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則報導裡,一位年輕老師彭瑜亮,不僅是舉辦這個寫作營的推手,還是一位能寫詞寫曲的創作才子,他的父親彭元岐是高中國文老師,在客家界也頗有名氣,小時候在父親的薰陶下,彭瑜亮漸漸踏入音樂創作這條路,還曾獲得客語歌曲的創作獎項。事實上小時候他的音感並不好,但他仍不放棄,從學吉他開始,慢慢克服弱點,從寫華語歌開始再踏入客家歌曲創作,甚至和好朋友組成樂團到各地表演,原本可說沒有音樂細胞的他是如何達成的,帶大家一起來看他的故事。阿婆(亻厓)問你好無(阿婆,我問你好嗎),有一種生等怪怪个蟲仔(有一種長得奇怪的蟲),頭那尖尖(頭兒尖尖的),身體長長(身體長長的),兩手擎等大鐮刀(兩手高舉大鐮刀),阿婆佢講(阿婆她說),佢講 盡戇(她說我最傻),這蟲仔( 亻恩)俚莊下當多(這種蟲我們鄉下裡很多),行等遽遽(走得很快),飛等高高(飛得很高),拳腳功夫一等好(拳腳功夫一流),佢安到挨礱披波(他就叫做螳螂)。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東太麻里金針山、花蓮玉里赤柯山、富里六十石山是台灣三大金針山。其中富里的六十石山,是竹田村東邊的一座獨立小山,屬海岸山脈,海拔最高964公尺,日治時代日本人就開始在山上焗腦、伐木,光復後張雪中將軍帶領退役官兵設立了復興農場,再之後,河洛人、客家人,陸續上山開墾,種植金針,現在金針面積廣達200多公頃,是當地相當重要的經濟產業,雖然六十石山種金針的歷史比太麻里和赤柯山晚,但每年八、九月花期,怒放的花海加上從高處遠眺縱谷的美麗景緻,總是吸引滿滿遊客,也帶來商機。[遊客]
很漂亮,很壯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大城的台西村,那裡不是客家庄,我們是跟著客籍劇場導演鍾喬到了那裡,想要一起關心這個被汙染折磨卻被遺忘的小村莊。第一個部分先帶大家認識台西村,第二部分再了解鍾喬如何在當地以劇場與村民交流。高雄氣爆造成嚴重死傷,讓各界開始檢討發展石化產業的代價。在雲林麥寮設廠的台塑六輕,是東南亞最大的石化專區,自1998年營運至今,外界大多把健康危害聚焦在雲林縣,事實上,隔著一條濁水溪、位於六輕北邊的大城鄉台西村,是彰化縣最接近六輕的村莊,與398支煙囪隔溪相望,每當夏日南風吹起,村民就飽受煙塵危害,台西村常住人口462人,罹癌人口28人,是彰化縣罹癌率最高的地方。村民還說,自從六輕來了,西瓜就只開花不結果,出海口能撈的鰻苗也越來越少,賴以維生的產業受到摧殘。六輕陰霾籠罩,台西村民身心備受折磨,但卻彷彿被世人遺忘了一般。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場導演鍾喬多年來持續推動民眾戲劇,九二一地震後成立的「石岡媽媽劇團」便是社區劇場的範例。在因緣際會下,鍾喬來到彰化大城鄉台西村,他希望透過證言劇場的方式,帶著村民向外界表達心聲,說出他們長期面對六輕污染的經歷與心情,鍾喬頻繁進出村子,拜訪村民、做訪談,夜晚和他們進行劇場工作坊演練,讓沒有表演基礎的村民們,熟悉肢體表現與口語表達。台西村民不願被默默犧牲,他們盼望生命悲歌不再沉默無聲,能夠以十多年來的自身遭遇,喚醒台灣人未來在面對工業、經濟發展時,做出最明智的取捨。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常常在比較,忘了自己擁有的有多好。台中外埔的永豐社區,本來是一個逐漸沒落的村庄,四年多前,先是不顧主流意見,不選接近市區地點,反而在自家的山腳開起虎腳庄農民市集,大家看好戲,想說頂多三個月就會收攤,沒想到跌破所有專家眼鏡,今年已邁入堂堂第五年。去年舉辦國內第一個紅酒馬拉松比賽,也有人批評怎麼可以邊喝酒邊跑步?反而幫忙打響名號,今年底的第二屆紅酒馬拉松,報名早早額滿!但是,他們還想做些不一樣的,就是葡萄園裡的餐酒會,這些年來,我們記錄下這些點滴和過程,接下來的報導,來看看外埔永豐社區,如何借助外力和社區合作,完成這場餐酒會?如何一步一步地實現夢想?
