳榔樹圍住了這個客家庄。

[民和合作農場
理事主席 張隆興]
濁水溪一般來講,像米、米穀都比較好吃,像這個以前都是種稻,這邊是水里鄉的大穀倉,(那為什麼現在沒有人種稻),(因為)種稻也沒有水,還有種稻一般來講收成沒有這麼好,沒有種菜好。

[頂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學水]
以前種稻很好,我們濁水米很有名,全省有名,現在因為就是,一直種稻(收成)沒有很好,我們不轉作也不行,每次種都賠錢。現在改種檳榔,種檳榔比較省工,每年都有好收成。

就像台灣大部分農村,沒了活絡的產業,民和村的年輕人也大量外移,村內只剩下老人家和小孩,因此民和村最近申請了農委會的補助辦活動,希望能讓「農村再生」。

[頂城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學水]
希望知名度打開,大家來我們鄉下,大家來了,我們鄉下的年輕人不夠,缺人手的時候就會叫(年輕人)回來。

<我們的咖啡都住套房,住套房要恆溫、恆濕,如果沒有住套房,放半年就壞了。>

空氣中咖啡香滿溢,聽著咖啡農生動的簡介自家生產的豆子,品嚐著濃醇咖啡的民眾,不禁露出滿足的眼神,濁水溪咖啡,正是民和村最近大力推展的農產業之一。

<摘咖啡就要摘這種紅紅的,整個像櫻桃那樣紅,這個就不能摘,這個青青的不能摘。>

目前全水里約有40位咖啡農,並種有近30甲的咖啡園,而為了因應咖啡生長的特性,這些咖啡樹,大部分也都種植在檳榔樹下。

[民和咖啡產銷班
班長 李玉煌]
我們咖啡是半遮蔭的植物,種在檳榔樹下,剛好檳榔的葉子沒有很多,太陽又照得到,約略曬得到太陽,咖啡就是不能完全曬太陽(它)會受不了,種在大樹下,沒有陽光又不行。

雖然台灣越來越多農民轉作咖啡,民和村民除了利用當地溫差大的特性,在低海拔地區仍成功的生產出,高品質的咖啡豆,更讓他們感到驕傲的是,當地的咖啡就跟濁水米一樣,是喝濁水溪長大的。

[民和咖啡產銷班
班長 李玉煌]
我們一直灌溉的水都用那濁水一直灌溉,這就有生機,種在山上都是黃土,再怎樣都是黃土,我們這濁水來(灌溉)的,那個濁水的水都有礦物質,有那個濁水的(泥),這個營養每年就不斷的增加。所以我們的泥土變成說,都是新的一直來,所以我們種這咖啡種越久,不會因為這泥土種太久了,營養會沒有。

<現在14.5,14這不行,要到,要含水分12以下才可以。>

咖啡要好喝,更重要的就是烘焙技術,而這對半路出家的農民來說是最大的困難,身為領頭羊的咖啡班長,除了到外地拜師學藝,就是要用最「笨」的方式,從失敗中累積經驗。

[民和咖啡產銷班
班長 李玉煌]
我們要記錄起來,每一次、每一爐的咖啡,怎麼烘焙,多少度,時間多少我都有記錄起來,我們烘焙過後,咖啡要泡出來喝看看,你咖啡如果沒有泡出來喝看看,怎麼會知道咖啡好不好喝。從這得到這麼多的經驗,我們再來改進要怎樣烘焙。

然而,相較於國外進口的咖啡豆,每磅動輒八百、一千的台灣咖啡豆成本較高,要能在市場上競爭,就只能靠新鮮度來比了。

[民和咖啡產銷班
班長 李玉煌]
我們台灣和人家比最主要就是比新鮮度,新鮮度就是帶殼保存,外國進口的(咖啡)都沒有帶殼的,帶殼就像我們的穀子一樣,榖可以放久,米不能放久,進口的咖啡殼都脫掉了。要烘焙的時候再來脫殼,要烘焙的時候再來脫殼,這樣比較新鮮,才會回甘比較香。

同樣勇於挑戰進口農產品的,還有民和村的桂花產業,為了增加桂花樹苗農的收益,最近民和村成立了全台第一個桂花產銷班,把桂花研發加工成桂花釀、桂花醋等產品。

[水里鄉民和社區
桂花農 范揚喜]
(桂花蜜)大部分是進口的,因為桂花的採收很費時費工,所以說它的經濟效益,一般農民認為說不會很高,但是要把它做成加工品那個經濟效益才會比較高。

