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豢養狗的歷史,據說已超過一萬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狗的境遇也不斷改變,如今狗不只是人類的好朋友,對許多人來說,甚至就是家人,有些日子過得比人還好。不過另外有一群狗兒,不僅四處流浪,有的甚至體無完膚、傷痕累累,等到被捕捉到收容所,若12天內無人領養,便會被安樂死,而每10隻進到收容所的流浪狗,約8隻會被安樂死。為了解決流浪狗造成的社會問題,台灣從政府到民間,投入數以億計的經費,成效卻不顯著。除了該做好寵物絕育、修法落實動物福利制度,有動保人士表示,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缺乏與動物和諧共存的想法。就像小孩子依偎在母親身旁撒嬌一樣,即使美食當前,這些狗狗也不為所動,因為牠們要先跟劉香蘭打聲招呼。



這裡是劉香蘭15年前,興建的流浪狗收容所,占地一千五百多坪。年近70的她,擔任「愛心媽媽」已經20年,收容過數以千計的流浪狗。



[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
執行長 劉香蘭]
我這20年來,數目大的我記得的,這樣算一算,大概超過一億(元)。

原本是成衣工廠負責人,為了流浪狗,劉香蘭投入畢生積蓄,全心照顧。剛開始,她把收容來的流浪狗,治療和打理門面之後,送給善心人士領養。無奈流浪狗增加速度實在太快,劉香蘭決定在林口租一塊地,興建收容所,讓流浪狗有個家,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直到老死。




在劉香蘭的收容所裡,曾經有上千隻的流浪狗,不過七年前,便不再讓新的流浪狗入住。

[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
執行長 劉香蘭]
我想到說我自己年歲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我如果跟人家收狗,別人交到我手上,就是我的責任,我面對的是這個生命,要對這生命來負責,那我又那麼多歲了,我哪有辦法說比牠活得更久。還有一些想說,狗的問題,政府沒有很積極來做,致使我也很心灰意冷。

關懷流浪狗20年的劉香蘭,道出台灣流浪狗的悲歌。有幸受照顧直到老死的流浪狗,畢竟是少數,光是每年被安樂死的流浪狗,就超過12萬。

[台大獸醫學院
教授 費昌勇]
絕對超過12萬到13萬,因為我們在收容所的,安樂死的公部門的紀錄是這麼多,那還有很多是到私人收容所啦,或者是,在路上餓死了或病死的,那些是我們看不到的數字。

許多流浪狗的命運,是被捕捉到公立收容所,12天之後,便會被安樂死,有些身體狀況良好的,在這等待期間,做過絕育手術讓民眾領養。不過目前的領養率,只有一成六左右。也就是說,每100隻流浪狗進到收容所之後,就有大約80隻會被安樂死。

至於很多還流浪在外的狗狗,牠們處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下生活,要面對同類之間的弱肉強食,傳染病的威脅,人類無情的虐待,和意外事故的波及,因此往往重病纏身、甚至身軀殘缺不全。



這裡是一間流浪狗收容中心,主要是負責照顧受傷或是受虐的流浪狗。五年來,進出這裡的狗狗超過一萬隻。牠們來自不同地方,卻有著共同的命運,那就是幾乎病入膏肓。



在這裡的每一隻狗狗,眼神都充滿無奈、呆滯,卻也透露著渴望。根據台灣照顧生命協會的估計,流浪狗受傷的比例大約是三成,這也突顯流浪狗所處的環境是多麼危險。



多年來,台灣社會和流浪狗之間的關係,從光復後為了預防狂犬病,大量撲殺,到後來立法,有規範的收容、安樂死。期間陸續有愛狗人士請命、抗爭,和政府及民眾處在「動保天平」的兩端。動保人士訴求動物權益,然而流浪狗造成人們的困擾,的確是個難解習題。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執行長 朱增宏]
牠會不會破壞我們農作物。會追人,會追車子,嚴重一點就會造成車禍。人口比較多的地方,像鎮上,街道上,或是大都市,就會有像咬人的這些事故。都會區人口越來越集中,晚上睡覺有狗來互咬,牠狗有發情期等等,這個時候追來追去,就會造成噪音的問題。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台灣平均每年可以捕捉到10萬隻的流浪狗。這麼多的數量,究竟是怎麼造成的?除了飼主惡意棄養、家犬走失之外,這幾年還發現,有不肖業者,以「過河拆橋」的方式對待母狗。

[台灣照顧生命協會
公關 阮美玲]
有些狗老了、生完了,沒有利用價值你就往外丟,那誰在救,貓狗119在救。那這些狗牠原本一生都關在籠子裡面,牠除了會生、會吃、會喝,沒有其他的功能了,那一旦丟出來,牠不會閃車,牠不會躲車,就這樣子一出去馬上就被車撞,我們這邊很多個案都是繁殖場丟出來的。

這幾張動保團體拍攝的照片,裡頭骨瘦如柴的流浪狗,也是被業者棄養的種狗,他們的表情訴說著被利用完之後的悲哀。而不論業者或是飼主棄養,真的就是造成流浪狗的數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嗎,有專家提出不同的看法。