黃昏的葡萄園裡,七十多人在杯觥交錯間,享用美食與美酒,現場還有交響樂團伴奏,大家都很開心。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仙草不僅是夏季的消暑聖品,到了冬天,熱呼呼的燒仙草也很受歡迎,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其實早期仙草大多是種在果園或菜園邊,只是農家自己吃,或用來貼補家用的副產品,直到民國七十九年,新竹關西選定仙草做為地方特產,才開始大面積栽培,時至今日,講到仙草便與關西畫上等號,關西的仙草占全台產量八成,不過,其實目前台灣所需的仙草,高達八成是從國外進口,今年農委會便將仙草列入休耕補助,鼓勵農民種植,桃園區農改場也輔導新屋農友投入仙草生產。原本只是農家副產品的仙草如何變成關西地方特產?新屋農友投入仙草生產是否面臨挑戰?又要如何做出市場區隔?來看我們的報導。
炎炎夏日喝口仙草茶,立刻暑氣全消,仙草蜜、仙草凍,更是夏日聖品,到了冬天還能製成燒仙草販售,仙草是一年到頭,都能熱銷的黑金產品==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竹縣關西鄉土文化發展協會,11年前以關西鎮的母親河為名,發行了「牛欄河畔」社區報,包含地方的文史、建築、人物、產業等等,都是報導重點,讓關西人更加認識關西,也喚起了在地人的共同記憶,今年還獲得文化部最佳社區報獎。「牛欄河畔」每三個月發行一次,經費一部分靠政府補助,一部分靠鄉親的小額捐款,能走到現在,越來越成熟,除了協會人員的熱忱和付出,鄉親的重視和支持,更是他們持續下去的動力。
以前都是茅草屋,茅草屋,後來拆掉,所以這些都上百年的石頭你知道嗎,上百年了喔,這石頭上百年了,你有看著它蓋起來嗎,你有看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多人的童年都曾有人偶的陪伴,甚至是最親密的朋友。然而對愛好者來說,人偶可不只是小孩的玩具,它是一種綜合藝術,背後代表的文化可是相當豐富的。一位年輕女孩常虹,因為想要了解日本的人形文化,去年申請通過了客委會的築夢計畫,前往一探究竟。也因為台灣關於人形的相關資料很少,常虹希望有機會可以做這方面的研究,記錄下來。
其實人形是日文的漢字,沒有中文的翻譯,應該說,就不知道怎麼翻譯會比較好,所以我們都直接,就用人形,像這種木偶,傀儡系的感覺,或是進到創作人形,這是球體關節人形的部分,所以其實只要有人的形狀的,物品,都可以稱作人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期新竹是佛像雕刻重鎮,雕工、品質都大受日本市場歡迎。曾經獲得許多獎項、入選文建會「台灣工藝之家」的木雕藝術家葉佳讓,國小畢業後就去學木雕,一開始做的是古董雕刻,但他覺得裝飾用的古董雕刻可有可無,佛像雕刻才能長久,也讓他遇上了佛像雕刻最興盛的時期。隨著產業外移中國,台灣佛像雕刻漸趨式微,但葉佳讓卻選擇繼續堅持,也開始融入銅、琉璃等不同媒材,再結合吉祥話,設計出一系列讓人會心一笑的藝術作品。檜木,檜木,它比較乾燥,要做的時候一定要噴水,有些溼溼的比較好做。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年颱風季節,林務局將漂流木整理後,會定期開放民眾撿拾,有些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還成了獨具風格的創作,原本在桃園龍潭經營麵包店的楊連振,就是其中之一,他退休後四處蒐集漂流木和廢棄的木材,無師自通,將奇形怪狀的木頭,雕刻出一件件匠心獨具的作品,十年來已有上千件大大小小的木雕,結合植栽,展示在近九百坪的庭院中,打造出一座木雕藝術天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