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韓筆鋒,去年在台東成立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不僅攝影、剪接設備都有,更是培訓東部影音人才的基地。去年底一批結訓的學員,在課程結束後,仍然固定集會,在東部地區資源匱乏、又完全沒有經費挹注的情況下,他們憑藉著對鄉土的情感,自動為地方文史拍攝紀錄。這群平均年齡四、五十歲以上的學員,更已獨立完成了一部「東里邱家古厝」的紀錄片,正式成為地方影音紀錄的生力軍。[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盧慶文]
五 四 三 二 一,大家好,我是盧慶文,今年38歲,我在鹿野鄉永安國小擔任教職的工作,我是這次拍攝東里邱家古厝的攝影。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范遠海]
我是范遠海,今年59歲,是這次邱家古厝紀錄片的企畫和導演。

[東台灣影像班
班長 范遠郁]
大家好,我是范遠郁,是關山工商的老師,今年50歲,我是這次紀錄片的總監。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蔡宜恩]
我是蔡宜恩,我服務於關山工商,在這紀錄片中,我負責是場記。

有學校老師,有退休人員,大家面對鏡頭時,都不是那麼自在,不過這群看似不相干的人,這天卻為了同個目標齊聚一堂。

<都要下來,全部都要下來。燒柱香請這個地方的所謂的,在座附近的眾神明保佑,這個都是要做的,這都是一個規矩,尤其是開拍的第一天,更應該要這樣子。今天我們客家文史工作者來拍這部片子,邱家古厝,誠心誠意來做這個紀錄,希望列祖列宗,天地眾神,保佑我們工作順利。好 開工,來 來 來,這也一樣是兩段嗎。>

拍人的人,都不習慣被人拍,難怪面對鏡頭時,總是彆扭了些,原來他們全都是去年,東台灣客家影音人才培訓班的學員,隨著課程結束學員並沒有因此各分東西,反而開始了他們的影像紀錄生活。

[東台灣影像班
班長 范遠郁]
我們就想說,我們來成立一個班會,今年開始每個月都開一次月會,就會計畫做什麼活動,或是大家共同討論要拍什麼片子。

<錄影帶給場記那邊寫好之後,就要進來了,好不好好 放進來,那Time Code要出來。>

不論是前置作業的田野調查、企畫案撰寫,還是過程中的攝影機操作、採訪技巧,和拍攝完成後的剪輯、配樂等等,在課堂上都有專業師資做培訓,不過聽歸聽,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回事。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盧慶文]
其實就是要有臨場感那個比較不一樣,因為有時候你像這兩天要拍的時候就要很緊繃,就是好像不能出錯一樣,然後喊卡的時候,如果出錯在我這邊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

[影像班老師
韓筆鋒]
我們整班的人都來,每個人各司其職,導演也是由我們班上選出來的,攝影師、燈光、場記,按照規定的規格來做,所以每個人都有工作,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機會。

<要拍一些特寫,到時候好用,像現在移動之前先先不要動,你攝影師可以自己拍,你不見得導演沒有吩咐你要拍喔,要主動的去拍,好了 來,五 四,幫後面剪輯的人,做預備動作。比方講說,這誰題的,要框下來好嗎,這很重要,現在這個特寫,由這邊開始特寫 (往下、由上往下),這個昭和十年一月。>

雖然放手讓學員獨立操作,但老師韓筆鋒仍然不時在一旁給予指導。

<這樣子的 (不要停就對了),對 不要停 不要停機,好 那就把它拍一次左、右到時候你要用左邊、右邊隨你,這個一定要把它做好來。>

<整個空景拍起來,兩邊都要因為它的精華都在這個地方,它的書畫 書畫,那翻過來你看書畫 書畫,這個是整個廳的。>

<準備,五 四 三 二 一 開始。>

這個新手導演,不斷與工作團隊溝通,不論是燈光、角度還是運鏡等,每個細節都得清楚掌握。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范遠海]
實際上鏡頭拍完,要拍另一個鏡頭,不是說還在那裡想絕對不是這樣,所以拍完這個鏡頭,我就想到下一個鏡頭要做什麼東西。

范遠海 導演兼企畫,公務人員退休後從事社區工作,為了這支紀錄片,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前後跑了邱家十幾次,做深入訪談,才將企畫案寫出。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范遠海]
要怎樣把邱家的歷史,把他們的文化、藝術,怎麼表現出來,這是最主要的。

