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是我們的主要糧食,從小我們也都被教導,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不過農民如何耕種、收割稻穀,工作的情形與甘苦,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恐怕相當陌生,甚至從來沒看過。而從初期辛苦耕耘,到現今農業結合科技,高效率的機器代替人工之後,農民又如何繼續保有純樸生活?農村特有的人情味還在嗎?帶大家到花東縱谷實際體驗。藍天白雲群山環繞,多麼美妙的一幅畫面,十一月的花東縱谷,金黃色的稻穗,正等待農人的收割。而現代化的割稻機轟隆隆前進同時,成群結隊的鳥兒跟在後頭,既玩耍又搶食,忙碌景象令人覺得幸福

包括插秧、割稻,每年都要忙四次以上的台灣農村,就屬這種時候最生動、最熱鬧,所有的人放下手邊工作忙著收割,留下一整年的辛苦成果。只是原本一群一群,在田裡工作的農夫,曾幾何時,早已變成這一台一台,歐洲或日本進口的割稻機了

[花蓮玉里農民
夏寶明]
用人工收割的,(剩)田的角落而已,倒伏的稻子這些也沒什麼問題,現在的機器全部都可以收割起來,還有就是什麼,車子不會陷下去的範圍,那種的機器全都可以割,

偌大的田裡,新穎機器,取代了傳統農忙模樣,原本幾十人的工作,現在只要一兩個人就能搞定,而且時間相差幾十倍。

[花蓮玉里農民
夏寶明]
這塊田五分地,原本人工割差不多,十個人來割要半天,現在用機器割,差不多三個鐘頭就可以割好,工作效率很高。

[花東縱谷稻農
李文煌]
以前割稻,很會割的,一甲地差不多要十三個工人到十五個工人,現在一天割五、六甲地,要一百五十個工人,它現在一台機器(就行)啊,

原本需要一百多人的工,老農民駕著一台機器,兩個小時稻子就被收割光了,時代進步的速度,快得幾乎讓人忘記,從前的稻田景象。不過這些開著先進割稻機,到處幫人收割,取代傳統換工方式的人,當然也減少了農夫很多麻煩

[花蓮玉里農民
夏寶明]
還是用人工割的時候,大部分都用換工,那時雇得到工人,那時候人多,耕田的人多,大家換來換去這樣,換工就是,現在我的稻子可以收割了,同村莊的人來幫忙我割,我的收割好了,下次誰的要收割了,換割他的,大家互相幫忙。

[花東縱谷稻農
李文煌]
機器是每一家買的話,是比較浪費啦,一部機器都兩、三百萬啊,像我也是,以前也是用人工,換工,換工到現在,全部用機器代勞啦,那插秧、翻土、割稻,全部用機器了現在,以前全部用人的力量去換工換來的,

現代化的機器,節省時間節省人力,對傳統的收割工作來說,更重要是增加了許多人工做不到的好處。

[花蓮玉里農民
夏寶明]
現在收割機來割很整齊,你看那個稻稈很均勻,像這個稻稈割得很齊,那人工的,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已,很多人割,有時候我會割比較低,有的人會割比較高,會割不齊。

[花東縱谷稻農
李文煌]
這台車不但可以割稻而已,它的功能很多,割起來它還會變成一束,那就兩種功能,變成一束還能(將穀)打落,(將穀)打落,以前是用人工用踏的,現在不用踏,它會(將穀)打落,這就三個功能了,(將穀)打落後它還會選過,骯髒的還有不要的,全部會去掉。

[花蓮玉里農民
夏寶明]
現在機器很先進怎麼說呢,這草我們割起來,它會幫你切掉,下次我們整地,可丟進田裡當有機肥,轉換成肥料,你看切得細細,原本用人工割的,就全都是好好的稻稈,那好好的稻稈,不是要紮起來,就是要燒掉,現在人家說的環保意識抬頭, 不可以燒稻稈,

一機三用,將近三百萬的機器,果然讓稻農進入了現代化,也讓這些年來,農村人口外流問題剛好有了承接、補救的方式,但辛苦大半輩子,走過手工割稻時代的這些農夫,一想起從前的艱苦還是記憶猶新。

[花東縱谷稻農
李文煌]
最辛苦是腰一直彎著,還有農路,以前的水圳啦,路也沒有那麼好,那搬運用的車,是用牛車去載的,像這個以前全都沒有路,那路只有大路,穀包就要扛到那邊去,因為小孩,扛不動,十二、三歲,一百多斤大人拿給你扛,你也要扛,

