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克服障礙,不過,身體上的障礙,可能一輩子跟著我們,要樂觀面對,必定非常困難,但還是許多人與障礙共處,不斷突破自己。目前就讀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的林永晏,四歲時一場意外,奪走了他雙手的功能,一家人從傷痛中,拾回希望,努力復健,因為一路上獲得許多人的協助,永晏很小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社會企業家,希望未來發揮所學,回饋社會,幫助更多人。他說,至少還有腳,這樣的正面態度,多少也來自不認輸的母親,一起來看他們的故事。緩緩踏上階梯,仔細踩穩每一步,簡單的上下樓,對永晏仍有些吃力。因為四歲在幼稚園發生了意外,造成顱內出血壓迫到頸椎神經,雙手失去功能,也注定了永晏的一生將與一般人不同。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調查,截至2013年11月,台南市老屋再利用案例有242處,其中54處提供住宿服務,84處與藝文、設計相關。其中有一批特別的文創新移民,他們因為愛上了古都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愛上台南老屋的樸實溫潤,因而租下老屋開店,把有著前屋主生活痕跡的空間,加入設計人的創意,打造出匠心獨具的創意小店,一起來認識這些台南文創新移民。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咖啡產業在台灣呈倍數成長,都市街頭隨處可見咖啡店,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去年台灣的咖啡進口量,有兩萬一千多公噸,占總消費量的九成以上,而國內地產地銷的咖啡種植面積,也在增加當中,其中南投縣國姓鄉種了近兩百公頃,成為國內最大的咖啡產地,還推動全台第一張咖啡產地認證。不過國姓有一半以上的咖啡種在林班地上,林管處不鼓勵,但如果已經改正造林,每公頃種植600株以上造林木,則同意維持現狀。然而種在林班地上的咖啡,是不能申請產地證明標章的,國姓農會就自己來推認證,不與人拚量,走出自己的精品咖啡活路。一杯一杯地嗅聞咖啡的餘韻,評鑑師再打分數,這是杯測評鑑的項目之一,南投縣今年咖啡評鑑,參賽者無論是質和量,都是歷年來最高,負責整個評鑑的國內咖啡權威名師韓懷宗,以盛況空前來形容。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埔里,一直以來以好水質聞名,沒有遭受污染的山泉水,成為埔里農業的寶貴資源,需要好水的茭白筍也因此名聞遐邇。埔里鎮山邊的一新里,全里幾乎都種植茭白筍,但農民日漸年邁,苦無人力採收。近來有四、五位年輕人陸續返鄉務農,思索如何在家鄉發展,他們選擇走有機這條路,也想把村子打造成有機生態村,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生活。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國外媒體報導,所謂的香蕉愛滋病,也就是黃葉病,可能造成香蕉滅絕,而在多年前,也曾有英國媒體報導,台灣香蕉可能因黃葉病而絕種!香蕉是世界交易量最大的水果,更是最低度開發國家第四大糧食,要是香蕉滅絕,後果不容小覷,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太過聳動,畢竟還是可以選擇較抗病的品種。香蕉黃葉病目前確實完全無藥可醫,每年都有兩到三成的罹病率,多數農民苦撐到臨界點後,有的輪作,有的乾脆不種了,也有農民使用自然農法,來減少罹病率,農委會農試所的國家種原中心,則保留了台灣原生種芭蕉,證實可以抗黃葉病,而台灣香蕉研究所更是以體細胞變異技術,利用蕉苗組織培養出超高抗病的品種「台蕉七號」,即將技術轉移上市,今天的第一則報導,來關心台灣香蕉產業的未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屋活化再利用在台灣方興未艾,近年來,年輕文創工作者進駐老屋,在滿是歷史痕跡的空間裡加入創意,讓人看見老屋蘊含的無限可能與價值。這三週我們要帶大家到台北大稻埕、古都台南等地,一探老屋活化熱潮,以及它促成的文創新移民,還要探討這股熱潮引起的,對於商業化的質疑。本集先帶大家來看看,這兩年再度充滿活力的台北大稻埕。過去大稻埕是全台最大的南北貨、中藥、布料批發中心、以及早期台北茶葉的集散地,也是台灣文化運動領頭人蔣渭水等人的據點,美術、音樂、文學、電影百花齊放。隨著城市產業轉變,昔日風華轉趨平淡,然而這兩三年來,文創業者進駐大稻埕老宅,老街區出現書店、茶館、咖啡廳、創意小店等新型態店舖,新舊混雜的氣息,吸引年輕族群和外國觀光客駐足,大稻埕也再度活絡甦醒。各式各樣的布料琳瑯滿目,不管是服飾布料、家飾布料,在永樂布業商場沒有找不到的,從日治時代開始,這裡就是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蓮縣富里鄉位於花蓮、台東交界處,花東縱谷的中間位置,這裡出產的稻米,全台有名,而孕育這些稻米的,正是境內終年不絕的潺潺圳水。早期先民到富里鄉開墾,克服各種險惡地形,沒有現代機具儀器協助,冒著生命危險,用人工打造出一條條水圳,灌溉了千畝良田,也改善了農民生活。一百多年過去,圳水依舊日夜不停流動,也持續守護著世世代代的富里人。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橋頭糖廠藝術村裡有座「白屋」,是廢棄已久的橋仔頭招待所所在地,2008年中央與地方政府放棄藝術村的經營後,由民間自籌公司向台糖承租,自力修復。他們對這個空間的想像,可不只是修屋而已,2010年他們成立了新台灣壁畫隊,「蓋白屋」這件事本身就是個藝術行動,有60位藝術家參加,後來還有了移地創作計畫,三年來已到台灣北中南東、日本311地震災區及義大利等地創作,還組成藝陣參加北港媽祖遶境,以土地與環境為基礎,累積台灣在地的藝術能量、實踐藝術與公共的對話。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雲林北港街頭四處響起,為了慶賀媽祖誕辰,每年四月北港家家戶戶都像辦喜事般熱鬧。信徒自全台各地湧入,各個廟宇的陣頭,也來共襄盛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關山農家子弟陳家千,從小就想著,要到外地體驗不同生活,卻沒想到,離開關山多年之後,會興起回家種田的想法。跟著父親從頭開始學,原本坐辦公室、整天關在冷氣房的上班族,到現在得看天吃飯,把風吹日曬雨淋當成享受,陳家千用心對待自己種的稻米,創立品牌、自己賣,常全台跑市集,在第一線面對顧客,更把關山鎮的地圖,印在包裝上,希望客人品嘗香甜米飯,也能認識關山這個孕育稻米的小鎮故事。碾米機轟隆隆作響,脫去外殼,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米,是陳家千耕耘的成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是連鎖美容美髮店老闆娘的陳櫻美,事業正好的時候,罹患了甲狀腺癌,於是她到好山好水的花蓮養病,想自己種些菜來吃,卻沒想到種了十幾樣,全都被蟲吃光光,一天,她在路邊看到原住民種的菜,又多又漂亮,好奇怎麼種的,結果原住民告訴她,他們的菜是老天爺種的,陳櫻美便開始跟著原住民認識野菜、吃野菜,山邊、田間到處跑,現在對野菜如數家珍,還開了家野菜吃到飽餐廳,希望和客人分享健康的飲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