無論咖啡或是桂花產業,都仍是起步階段,種植的人數和產量也不多,但為了讓產業深耕,產銷班也和學校合作,利用社團時間,讓學生能認識在地產業。

[水里鄉民和社區
桂花農 范揚喜]
因為我們希望,我們在地的學生,能從小就知道說對村庄的價值,我們希望讓他對村庄的價值提高,以後如果他們在外面學業有成,或是事業有成,有這個機會能夠回來我們民和村,再做一些貢獻。

社區的想法也與學校不謀而合,甚至這樣的學習,讓學生的未來發展,多了一個可能性。

[水里鄉民和國中
校長 何光明]
我們的教育是多元化的,所以透過一個社團活動,讓學生了解,從種植到生產,一方面他們會感受到農業的辛苦,會對父母親保持一種尊敬,一種體諒他們的辛苦,一方面也給學生一種技藝,對他們在未來,無論在這個村庄生活或在外面,擁有一技之長。

[水里鄉民和國中
學生 谷淑芬]
我就覺得上咖啡課還滿不錯的,很好玩很有興趣,在煮咖啡的時候會感覺很快樂。(以後)如果有機會的話應該會吧,就自己開一家(咖啡)店之類的。

而咖啡或桂花產銷班的成員,更希望透過這兩大產業,吸引外來遊客,進而推展民和村的觀光產業。

[民和咖啡產銷班
班長 李玉煌]
現在我們拔社埔的年輕人出去外地現在工作不好找,回來可能種這咖啡,做這咖啡,說不定以後就像古坑這樣子,有這個產業,又有觀光帶來的價值。

但對於更多種植蔬菜等其他農作物的農民來說,觀光卻未必能有所幫助。

[民和合作農場
場長 陳麗足]
其實生產對農民是最大的幫助,你說觀光,觀光還是有限,真的,現在最主要的我們,我們可能是要發展我們的農產運銷,提高那個價錢,提高那個產值,對農民是最大的幫助。

<小株的長出來的新嫩芽就是這樣,越長就越高,到這種程度就可以摘了。>

目前民和村以蕨為最大宗的農產品,面積有近20公頃,年產量有近400噸,市占率更高達六成以上,而這一切卻是無心插柳 柳成蔭。

[民和蔬菜產銷班
班長 黃聖賢]
很早以前在那個山溝,如果有水分多少就會長野生的,下雨過後去摘就有,到後來這邊的農民就覺得說,在溪邊而已又濕濕的,就採回來到田裡面種,又管理又施肥,才會像現在這樣整株整株比較漂亮。

[民和蔬菜產銷班
農民 蔡秉融]
因為我們這邊日夜溫差比較大,這種作物如果晚上冷會比較青翠,所以我們這邊的過貓特別的軟,比較會好吃,比較不會澀。

由於當地特殊的氣候,生產的蕨品質好,也成為民和村最主要的收入,每年都可帶來上千萬的產值,但事實上,這些蕨大部分仍供應餐館,鮮少出現在一般民眾的餐桌上,也限制了它的發展性。

[民和合作農場
場長 陳麗足]
因為現在料理方面,就是很多人不會料理,所以我們這方面還有待加強。

除了市場需求外,生產環境也受到許多限制,由於蕨需要充沛的水源灌溉,但民和村的水圳早在10年前,被桃芝颱風毀壞後,遲遲未修,而現在的農民只能依靠井水維繫灌溉水源。

[民和蔬菜產銷班
班長 黃聖賢]
顧這個就是它的水分一定要夠,水分如果夠,它長出來的品質也比較好,比較會生長,太乾的話,長出來的嫩芽就比較粗比較硬,品質就比較不好,所以水分很重要。

[民和合作農場
場長 陳麗足]
因為我們是靠濁水溪的水,因為921後、桃芝過後,我們的水圳壞了,水利會這邊,一直沒有辦法,沒辦法修這條水圳,對我們影響最大,如果我們水圳,它的的水有下來,那我們整個地區,我們土地可以再利用,它就會能比較肥沃,礦物質也會增加,這樣就能增加我們的產量,增加收益,這是目前我們最需要的。

熱鬧的產銷活動後,民和村再度回歸日常的恬靜,在眾人吃吃喝喝後,也許開始對這個農村有了初步的印象,然而生產的條件與後續的行銷還有所侷限,拔社埔再生之路,仍有許多坎坷處。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