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東勢的大茅埔,一個傳統的客家聚落,最近有一群年輕人和耆老,共組了一個大茅埔調查團,要把這裡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好玩啊,大茅埔調查團,這是大茅埔調查團的團長,團長好,歡迎歡迎歡迎。

台中東勢的大茅埔,一個傳統的客家聚落,最近有一群年輕人和耆老,共組了一個大茅埔調查團,要把這裡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邱崇洙]
這是那個腰帶水,所以以前我們中國的風水就是說,不會是直的,都會是彎的,都是彎的,所以,以前的那個護城河是從這邊下來,轉過去到這邊,這邊就到以前的那個,國小的地方。

[大茅埔調查團顧問
劉志永]
這部分轉個彎,有沒有像這裡的護城河,有,有一樣嗎,有,那些石板,我這裡挖出來的。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大茅埔是一個典型的傳統防禦型聚落,開庄時為了防原住民侵擾,庄民合力開鑿護城河,不過現在護城河已經被蓋起來,開闢成馬路。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邱崇洙]
以前我們的護城河,我們都是稱為「河溝」,這是「河溝」,現在這個是大茅埔圳,「河溝頭」在上面,最上面叫做「河溝頭」,這裡就是「河溝尾」,「河溝」這樣一直到下面去。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謝文正]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它(大茅埔)其實是客家龍神村的一個經典的範例,我們第一個動作叫做尋龍建庄,他們就是找到這個山龍神,也就是這個龍背山,作為整個建庄的基地,第二個動作,因為它靠山,所以它取水絕對是個問題,所以他要會開水圳,這也就是大茅埔圳,開墾的一個源流。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一群人在烈日下,記錄、並且討論著大茅埔的歷史和變遷,他們是大茅埔調查團的成員,而起頭的是他,吳哲銘。曾經離鄉多年的吳哲銘,因為金曲歌王黃連煜的一句「回家吧」,他回到家鄉,並且開始調查、記錄。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阿熒伯還沒有加入前,我就有記錄的,都是我自己慢慢調查,到後面阿熒伯加進來,他就開始跟我們介紹,哪個老人家,他有什麼老行業,我們就一直調查,一直調查,文正就加入了,他一直想要復興龍神的文化,所以我們就把他拉進來。

[大茅埔調查團顧問
張圭熒]
因為一起就會講地方的歷史,三講、四講,欸,那兩個很有趣喔,他就說,不然我來跟你,不然我們來開始,好。

[台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
他們當初成立這個台中縣客家文化協會的時候,可以說帶動今天這2、30年來,台中客家文化的一個傳承的工作,不過到現在,他們也有年紀了,所以這次有年輕人,他們有這個心願,出來做事,出來帶動,所以又讓這個,又重新燃起了,我們這些大老們的熱情。

76歲的張圭熒,4、50歲就開始鑽研台中客家文史。

[大茅埔調查團顧問
張圭熒]
歷史沒有這些記載,所以你要一點一點,你自己去問,差不多10年前,陳板跟我說,張大哥,你腦筋裡面記的大茅埔的事情,你絕對要留下來,喔,我要怎麼留,我說,我知道,但是我沒辦法有系統的寫清楚。

沒想到,現在遇到這群年輕人,一起投入地方文史工作,每個禮拜三,是他們例行調查的日子。

[大茅埔調查團顧問
張圭熒]
每個禮拜三,我知道的地方的點,我都帶去,親自帶到那裡。

要先進來喔,是是是。

電視台的你唱啊,我不會,我才不會,我沒有那麼厲害啦,要唱什麼歌,沒關係,都可以,妳想要吹什麼就吹什麼,不然就唱蔡英文唱的,好好好,沒關係,桃太郎。

103歲的邱張貴英,吹起口琴,中氣十足,她可是地方的活字典。

是客家人嗎,是啦,是喔,是客家人,這井上是誰,井上日本人,日本人,他以前是老師嗎,他以前是老師嗎,正式的老師喔。

[聲音來源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她今天講的,大茅埔公學校的校歌,剛好校歌上面有寫誰作的詞和曲,兩個日本老師,所以,她剛剛就有說,那兩位老師,她還有幫他們煮過菜,這個就可以再挖進去啦。

