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到台東工作,就被台東的土黏住,走不了了,五年前邱尚為為了愛大象的老婆,開了家大象主題餐廳,兩人一路蒐集,現在餐廳內內外外,大象加起來就有上千隻之多,不論是桌椅、碗盤、杯子、或是項鍊、裝飾品等,全都是大象。為了充分利用空間,熱愛畫畫的邱尚為把餐廳二樓打造成藝廊,還提供在地藝術家免費展覽,為台東增加了一處藝文空間。
- Apr 24 Thu 2014 14:20
381集-廚師畫家邱尚為
- Apr 17 Thu 2014 10:49
380集-種塊保育田
農業現代化以來,為了提高產量,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學肥料,使得田間生態系統崩解。近年來越來越多農民實踐友善耕作,坊間也不少相關認證標章,保證農產品的天然無毒。2010年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出了一項驗證機制,「綠色保育標章」,除了關注生產,更擴大到農業的生態價值。這樣的理念不是台灣首創,德國早在二戰之後就鼓勵農民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粗放農耕,不只是鼓勵,還要有誘因,就是生態補貼。由於這樣的農作物產量與售價都較低,因此政府會補貼與市價的差額,吸引農民願意以兼顧生態的方式耕種。學者就建議,台灣的綠色保育標章計畫不應該只是限縮在生態保育,應該提升為農業、環境政策,甚至把休耕補助改為生態補貼,效益更大。櫥櫃上滿滿的茶葉,大部分的罐子上貼著特殊的綠色標章,標章是一個田字型,分別畫著人、蛙、鳥等足印,店員還會跟消費者說,買這些茶葉就可以幫忙守護保育類動物。
- Apr 17 Thu 2014 10:48
380集-LED、空氣、水
農作物的生產,深深受到天候影響,日照不足,便會嚴重影響產量,但傳統光照很耗電,成本高也不環保;而同一項作物產期集中,產量過剩而大跌價也時有所聞。工研院一項智慧化LED光照調控技術,從去年開始,輔導部分農民實驗發現,能夠降低成本,還可以調控植物生產週期,與其他農民錯開產期,避免供過於求。一起來了解,這些農民如何使用這項科技。天黑了,整片燈海亮了起來,在夜空下,蛙鳴得特別起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地的主人準備要休息了,但是在田裡的茭白筍,在LED燈照下繼續在長大。
- Apr 17 Thu 2014 10:47
380集-愛的咖啡館
謝喻如八年前與老公帶著一雙兒女,從新竹搬到了彰化芬園,打造一間咖啡館,當發現彰化芬園原來也有不少客家人,只是大多福佬化了,謝喻如決定幫助當地找回客家文化,與朋友成立貓羅溪畔客家協會,還開班教客語,學習美術設計的她更在當地推廣蝶古巴特藝術,並加入客家元素,因此她浪漫的歐式咖啡館,增添了客家味。怎麼說開咖啡館是為了女兒呢,一起來了解。
- Apr 17 Thu 2014 10:45
380集-為老公做手工皂
近年來講究純天然與健康的產品越來越多,家住桃園龍潭的杜純瑀,因為老公工作造成雙手龜裂以及冬季皮膚過敏的情形困擾多年,吃藥擦藥都不見好轉,六年多前她開始研發天然手工皂,在家中打造無毒植物藥草園,親自熬煮藥草原料,希望能幫助同樣有過敏困擾的人,也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去年她的產品更獲選為桃園縣伴手禮。
- Apr 10 Thu 2014 11:44
379集-稻草變黃金
彰化雲林地區是台灣重要穀倉,收割後下稻草很多,燒掉的也多,成為空氣污染的元凶之一,也影響交通安全。為了解決長期以來燃燒稻草的問題,雲林縣今年設立了全國第一套RDF固態衍生性燃料設備,將過去視為廢棄物的稻草,變成生質燃料能源。事實上,當美日與歐洲等國,把綠色生物經濟視為未來明星產業時,台灣也在急起直追,經濟部推動「能源國家型計畫」,亟欲發展出替代能源,把稻草等農林廢棄物,轉化成為新一代的生質丁醇,今天第一則專題,來看看台灣現在的稻草再利用技術和技藝發展,未來又還有那些可行性。把稻草丟進機具裡頭,沒多久,變成固態的燃料棒出來,這一套設備是雲林縣的,「稻草再利用暨固態衍生燃料」計畫,設立了全國第一套,將稻草等等的農業廢棄物,轉變為可利用的資源。
