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美濃返鄉夫妻羅元鴻、蔡佳蓉,三年前以「小孩作主、大人陪伴」理念,推出「小孩趣市集」,以一年一所國小,繞庄的方式巡迴美濃校園,讓孩子到不同學校,認識不同庄頭的特色與文化,並透過校際交流,擴展視野。今年「小孩趣市集」在龍肚國小舉辦,這所師生總數一百六十多人的學校,在市集這天,湧進了近六倍的人潮,全是為了「小孩趣市集」而來,究竟市集有什麼魅力?一起來看我們的報導。
高雄美濃返鄉夫妻羅元鴻、蔡佳蓉,三年前以「小孩作主、大人陪伴」理念,推出「小孩趣市集」,以一年一所國小,繞庄的方式巡迴美濃校園,讓孩子到不同學校,認識不同庄頭的特色與文化,並透過校際交流,擴展視野。今年「小孩趣市集」在龍肚國小舉辦,這所師生總數一百六十多人的學校,在市集這天,湧進了近六倍的人潮,全是為了「小孩趣市集」而來,究竟市集有什麼魅力?一起來看我們的報導。
快時尚,讓人們追求價格親民又時尚的服飾,卻也帶來了因為過度消費,而造成的舊衣褲回收問題。服裝設計師張凱琳,在香港服裝業做了十年,婚後來到台灣定居,發現問題嚴重性,於是開始做起了舊衣褲改造、再製,被人淘汰的舊衣褲有了新生命、延續了利用價值,而張凱琳後來還成立了社會企業,帶著鄉村裡的婆婆媽媽們一起做,提供了工作機會,也讓她們找到新的目標。
青農返鄉,是台灣農業發展的新希望,也是一項農業永續工程,而青農返鄉除了接受土地的召喚,接續家裡的農產業之外,無非就是要面對上一代的老病!苗栗銅鑼青農顏佩玲就是個案例,顏家有一甲多農地種稻種芋頭,堅持無毒耕作,產量不多,爸爸重病過世,佩玲回鄉陪伴,讓媽媽不再孤單,這不算是一個成功務農的產業故事,卻是多數青農回鄉務農陪伴的典型故事。
客委會主辦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三大主題為樟之細路、公路、水路,我們的系列報導,這週第三集,要聚焦「水路」。百年前,在沒有抽水馬達的年代,先民用雙手鑿建水圳,引水灌溉,水圳是有形的文化資產,目前苗栗大窩還保存約十二條完整的穿龍古圳,「龍」是窿的諧音,「水圳之旅」訴說著人與水圳間,川流不息的歷史故事,策展團隊在苗栗大窩、台中東勢,沿著水路打造大型地景藝術,引領民眾親身感受先民的開墾記憶。
這個月的「勿忘影中人」,要介紹的是,八音老師傅鍾彩祥,客家八音,是客家人的生命禮俗之樂,在家門口拉二弦,或是聚在榕樹下合奏八音,是早期客家人的娛樂之一,但隨著時代演變,八音逐漸走向沒落,甚至面臨失傳危機,以往學習八音,都仰賴老師傅口傳心授,沒有譜可讀,更增添了傳承困難度,美濃八音老樂師鍾彩祥,將腦海裡頭的八音音符全寫成譜,透過文本流傳給後代,他還在美濃福安國小教小朋友,再現傳統古早樂音的生命力。
鍾彩祥老師在民國104年獲頒客家貢獻獎,105年入選文化部人間國寶,近5年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已經鮮少有公開活動,我們的採訪記者,一方面擔心影響老師靜養,一方面又怕錯失採訪時機,為了讓老師多休息,約訪時間是定在早上10:00,原想提早到現場,做好準備等候鍾彩祥老師,拉開門,赫然發現老師早已坐在大廳等候,從小細節就可看出國寶級藝師,對演出認真且專業的態度,現在透過鏡頭,我們一起來看看鍾彩祥老師的現況。
食物森林,是一個複合的、充滿層次的糧食生產方式,目的不僅提供人,同時也考慮到其他生物或整個生態系統的需要,這兩種的種植,共同點,種的都是可食性的作物。希望透過低人力維護,應用對土地友善的自然農法,與天地萬物共享資源的概念,達到糧食生產目的,因應氣候暖化可能帶來的糧食危機。農委會林試所的助理研究員徐嘉君,實地觀摩西雅圖市如何利用荒地,種出一座可以吃的食物森林後,107年開始也嘗試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複製「食物森林」的可行性。
你知道公園如何吃?風景也可以吃嗎?可食地景名稱是由英文Eatable landscaping翻譯而來,也常稱為「可食用地景」,簡單的說,就是活化利用閒置或低度利用空間,種植「可以吃的植物」兼具「景觀效果」的種植方式,讓土地有休閒、社交、教育、生態、景觀及食物產出等多重效益。接下來的報導,記者邱月華、江長銘帶我們來認識什麼是可食地景。
花蓮是觀光地區,店家對於淡、旺季的感受特別深刻,由溝仔尾店家發起的「淡季_溝仔尾街區藝術季」,就以淡季為主題,邀請藝術家以繪畫、新詩、表演藝術、聲音等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創作,把藝術帶入生活,也為老社區注入新活水。因為淡季,店家和旅人可以有更多時間交流分享,在地居民也能回歸原本的生活樣貌,在淡季,透過藝術細細領略花蓮的慢步調,也聽聽關於溝仔尾的故事。
台灣做茶碗的陶藝家不少,喜歡茶碗進而收藏的,也有特定族群,台灣的壺泡茶席百家爭鳴,不過,用茶碗喝茶卻只是小眾,大部分人買茶碗,都只是放著欣賞,或是看到茶碗,就只想到日式抹茶,竹南蛇窯藝術總監鄧淑慧,11月在苗栗竹南策畫了第一屆臺灣國際茶碗節,推廣「台灣茶碗茶席」,希望能帶動臺灣人「用好碗,喝好茶」的新文化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