[台中市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
邱文偉]
大茅埔庄很多老人家,所以說在這個社區做青銀共學最好,年輕人有活力,有活力跟衝勁,但是老人家有經驗,他們比較資深,對這地方事比較了解。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蕭文城]
每個禮拜三跟他們出來之後,就去哪裡哪裡,認識很多老人家,回家的時候就跟我爸我媽講,就說我們今天去哪裡哪裡,誰誰誰,你之前講的人我們今天都認識了,怎樣怎樣,變成說和老人家比較有話好聊。

[長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徐振明]
我一開始就是對我們客家文化,本來就有興趣,就是想說剛好有這個調查團,加入之後,可以知道很多的文化。

921地震後,東勢人口持續減少,現在已經不到5萬人,2020年初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是全台中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區。而大茅埔又是東勢區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因此,做調查都是在跟時間賽跑。

[東勢區慶東里里長
黃國修]
年齡層真的老化很嚴重,台中市你才(百分之)12點多,東勢區是(百分之)19.25的樣子,我的敬老金發了466個,(老年人口)超過23%,等於說,總(人口)數減下來,老人家又上升。

[大茅埔調查團顧問
張圭熒]
我們想到,我們就要馬上去訪問,因為那些有些老人家,年紀很大了,你沒有去問,不知道哪時候就會沒有了。

調查團成員,橫跨了三代人,世代合作,共同記錄大茅埔。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古雅如(客籍)]
他(吳哲銘)一開始是對我們家鵝有興趣,然後就一直認識之後,他就說要做躺椅,叫我們來幫他,因為小朋友比較大一點,所以時間會比較多一點,有機會的話,想說能多認識這個家鄉也不錯。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劉宜瑾]
那時候參加他們那個,水圳的那個導覽,然後走個1趟、2趟,剛好我叔叔也在裡面,他是負責廟宇的解說,然後他後來就講說,妳有空就跟著走,走了後來4、5趟,之後他們就是現在禮拜三晚上都有一些聚會,講說,妳就來,然後就1次、2次,欸,怎麼突然莫名其妙變團員了這樣子。

[前東勢區區長
徐佩鈴]
開始想說要改變東勢,改變東勢的第一步是什麼,是了解家鄉,所以我就開始把他們這些年輕朋友集合起來,這些年輕朋友,有的人是學攝影的,有的是做田野調查的,有的是當老師,有的是開早餐店。

自己的文史自己做,家鄉的人,才是主角。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謝文正]
以前講調查或是文史,它是一個專業的權威,這件事情是不好的,那個會有一個主觀印象,它不會是這個村莊的全貌,所以它應該是留給這個村的村民,每個點,每個細細小小的點,都是這個村,珍貴的資料,它都不應該被放掉。

[大茅埔調查團顧問
張圭熒]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外面的學者來調查,來訪問以後寫一寫,很多真正的事情,他們沒辦法去發現,他們只能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真正的脈絡從哪裡來的,他們搞得不是很清楚,像我們這群人在這裡,有問題馬上處理,有問題馬上處理。

[聲音來源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很多的顧問公司,他們都厚厚的很大(一本),厚厚的一本的資料,翻開都是張圭熒老師講的,不過我們那時就想說,奇怪,這些資料怎麼都在這些人的身上,不是在居民的身上,我們就想說這樣不對。

調查團的團窩,是他們分享和連結資源的基地。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所以我們把以前大茅埔庄的天際線把它畫下來,畫下來我就想說,對呵,我們在討論老地名,我們就想說,把老地名放進去,讓大家知道。

老地名的探究是調查團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也很多人說啊,甚至論文也有寫,大茅埔的山上,裡面很多湧泉啊,我說有水,我就想上去看,結果沒水啊,結果老人家說,那不是半天洋,是半田洋,就說是因為,這水圳有水,你就去,你這樣的話這一年可以兩收,山上就一收而已,叫做半田。

