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政院客委會97年統計,台東縣客家人廣義來講,有7萬人,占約三成,池上、關山、鹿野這些在台九線上、縱谷區的鄉鎮,是大家較為熟知的客家庄,然而,在海岸山脈的另一端,台11線上的鄉鎮,客家人也為數不少,但分布零散,較少受到關注。台東沿海城鎮,北起長濱、成功、東河、一直到台東市、太麻里、大武,都有客家蹤跡,而成功鎮的「成廣澳」,則是漢人在東海岸最早登陸的地方,現存的「廣恒發商號」遺址,是來自屏東內埔的溫泰坤所創立的,他當時是東台灣的首富,另外人稱「山頂頭家」的宋子鰲家族,對於成功鎮的漁業發展,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還有海岸山脈上的柑仔山,滿山都是被喻為「橙類的勞斯萊斯」的臍橙,也見證了「柑仔山統領」,宋蕃古的家族歷史。東海岸客蹤系列之一,帶大家從這三個家族,認識台東成功鎮客家人的移民故事。每到下午時分,新港魚市總是這幅熱鬧的景象。

每天下午兩、三點,漁船陸續回港,漁人們趁新鮮,趕緊將今天的漁獲送來拍賣

[旗魚船長
張天賀]
黑皮旗魚、紅肉旗魚,還有芭蕉旗魚,還有劍旗魚,五種。(哪一種價格最好),白肉旗魚啊,(為什麼),好吃啊,油脂多啊。

白皮旗魚拍賣價一公斤約六百元起跳,旗魚動輒一、兩百公斤,算起來一尾就要十幾萬元,所以魚販們不僅拍賣時要眼明手快,還得練就判定價格的好功夫

[漁產批發商
林寶山]
就是要判斷它的油脂、還有肉質、新鮮度這樣。油脂越多越好,第二就是保鮮要好,如果抓起來,那個(魚)冰不好,那個肉質破壞掉,也是沒有用。

旗魚是大洋洄游性魚類,每年冬天,東北季風起,旗魚便會在台灣東部海域,黑潮經過的地方出沒,而成功鎮,正是台灣旗魚的主要產區之一。

[台東縣成功鎮
導覽解說員 宋明燕]
(成功鎮)大概有20、將近快要到30個鏢魚船的鏢手,這個是只有台灣跟那個,台灣只有成功鎮跟南方澳有。

成功鎮鏢旗魚的歷史,可要追溯到日本時代。

[台東縣成功鎮
導覽解說員 宋明燕]
日治時期是千葉縣和歌山縣、沖繩、琉球,日本那邊的人過來,是來這邊做,教(鏢旗魚)技術的一個漁業的一個移民。

[旗魚船長
張天賀]
Omoga,就是右邊一點,右邊一點,osolo,就是正前方,現在是用喊裡面一點外面一點這樣啦,現在新的(船員)我們教他,他還會問你,你說omoga omoga,omoga是什麼啦,什麼啦,他聽不懂,然後就亂了亂了,亂了也不行啊,那個旗魚就追不到了。

新港漁港1932年完工,是東部地區最大的漁港,更帶動了成功鎮的繁榮。

[台東縣成功鎮導覽解說員
宋明燕]
日治時期,他(日本人)沿著東部的海岸去探勘,他發現成功鎮,它也是有兩個南北珊瑚礁,他可以用最少的錢,蓋最好的天然良港,這個漁港實際上對這個地方是非常的重要,因為這個漁港,才有了這個城鎮,才有這個方便的交通。


當時從屏東內埔遷來的宋氏家族,對於成功鎮漁業的發展,更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當時被人稱為是,「山頂頭家」。

[成功鎮新港區漁會
總幹事 蔡富榮]
有些客家人的老闆,他有錢,但他不從事漁業,他比較不懂,他可能下了漁船就會暈船,那一些打魚的,他沒有漁船,就這樣結合起來。

[旗魚船長
張天賀]
因為一般的漁民就是沒有錢,不可能有漁船,那陸地上的「山頂頭家」,他有錢,他有錢的話,(但)他沒有捕魚的經驗。扣掉開支以後,這邊全部的漁獲款是,老闆是二分之一對分的,然後其它二分之一是船員一起分。


[「山頂頭家」宋家後代
宋明英]
當時製作新船,要準備下水,就做粢粑,給大家吃這樣。最多同時有六艘船,六艘船就要五、六十個船員,他們的家庭生活,全都是要依賴我們。

翻著一張張老照片,宋明英說著家族的風光歷史。

[「山頂頭家」宋家後代
宋明英]
我爺爺(宋安邦)是在屏東內埔教書,那時候割讓台灣給日本,內埔的有志之士、青年,就發動六堆的抗日(行動)。


後來不敵日軍,宋安邦舉家遷居至成功鎮,這段歷史,在宋明英的父親,宋子鰲的「隨筆雜記」中,都清楚記載著。來到成功鎮,宋家成立了永振利商會,經營雜貨、碾米廠等生意,漸漸奠定事業基礎,還在商會後方,建了一間夥房,這也是成功鎮唯一的客家祠堂。