座落於花蓮縣富里鄉的邱家古屋,是一棟將近80年的歷史建築,斑駁的外表下掩蓋不住它的歷史風華。日本時代,邱家人因為抗日,從屏東逃到後山,從一無所有,到成為當地大戶,邱家的家族史,在早期客家人移民後山的歷史中,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頁。

<紀錄片「邱家古厝」片段>
後山一座邱姓客家人所建的古屋,在接近倒塌的邊緣,被拯救起來,從此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及關切。

[文史工作者
黃學堂]
這間房子是日本時代昭和十年左右蓋好的,當時蓋好的時候,這間房子和普通的三合院剛好相反,因為它這個開店,店面要賣中藥,前面做店面,後面兩邊有後龍,和三合院剛好相反。

<紀錄片「邱家古厝」片段>
<邱家古屋,樑結構是「穿斗式」及「疊斗式」,混合構造的屋身,採用疊斗式的目的,是為了將廳堂的牆壁和樑柱之間,用雕刻彩繪「束仔」來表現出它的特色。>

<三 二 開始>

就是因為有歷史、有文化,讓影像團隊決定,以邱家故事為拍攝主題。

[邱家第四代
邱美貞]
我看到這麼多年輕好朋友來關心我們,我十二萬分感激,真的,我有這樣的機會來保存我們這個客屬,客家人一個精神的代表

<看一下螢幕,可以啦,來 到這邊,17秒26,可以嗎17秒26。>

每拍完一個鏡頭,就蹲在螢幕前確認,NG就重來。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范遠海]
我不是好玩的心態來拍片絕對不是,不管以後剪出來,半小時、24分鐘或是一小時,我一定都是要做好來。當然這陣子我們也有注意到,電影、電視,他們拍、抓的角度,專業的人是怎麼拍這東西。

<五 四 三 二 開始,這裡以前就是花園,那邊是廂房,再後面是儲藏室。>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盧慶文]
今天會比較累一點因為今天有上肩啦,上肩就跟拍那個,以前都沒有試過,所以可能,拍下來不知道能不能看對不對。又不能掉下來這樣,(要停止呼吸),要 尤其是遠遠的時候鏡頭(拉)近一點的時候,都要好像練太極一樣,慢慢的吸氣,慢慢的吐氣,還要不能呼吸。

除了導演,攝影師更是一部片子成敗的關鍵,透過鏡頭語言傳遞訊息,攝影師與導演得要有很好的默契。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盧慶文]
因為我自己攝影師要的部分,跟導演要的部分會不太一樣,那可能我就必須要,我先取好鏡之後再問一下導演說,哪一些鏡頭需要取捨或哪一些鏡頭需要修正。

<你都不用動,(就是調好了就不用動),對 調好了就不要動現在就靠我。>

團隊合作,大家得彼此信任,總算辛苦拍攝完成,不過還沒結束呢,後製、剪輯一樣得花費相當大的精神。

<這個地方可能不需要把它剪掉,聲音應該還是保留聲音保留,聲音保留,但是影像的部分貼其他的場景。他如果講到那個字畫,然後我們就可以把字畫之前拍的那個把它插進來,對對。>

拍攝紀錄片,需要耗費許多的人力、物力、時間及金錢,不過他們卻沒有任何經費挹注,完全是自發性的投入地方影像紀錄,其中也不乏非客籍的學員,還有人每次遠從台南開四小時的車來。

[東台灣影像班
班長 范遠郁]
我們自己生長的社區生長的土地,我們自己住在這裡自己沒有去紀錄它,我想也沒有其他人會幫我們紀錄。

[東台灣影像班
學員 范遠海]
我們有這樣的熱情投入,要去做,不管時間長 短,可以做,時間,我們有時間我們就去做,一點一點的做。

[影像班老師
韓筆鋒]
我對他們的期望就是要在他自己的鄉鎮裡面深耕,自己的故鄉,自己的鄉鎮,自己住的地方,以後自己住的地方有什麼事情,或是有什麼值得紀錄的自己就要做。

<紀錄片「邱家古厝」片段 詞/曲/唱 范遠海>
<自小生活的老屋,不知屋內藝文豐,曾祖母來和阿公,還有伯父漢藥房。>

邱家古屋是他們紀錄片的首部曲,雖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不過初試啼聲能有這樣的成果,已經難能可貴,而更值得肯定的,是學員們的精神,和對這片土地的關懷。這群影音種子在東部正慢慢發芽、茁壯,現在二部曲、三部曲都已經陸續在進行,要讓在地影像紀錄,在東部遍地開花。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