吳哲銘想利用這片玻璃和居民互動,放枝筆,居民也可以自己來畫,或是下次要去哪裡調查,就可以在這裡公告,邀請大家一起來,調查團甚至把所有的調查資料,放在雲端,和所有人共享。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第一點就是用虛擬地球儀軟體,它的好處是說,我可以去展現它3D的地景,這每個點裡面,都有我們以前有介紹的東西,像這個連結有沒有,這分享平台,分享平台的部分我們就希望說,我們把老人家第一手的資料,我們都沒有剪,都記錄下來,我也可以用街景的方式,我隨便點一個街景,它會跑到街景裡面。

不僅可以用google導航直接帶你到現地,也可以做虛擬導覽。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你看這個穿龍圳的介紹就在這裡,你要進去,就直接可以連結到youtube去,我們就知道說,像這個是穿龍圳隧道裡面的情形,這個目的就是說,它可以做教育、它可以做導覽、它可以寫村史。

[台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
把這個歷史文化,做一個養分,做一個營養,它可以來加值、來運用。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陳板]
經過這樣重新找歷史,用講故事,用老相片,重新去到現場,發現說,故事看得到,看得到的故事,會讓地方上有一個新的發展。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這邊有180,可是入口處最窄的地方,大概只有140以內,詳細的情況我們可以等,欸,蛇喔,青竹絲喔,青竹絲喔。

越調查,就挖出越多資料,帶著遊客導覽,分享家鄉的美好。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這條圳叫做大茅埔圳,它灌溉的面積就是這大茅埔上側的田,剛才我們走過的田,都是靠這條水圳,兩百年來,現在都還有在用,它長度差不多38.5公尺,最窄的地方才140公分而已,寬度差不多45公分。

水圳裡面還很原始,生態也很豐富。

裡面現在大概有6、7種的原生種的魚類,除了黃金蜆、然後田螺、石田螺也有,然後再來就是擬多齒米蝦。

哇,有耶。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
水圳裡面有蜆、有這麼多指標性的生物,就代表說,水圳這麼乾淨,我們最主要目標是說,讓大家來賣水果,讓遊客知道說,我們的水果也是用這些水灌溉,一樣(吃)這麼乾淨的水長大的,這樣才會把我們自己產業的價值提升。

[遊客]
有年輕人願意出來做這種事情,真的不容易,而且真的,串起來的話,也是一個滿精彩的一個景點。

[遊客]
去谷關經過這邊,不曾來到這裡,但是讓我知道說,還可以有以前的摸蜆啊,走路啊,所以我想,我會帶我的孫子再來走一次。

有喔,有,你看,黃金蜆。

我家前面就是水圳啊,我家也是啊,對啊,我那水很乾淨喔,我的水比你家的更乾淨,你怎麼會知道,真的真的,它是喝的水啦,對啊,這麼小顆的,不能配酒,這麼大顆,這麼大顆,那石頭啦。

[金曲歌王
黃連煜]
客家子弟可能不是很了解龍神是什麼東西,不過這次是來了解龍神,你看這山就是一條龍,結果龍神是什麼,龍神和我們客家最傳統的信仰有關係,客家人就敬天和地,龍神就是地。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謝文正]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你可以看得到龍神,你可以看得到水圳運作,因為所有事情都跟龍神有關,那這樣的村莊台三線有多少,滿滿的,滿滿的,只是大家從來沒有用這樣的角度去看。

客家人的龍神信仰,在大茅埔庄完全展現。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陳板]
因為這群人,他是從過去的歷史文化,做他的基礎,所以我相信,未來新的、未來的大茅埔,會有非常多老文化的影子,老文化的核心會在裡面。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謝文正]
以前我們剛回來,人家會跟你,這裡的人跟人家講東勢有什麼,就好山好水好無聊啊,你現在人家問你,東勢有什麼,你不要講,大茅埔有什麼,你要給我三天啊,要不然講不完,4847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客家人在山水之間展現了生活智慧,年輕人和耆老重新把地方的歷史文化,做系統性的調查、整理,盤點出的這些資源,是地方珍貴的寶跟大家前進的動力,相信因為有這一群人,大茅埔調查團的腳步不會停歇,大茅埔的故事也將永遠是未完待續。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