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太麻里金針山、花蓮玉里赤柯山、富里六十石山是台灣三大金針山。其中富里的六十石山,是竹田村東邊的一座獨立小山,屬海岸山脈,海拔最高964公尺,日治時代日本人就開始在山上焗腦、伐木,光復後張雪中將軍帶領退役官兵設立了復興農場,再之後,河洛人、客家人,陸續上山開墾,種植金針,現在金針面積廣達200多公頃,是當地相當重要的經濟產業,雖然六十石山種金針的歷史比太麻里和赤柯山晚,但每年八、九月花期,怒放的花海加上從高處遠眺縱谷的美麗景緻,總是吸引滿滿遊客,也帶來商機。[遊客]
很漂亮,很壯觀。

[遊客]
我覺得這邊很漂亮,很像,就是很想躺下來。

滿山遍野的金黃,在陽光照射下更加耀眼,遊客無不發出讚歎聲,拿出相機,捕捉這刻的美麗。

[遊客]
因為這裡的那個山谷是真的很特別,你說到赤柯山它看不到這樣的花東縱谷,那可以看得到很多的花海,因為我知道那邊的花海也很漂亮,但是這邊的縱谷是,好像走到哪裡都看不到的。

眼前是恣意綻放的金針花海,背景是花東縱谷的萬畝良田,還能遠眺連綿不絕的中央山脈,這是六十石山世界級的美景==ns==

早上一天亮就開始做,開始一直採,採到完為止,如果沒採完,就採到天黑看不到。

採金針是採花苞,今天沒採,明天就開花,也就沒了經濟價值,所以每天一定要採到完為止,也因為花開一天就謝,又有「一日美人」的稱號。

像這個大朵的就是今天要採的花,我們金針都說這個是一日花,這個是一日花,像這個比較小的就,我們稱為兩日花,兩日花就是明天可以採的,這兩日花,這個三日花,就是三天後可以採的花。

金針是多年生,根系會一直延伸,每年八、九月是開花期。

它這個種下去,你如果有管理,它這個,它的生命比我們人還長啦,像我這些已經種了三十幾年了,對,(它自己會一直長一直長這樣),對 一直長,越長越多,越長越多。

原本修理農機的黃德森,民國72年為了養病想換個環境才上山,當時山上全是荒地、也沒什麼路,還被人笑傻。

[富里蔬菜(金針)產銷班 班長
黃德森]
就問這裡的農民說金針的收成如何,他說,種一甲地的金針勝過你種五甲地的田啦,民國72年那時候就,我們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這東部的年輕人都跑到西部去,只有我跑到山上來,山上難以維生,我隔壁鄰居就一直笑我說,那是傻瓜才跑到山上去,那要吃什麼呢。

於是兩夫妻每天揹著長柄鐮刀、鋤頭,走兩個多小時的小山路上山開墾,慢慢才有今天的規模==ns==地處海岸山脈的六十石山,原本是一處鬱鬱森林,日本人曾在此焗腦、伐木。光復後,為了安置退役官兵,張雪中將軍,帶領兩、三百位退役官兵申請開發六十石山,民國39年,復興農場成立,開墾荒地700公頃。

[前復興農場員工
高進才]
跟著他(張雪中)那麼久,他又過不去,他就說,我想辦法,我們要生活,要吃飯嘛,就搞個農場,跟縣政府申請,申請一個復興農場,最多的時候兩、三百人,(所以那時候這邊很熱鬧),很熱鬧,旅舍都滿滿的。

曾跟隨張雪中的高進才,回想當年說,農場裡種植果樹、生薑等作物,也伐木、燒炭。

[前復興農場員工
高進才]
(剛到山上)很多樹、很多樹,那看不到太陽的,後來這樹,木頭有的拿來賣、有的燒木炭,木炭你知道嗎,黑黑那一種,我也燒過木炭。

後來部分土地被政府收回,農場也慢慢解散,民國50幾年,開始有雲林人來到六十石山。

[六十石山金針花農
林春和]
最早是從民國53年來到山上,那時候是我父親他們有一些朋友,差不多,四、五個人,然後一起上山來這裡,因為剛好有一批人家先,原住民開墾好的就想賣,然後我們就利用那個機會就買。

一開始種地瓜、玉米等雜糧,雲林人占了八成以上,所以這裡也被稱為「雲閩」。

[六十石山金針花農
林春和]
以前(雲林人)是80%,如果是四、五十年前是80%,後來是,漸漸的,這個路開通了,那原住民也上來了,客家人也上來了,這樣子,現在差不多頂多就是30%而已。

[照片提供 陳勝駿
[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勝駿]
我們來看我的相片,有一張是我阿公在牽牛,我們看到,東邊的山是我們的海岸山脈,那時候看到我們客家人很勤儉,大家在山上打拚,我們看到整座山,半山腰是種很多的玉米啦,地瓜這些。

當時路還沒開通,收成的作物必須用人工挑下山,東西重、路途遠,很是辛苦。

[六十石山金針花農
林春和]
一挑下去就是你一定要差不多,慢慢跑差不多要兩個半小時,然後再上山,你要買一斗米上來,那時候是,一百斤的這個地瓜賣掉是25塊錢,然後你25塊錢你要再買一斗米再挑上來。

[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勝駿]
以前記憶裡,就是阿眉溪那邊有一條產業道路而已,其他的東西要搬下去都要用流籠,流籠,我們的流籠有三條線,一邊到阿眉溪,一邊到我們部落,一邊在我們的竹園頂,有三條。