[台大獸醫學院附設動物醫院
獸醫 林雅哲]
從公立收容所,例如台北市動物之家來看,他的純種貓狗是不到十分之一的,他收容、捕捉的,所以那剩下90%以上的那些混種的,一般講米克斯(Mix)這些,就比較不是那一種寵物貓、寵物狗。

林雅哲從事獸醫工作將近三十年,兩年前也實際帶領著團隊,下鄉為民眾的家犬做絕育手術。根據他的觀察,絕育無法全面落實,才是流浪狗的問題所在。

[台大獸醫學院附設動物醫院
獸醫 林雅哲]
一個是流浪動物族群自身的繁殖。那麼另外一個來源呢就是在鄉村地區,半野放的家貓、家犬。因為鄉村地區動物醫療資源缺乏,然後交通不便,經濟條件又比較差,所以絕大多數的動物,不但沒有關而且都沒有做過絕育手術,那在這種既不關又不絕育的狀況下,牠們就不斷地懷孕。

沒有徹底絕育,是流浪狗數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主管機關農委會,這幾年也針對貓狗絕育編列預算。

[農委會畜牧處
處長 許桂森]
每年大概有三百萬到四百萬的經費投入,就是補助各地方的防疫所,還有我們的家犬,鼓勵他(讓犬)絕育。那另外對於愛心媽媽她收養很多的流浪犬,那如果一直繁殖那愛心媽媽也是很不忍,她已經有愛心了,所以我們對於這方面,大概都是全額來協助她們,就是免費來幫她們做絕育。

做好絕育,至少讓流浪動物減少大量繁殖的機會,而解決流浪狗問題,必須多管齊下,像動物保護法規定寵物應辦理登記、植入晶片等,強化飼主責任,不過成效卻有城鄉差距。

[農委會畜牧處
處長 許桂森]
我們全國現在寵物的登記,已經達到大概86萬隻,那全國大概有120幾萬隻,已經達到大概六成多,事實上成績不錯,那都會區有些像台北、台中,都已經達到七成五了,事實上是很好,但是呢,很多地方像鄉下我要承認,有的三成、四成都不到。

朱增宏是新埔的客家子弟,投身動保工作近20年。他所服務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知道,光靠目前的政策來解決流浪狗問題,效果恐怕不顯著。所以他們提出「寵物交易特別捐」的概念,就是當民眾購買狗狗時,買賣雙方都必須額外課稅。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執行長 朱增宏]
這些錢是拿來處理一些可能會造成流浪狗問題,或者是狗咬人啦,有些人可能負擔不起這些費用等等,這些來處理這些問題,以便讓人類跟這個動物的互動,在這個社會裡面能夠受到比較好的處理。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主任 陳玉敏]
我如果真的養一隻狗,我可以用認養的,整個收容所也有非常多各式各樣的名種犬啊,是非常非常棒的狗,那我如果去收容所認養還可以免費。

透過寵物交易特別捐,除了可以增加處理流浪狗的經費,更希望民眾能夠以領養代替購買,只是這樣的想法,可行性受到質疑。

[農委會畜牧處
處長 許桂森]
那現在其實我們寵物裡面就有一個寵物登記費,這個寵物登記費其實就隱含這樣的一個制度,因為這個登記費是政府收取的,當然金額不大,我們寵物登記的話現在是一千塊,就是說你沒有絕育的狗是一千塊,如果有絕育的是五百塊。民眾是不是願意來再又回過頭來說,你已經跟我收了登記費,那你又(再跟我)徵一個交易稅。

[台大獸醫學院附設動物醫院
獸醫 林雅哲]
是不是就會變成去領養狗,而不去買狗,我不認為是這樣,因為你去買一隻狗,那是人類的佔有慾的一種展現,那是因為你的需求。可是你看到一隻流浪狗、流浪貓,牠很困頓,牠的處境很艱難,然後你來領養牠、照顧牠,那這是人類慈悲心的展現,一個是佔有慾一個是慈悲心,這是不一樣的。

任何處理流浪狗問題的思維都有討論的空間。但跳脫個別的爭議,如果本著「動物福利」的觀點出發,相信會有更宏觀的視野。

[台大獸醫學院
教授 費昌勇]
動物福利它的精神其實就是,講得學術一點就是人類道德的進化,人的同理心,從人對人的同理心擴展到人對動物的同理心。

[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
執行長 劉香蘭]
大家能夠看到說,這是生命,是生命,要尊重牠,牠有生活在這個地球的權利,我們人不要說,我就可以主宰一切。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執行長 朱增宏]
(把狗)當成你的家人,就會很不一樣,看到牠生病,你就會想到送牠去看醫生,甚至有牠的寵物的家庭醫生,我覺得這個觀念,真正能夠建立起來的時候,也就不會覺得說,我買狗只是為了要炫耀,一旦牠生了病啦我想丟就把牠丟,你不會把你的小孩說,小孩子不要了或他生什麼病就把他丟掉嘛,不會。

動物保護法實施12年以來,中央政府投入流浪狗的經費,已經超過4億,地方政府則有10億以上。許多動保人士則不斷呼籲,解決流浪動物問題,必須在尊重、維護生命權益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可以多一些與動物共存的想法,或許問題將不再那麼棘手。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