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一般來說是書本上簡單的配圖,但來自台中東勢的新秀插畫家劉彤渲卻將插畫作品延伸到貼紙、紙膠帶、月曆、手機殼、甚至是喜帖上,讓插畫更貼近生活。從小生長在客家庄的她,對家鄉與客家文化有著深厚感情,在2010年更出版了「畫家帶路,漫遊客家庄」,透過手繪的插畫、地圖和相片等,記錄台灣客家小鎮的美麗風情。花朵的點綴、綠葉的漸層變化、每一筆都看得出作者對色彩的講究。劉彤渲在台中東勢客家庄長大,父親是藝術家,因此從小耳濡目染喜愛畫圖,長大後對建築相當有興趣,讀了七年建築,畢業後卻對人生目標感到徬徨。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的藍衫與花布,在服裝設計師劉秋琴的眼裡,能成為時尚的代表,她的創作除了運用在日常用品外,更設計結合客家元素的新娘禮服與流行衣物,多次參加客委會與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舉辦的客家創意服飾秀,打破了許多傳統的侷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些都會中的學校、社區,近來在推廣一種「魚菜共生系統」,運用小小的空間便能養魚兼種菜,自給自足。最簡易的做法,在陽台、屋頂甚至客廳,用兩個箱子、兩條水管、一個小型抽水馬達就行,底下養魚、上頭種菜,將魚排放的廢水分解再利用,就能夠提供蔬菜必要的養分,不用施肥也不用澆水,更能吃得健康又安心,現在更有家庭、農場、企業都紛紛投入這項新的農耕方法,還有魚、菜加上藻類的共生系統,一起去了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高接梨」,也有人說是「寄接梨」,簡單來說,是把來自溫帶的梨穗嫁接在台灣本土的橫山梨上面,已故的東勢退休老師張榕生,卅多年前帶領一群農民成立高級研究班,開創出全世界獨有的寄接梨,從紙套袋,當地說「包袋」,到接梨刀等等相關工具,甚至人工授粉,還衍生出相關產業鏈,也讓東勢產業結構,從林牧業開始整個翻轉!有一群東勢文化工作者在做紀錄,完成口述歷史,希望見證這項農業如何改變一個地方,接下來的專題,一起來看看,當年是如何無心插柳,才會有寄接梨產業?有那些工具,是因為寄接梨的問世,變成現代農民的好幫手?雖然快八十歲了,阿伯還是親力親為,忙著幫生長中的果粒套袋,他種大梨種了卅幾年,從當年寄接梨研發出來,就種到現在!在卅年前,要吃到這種果肉細又多汁的水梨,通常要等到七、八月,現在端午節前後,東勢的果樹上,就會結實纍纍,整片山谷飄散著果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身桃園的客籍建築大師李重耀,日前逝世,享壽90。李重耀是台灣傳統建築、寺廟、古蹟修復的國寶級建築師,自光復初期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臺北賓館等重建事宜、1963年的木柵指南宮凌霄寶殿、1977年主持的林安泰古厝拆遷工程,以及1985年的桃園神社修復工程,可說台灣重要歷史建築修護,都有他的身影。投入建築超過一甲子,即使到了七、八十歲,李重耀還是親力親為、注重細節,他常叮嚀後輩建築師,無論大小案子,都要當成是自己的家來設計建造。客家電視《世紀的寶貝》節目,兩年前也記錄了李重耀建築師。來看看他同樣是建築師的兒子、還有曾與他共事的後輩,怎麼來看這位國寶級建築師。1998年,李重耀的建築事務所設計了總統府夜貌照明。而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總統府,在二戰炸毀之後,也是由李重耀主持修復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長治有一位64歲的草編工藝師李龍,從小就愛手作小物,小時候玩的刀啊劍啊,都是自己用稻草、枯樹枝拼湊完成,這幾年他還開始做起日本祈福藝品「注連繩」,外銷到日本,李龍還以傳統注連繩為基底,加上花布、時下流行的可愛小物,讓注連繩這項草編工藝更添台灣味。[草編工藝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春半島曾經是台灣種植洋蔥最多的地區,約占九成之高,特殊的落山風造就洋蔥好品質,還曾大量外銷日本,是台灣重要外銷的新鮮蔬菜之一,不過,這些年洋蔥田面積卻逐漸減少,現在包括恆春、車城、枋山洋蔥田面積剩六百公頃,市占率從九成降到五成,究竟是為什麼?一起來到車城保力村這個客家庄,來看看南國洋蔥產業面臨何種重大挑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編這項工藝,漸漸被人遺忘,仍有人全心投入近半個世紀。國寶級竹編大師張憲平,出身藺草編織家族,自幼就跟著祖父母學習涼蓆編織,20多歲接下家族企業。由於藺草產業沒落,張憲平開始學習竹編,47歲那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也是最年輕的薪傳獎得主。現在70多歲了,仍持續教學,鼓勵後繼者開發更多新的可能。一樓的車庫裡,傳來陣陣歡樂笑聲,71歲的張憲平身旁圍繞著一群年輕學子,他們不是他的子孫,個個都是來向張憲平「拜師學藝」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身新竹尖石鄉間的朱錦城,高中時到台北跟著老師學習工筆畫,24歲時,就在美國在台協會的前身美國新聞處開畫展,後來接觸到版畫,便開始鑽研,20多年前參加文建會年畫甄選,連續四屆拿到首獎,取得了免審畫家資格。40年來,朱錦城埋首於版年畫創作,傳承這個上千年的藝術,也改變大家對年畫的傳統觀念,讓年畫成為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靜靜地坐在桌前,拿著雕刻刀,順著紋路線條刻畫著,薄薄的塑膠板上,一幅威嚴的神像浮現了出來,64歲的朱錦城,平時除了到畫室教畫,鮮少出門,專注版年畫的創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皮革具有延展性,可塑性又高,不僅可以製作實用的皮件、皮包,更是創作的好材料。人稱玩皮先生的吳景平,苗栗三義人,做皮雕藝術二十幾年了,從一開始的平面、到浮雕、到立體,不斷嘗試新的題材和製作手法,更將表皮、榔皮交互運用,結合各種上色技巧,讓作品有不同風格,不論是金屬、木材、或是陶土質感,他都可以用皮革表現出來,尤其人像雕塑,唯妙唯肖的神韻,更是讓人嘆為觀止。炯炯有神的眼睛、細如絲的頭髮、甚至連毛細孔都看得清清楚楚,掌握線條肌理,人物神韻表現得精細巧妙。皮革藝術家吳景平,利用牛皮接近人皮膚質感的特性,創造出一幅幅唯妙唯肖的人像雕塑。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