[花東縱谷稻農
葉寶琛]
以前的人插秧,插秧就這樣插下去,插下去,還要除草,還要除草,最少還要除兩次,等稻子比較高的時候,這樣除,(手臂)這邊都磨得紅紅的,穿了內褲,有時候睪丸也會被磨得紅紅的就對了,很辛苦,水蛭又會黏在身上。

辛苦是難免,但收成總是歡喜,雖然現在大多都已經是現代化耕作,但有些傳統還是存在,就像,



聽得見就大聲叫,太遠的就揮斗笠,不管現在或從前,休息時刻,肯定還是要一起吃個點心,或站或蹲都是一種滿足,至於午飯時間那更不能隨便

雖然早已不用換工,也早已不用大量人力,但秋天農忙的中午時間,眼前這些正在張羅食物的花蓮玉里鄉親,還是煮出了整桌好菜



三層肉、炒米粉、湯圓、炒雞腸,甚至是香味撲鼻的雞酒,這些熱騰騰剛端上桌的菜,全都是一般客家人的最愛,除了給協助割稻的師傅吃,主人也會也邀請來關心的鄰居,就在田邊一起用餐討論收成。



[花蓮玉里農民
古雙蓮]
我們現代人割稻很好,有雞酒,就像這個人家說的桌心(主菜)啦,白切的,米粉和再炒一些菜,隔壁鄰居大家來開心一下,以前的人插秧就會打粢粑,意思是說讓它黏鍋,割稻就打粄圓,收成一顆一顆。

時代變了,大部分的收割人家,吃點心都改成直接買便當,既方便又省事,但偶爾能夠照以往方式,跟大家一起享受收成,其實也能暫時忘記辛苦。

[花蓮玉里農民
古雙蓮]
農人飯吃得多,吃的東西都要很多,需要體力,耐力就對了,沒吃肉,我們做不來,工作的時間長這樣,很辛苦不過很高興,人家說辛苦耕種快樂的收成。

收割同時吃著豐盛點心,體驗舊時光也體驗人情味,主人和割稻人皆大歡喜,不過歡樂背後總還是有一點憂愁,尤其對就靠稻米收成,養活一家人的農民來說,雖然每年收成不錯,但不能沒有的農機貸款,其實也是生活的另一種壓力

一般的農用機具,是農家工作必需品,不買沒辦法幫助效率,尤其像這台動輒四、五十萬,取代以往晒榖的烘乾機,或是田裡面這一台正在忙著翻土,價值兩、三百萬的義大利製曳引機,就算買得起也都要幫忙別人耕種,賺點錢盡量貼補貸款

[花東縱谷農民
夏俊傑]
一般我們會買(機器)是自己用,自己(田)的面積有那麼廣,我們才會買,還有有空的時候就是幫人代耕這樣,賺一點油錢,消磨那些,就是繳貸款那些這樣,不然一台車。兩、三百萬,真的能拿現金出來買的農民很少了。

現代化的農業,需要現代化的機具,但動輒幾百萬的農耕機,鄉親們都希望,既然要鼓勵農業,相關單位是不是能盡量協助,改善他們的貸款壓力

[花蓮玉里農民
夏寶明]
你要每位農民買這個機器不太可能,太貴了,一台要好幾百萬,所以現在的農民,耕田有一、兩甲的,你自己買機器划不來,所以會請有機器的人,來割稻這樣,一甲地看多少錢,這割稻機的零件比較精細,磨損比較快,所以說這成本高,我們現在割,一甲地差不多九千元而已,所以說希望政府,關稅看有沒有辦法降低一點。

品質好收成也不錯,認命知足的農民,除了努力耕作,只希望農具貸款盡量能不要那麼重,至於行銷的方面,他們就更希望有人協助了。

[花蓮玉里農民
古雙蓮]
就是說要政府幫忙拉一把,像我們農民沒辦法說,對市場我們,像我們農人在這個地方,你叫我們要行銷,這方面我們就比較不會。

[花蓮玉里農民
夏寶明]
一甲地可以賺五、六萬而已,所以說要種大面積,才有辦法維持生活,不然現在的成本太高了,那秧苗要錢,翻土、插秧,肥料,農藥、割稻,通通各樣的付出,成本很大。

收成的時刻,鄉親駕駛著現代化割稻機,穿梭金黃色的稻穗同時,汗流浹背卻也帶著幸福笑容,這些純樸而踏實,雖然嘴上說,希望補助多一點貸款少一點,卻從沒真正計較的農民,轉過身又繼續默默工作,嚴格盡自己的本分。而徘徊於現代與傳統辛苦付出提供食物同時,想想我們又能為他們付出什麼呢。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黃訓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