- Apr 10 Thu 2014 11:43
379集-智慧機器人
說到機器人,許多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出現在電影或漫畫裡的角色,或是小時候玩的機器人玩具,但現在機器人用途之廣,您可能很難想像,它們原本只做我們做不到的事,現在則能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智慧型機器人產業不論是國內還是全球都致力發展,也已深入到生活、教育、醫療照護、軍中等領域,成為人類的好幫手,帶大家來看看國內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況。迅速移動步伐,腰部更能靈活轉動,面對敵人突如其來的攻擊,也能靈敏反應並擊倒敵人,透過18軸伺服馬達打造的格鬥機器人,不僅能透過人為遙控,更能使用影像偵測系統,偵測使用者動作帶動機器人,打造出台灣實境版的鋼鐵擂台。
- Apr 10 Thu 2014 11:41
379集-三峽無牆美術館
三峽是新北市客家人口最密集的鄉鎮,尤其五寮里客家人占六成以上,不過三峽的客家人,大多都已經不會說客語了。講到三峽,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座落於此,而更多人會想到的,是古色古香的老街,還有香氣誘人的金牛角麵包。這幾年有一群在地藝術家希望扭轉遊客的印象,盼望大家更深入了解三峽的文化內涵。出身三峽的李梅樹是台灣著名藝術家,他生前熱心參與地方政治、美術教育,並主持重修三峽祖師廟的工作,李梅樹紀念館和藝術家合作舉辦「梅樹月」,以「無牆美術館」的理念,讓李梅樹的畫作進入店家、民宅,和跨領域的藝術家作品一同展出,希望將三峽形塑成深具在地特色的藝文小鎮。兩排古老街屋,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這是許多人對三峽老街的第一印象。
- Apr 03 Thu 2014 16:24
378集-隧道通不通
高雄六龜的十八羅漢山,和三義火炎山、南投九九峰,並列為台灣三大火炎山。十八羅漢山因特殊地形及地質景觀,林務局在民國81年依森林法公告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也因而保護了其中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不過,八八災後,六龜一直以來倚賴的溫泉和泛舟產業,至今還沒完全恢復,為了增加六龜觀光景點,區公所希望爭取開放十八羅漢山下的六龜隧道,發展生態旅遊、帶動地方休閒產業,但林務局站在保育的立場,拒絕將隧道劃出保護區。生態保育和地方產業該如何取得平衡,一起來探討。大水不斷掏空荖濃溪岸,六龜遊客中心搖搖欲墜,八八風災在六龜地區造成嚴重災害,聯外道路不通,六龜成為孤島,好在當時十八羅漢山下的六座隧道,及時發揮救災、運輸的功能。
- Apr 03 Thu 2014 16:23
378集-盧振旭的綠色民宿
「有機」,現在是挺普遍的名詞,不少農民都決心加入這樣友善耕作的理念,而現在要做有機,資源、同伴也越來越多了。二十年前就做有機的人,可能得遭受許多異樣眼光吧?二十多年前,南投水里的返鄉子弟盧振旭,看見美麗的故鄉受到天災的肆虐,家園滿目瘡痍,動了有機耕種的念頭,但他的有機茶葉卻無處可銷,只好轉型經營民宿,但他的有機夢並未停止。為了營造更好的環境吸引遊客,盧振旭開始和村內的農民溝通,減少使用農藥,甚至無毒生產,他的民宿也和這些農民購買農產品,來招待遊客,互蒙其利,一步步往目標邁進。每天中午,南投縣水里鄉台21線旁的上安村,就會升起裊裊炊煙,走近點,還聞得到淡淡的饅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