於是農民開始想著,要用什麼方法,可以挑最輕的東西,換最多的錢。

[六十石山金針花農
林春和]
因為太麻里的人,幾乎都是彰化、雲林、嘉義的人,那六十石山是純雲林的人,那赤柯山是純嘉義的人,所以三個山頭都有連帶關係,那時候就想,欸那因為有些親戚有在太麻里,有些親戚有在赤柯山,他們就講說,那是不是也可以改種金針。

一株一株種到現在,整座山都是金針,道路開發也加快了產業發展。

[台灣金針協會 理事長
黃綉娥]
我們民國78年那時候成立產銷班,183公頃,就183甲,到最好那時候,就民國84年、85年86年那時候,金針價格最好,一斤四百多、五百多那時候,山上最多,我們曾調查過,差不多250公頃。

[富里蔬菜(金針)產銷班 班長
黃德森]
我這座山,可以說是土壤很厚,種其他的作物比較種不起來,只有種金針比較可以而已啦,因為颱風來打掉,打掉後,不過它的根還在啊,第二年還是會再開啊,你如果種水果這些,每次這樣種,颱風一來就會死掉,就死掉了。

因為它這個不會均勻,我們這個風一直轉,有一個颱風眼,所以颱風眼的中間不會那麼快乾,邊邊的比較快乾,所以我這要把中間的撥出來,拿到邊邊來。

8、9斤的新鮮金針,才能烘出1斤乾燥金針,烘焙時間24小時,得有專人顧著,翻金針、補柴火。看似不錯的產業,卻遇上大危機。

[台灣金針協會 理事長
黃綉娥]
但是到87年,一爆發說二氧化硫,做一斤虧80元,那年我記得,我兩夫妻去借50萬來付工錢。

[富里蔬菜(金針)產銷班 班長
黃德森]
民國87年時候,政府開始,因為那時候說什麼要加入什麼WTO,最主要我們(上山)來的目的是要保養身體,就想說好啦,開始回到我的原點,開始做就是自然農法,不要用農藥的那個方法來栽種。

危機就是轉機,價格崩盤後,農民思考著,該如何延續產業。像黃德森就開始轉作有機,打出特色。

[富里蔬菜(金針)產銷班 班長
黃德森]
很難照顧喔,因為這個金針,要拔草,拔草這點比較困難啦,現在人工又難請,這是最大的煩惱而已啦。

有的則是開始發展休閒觀光。

它金針,狀似針狀,頭大尾小,開得金黃色,所以它叫金針,這個花青素的部分它會產生花粉,那花粉就是為了要吸引傳播媒體來,就像蜜蜂啦、蝴蝶啦,可是我們這邊為什麼沒有什麼蝴蝶、為什麼沒有什麼蜜蜂,因為它的蜜太少。

黃綉娥正和遊客介紹金針生態,她26歲就上山種金針,一種種了21年。

[台灣金針協會 理事長
黃綉娥]
我姑丈就是雲林人,他們帶我們,介紹我們上來做金針,剛上來的時候就遇到好時機,那時候批發價一斤四、五百元,我心想說怎麼會這麼好,做一個工作,做兩個月,休息十個月。

要泡熱水,來,吃看看,那黑黑的心不用拿掉嗎,不用拿掉,再拿掉就來不及了啊,那個鐵質很高,它是我們一般,蘋果或奇異果的20倍到30倍,而且這個金針是甜的,有沒有吃過甜的金針。

原本農民只要把金針種好就行,現在則是要在第一線面對客人。

好 來好甜喔,很甜呵,到後面會甜,好甜,怎麼會這麼甜啊,因為金針第一個,我們的金針本身就是甜的,所以為什麼我們金針到九月的時候,它很多蚜蟲的由來就是這樣,好 來,這個是加剝皮辣椒的醬油跟蠔油,喔,讚、讚、讚,然後這個茶湯可以拿來當茶喝。

能這麼生動又能言善道和客人互動,農民可是下過功夫的。

[台灣金針協會 理事長
黃綉娥]
大家出去上課,請老師來教這樣,我,最少我還保守估計,一個人還上超過1500小時的課,要學習嘛,哄鳥要學鳥話,不可以哄老鷹說麻雀的話嘛。

要帶動產業轉型,農民的努力之外,縣政府這幾年也提出留花補助政策,希望藉由美景吸引更多遊客到訪。

[富里鄉 鄉長
黃玲蘭]
有一個留花的一個補助,一公頃呢,10萬5千元給我們的農民,那最主要它是希望農民就是不要把金針採了,那讓這個,整個整座山,看起來就像一個,金黃色的一個地毯,像這樣子,這兩年這樣子實施(汽車)單向上單向下,東里村,有非常多的一個餐廳,所以呢,東里村這些餐廳、民宿,還包括我們小小的雜貨店都有做到生意。

[富里蔬菜(金針)產銷班 班長
黃德森]
其實我這做有機的部分也沒什麼賺錢啦,真的說起來,還差不多,現在,之前有虧錢,現在有比較打平了,那就做觀光來補這個部分這樣。因為以前都是賣給中盤商,中盤商隨便他殺價啊,我們現在沒有了,現在都自己賣,自產自銷這樣。

今年受到麥德姆颱風肆虐,六十石山的金針花受損六成以上,而幾十年來,歷經二氧化硫事件、中國金針廉價競爭等考驗,農民一次次面對挑戰,也一次次再站起來==ns==從日治時代、光復後、一直到現在,山上產業幾經轉變,外省、原住民、河洛、客家各族群,都在此留下足跡,一頁豐富的開發歷史,就像花開燦爛的金針一樣精彩。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