[「山頂頭家」宋家後代
宋明英]
民國12年的時候,我爺爺過來這裡的時候蓋的,當時是蓋三合院,這前面就是晒穀場,這就是我們的祠堂

不過後來房屋擴建,拆除了兩旁廂房,現在僅能從老照片中拼湊原貌了。宋家事業有成後,便開始收購農地,但也和「山頂頭家」的模式一樣,他們並未實際從事耕作,而是將農地租給佃農,收成再對半分。

[「山頂頭家」宋家後代
宋明英]
當時差不多有四、五十甲(土地),生意做很大,沒有人幫忙,就請(屏東)內埔的親戚朋友來這裡幫忙。


宋家成員曾任多項公職,在地方上相當有名望,是當時富人榜上的第四名。然而成功鎮甚至可以說是當時東台灣首富,擁有28萬日圓的溫泰坤,同樣也是來自屏東內埔的客家人,而且比宋家早了約30年到成功發展。



這巴洛克式的建築,是東海岸的第一家商舖,「廣恒發商號」,民國85年,道路拓寬,破壞掉三分之二遺址,只剩殘存的立面還依稀可見商號名。

[文史工作者
王河盛]
(賣的東西)包羅萬象,雜貨都有,糧食有啦,米啦,後來是大盤商,東海岸的零售商,小麥都是在這裡批發。

當時溫泰坤帶來火柴縫衣針等,也成為當地原住民,現代化民生必需品的開端。而在商號的對面,就是溫家古厝遺址。




這裡是漢人在東海岸最早登陸的地方,溫泰坤之所以會在此建立商號,就是因為這個天然港,讓他有地利、運輸貨物之便,甚至連縱谷線的玉里等地,都得依賴這個港口。

[文史工作者
王河盛]
(縱谷線)火車還沒有通以前,那個地方的交通都靠這個天然港,在這個地方運貨,再越過山,運到玉里那邊去。

因為形狀像是螃蟹的兩隻螯圍成的港灣,因此被稱為「蟳廣澳」,後來改為「成廣澳」、「小港」。

[文史工作者
王河盛]
(民初)這個地方,有酒家、有妓女、還有旅館、飯館、還有裁縫店、鐵匠、木匠的職業,可以說,這個地當時是很熱鬧的地方。

海浪一波波打上岸,幾艘小船停泊在港口,很難想像這麼一個寧靜的地方,早期如此繁華。隨著行政中心遷移到現在的市區、及新港漁港完工後,小港就漸漸沒落了。不過這座已經136年的小港天后宮,倒是見證了這段歷史。

[文史工作者
王河盛]
成廣澳天后宮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蓋的,當時這個漢人,在東部的寺廟很少,可以說這間廟,是台東最早的一間媽祖廟。

根據民國35年,「日據日記簿」記載,當時遷徙至成功鎮定居的漢人,共有704戶,其中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有119戶,花蓮23戶,屏東249戶,這些客籍戶數加起來391戶,就占了成功鎮漢人一半以上人口

而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海岸山脈上,柑仔山統領宋家的故事。



每年十一、二月,是成功臍橙的產季,滿園子結實纍纍的臍橙,被稱為橙中之王,因為它是柑橘裡經濟價值最高的,重的一顆一斤多,要價上百元,而之所以稱為臍橙,就是因為它們都有一個相當特別的肚臍花。

[台東縣成功鎮
導覽解說員 宋明燕]
日治時代,就是有日本人來檢驗,他們覺得這邊的土質、氣候,還有海拔,非常適合臍橙跟柑橘的種植。

當時日本人經營的「杉原株式會社」,招來西部移民到山上種柑橘,因而有了「柑仔山」的美名。

[宋蕃古二子
宋信源]
在這裡(杉原株式會社)工作比較有錢啊,這裡一個月可以賺三十元,警察一個月才十七、八元,二十元。



看著老照片,回想當年,幾位兄弟,日治時代跟著父親宋蕃古從屏東遷徙到成功,宋蕃古一開始隻身過來開墾,漸漸穩定後,才將家人接到台東。


[宋蕃古二子
宋信源]
當時那裡(屏東)就失敗了剩下三分地,我一個大叔叔就在這裡住,(父親)他就跑過來,一開始過來的時候不是在這裡,是在麒麟山那邊,南邊麒麟山,光復後才遷到這裡,柑仔山。

[宋蕃古四子
宋濬源]
(剛來時)很辛苦喔,每年也欠人家(錢),我們兄弟做一做,柑仔出了,賣了才還錢啊。

光復後,宋家間接取得柑仔山經營權,成立富榮農場,繼續開拓柑橘產業,也奠定了柑仔山統領的地位。

海風吹拂,一如往常,海天一色的美景,總是令人流連忘返。客家人篳路藍縷來到成功,克服艱困的環境,開創事業,寫下一頁頁「成功」的故事。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