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少不了的就是有共通的語言,但如果遇到語言之間的屏障,音樂的交流就成了最好的管道。而去年客委會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12位作曲家以客家元素來創作交響曲,最後作曲家李元貞以作品《美濃之道》獲得音樂總監呂紹嘉的青睞,未來作為歐洲巡迴演出的固定曲目。為了讓歐洲朋友對作品"美濃之道"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客委會特別舉辦"體驗客家美濃之旅",邀請外國媒體記者先來到美濃,用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客家、體驗美濃。
[德國記者
Michael Stuck-Schloen]
其中一個樂器很大聲很突出,那就是嗩吶,歐洲人對這麼大聲的樂器不是很熟悉,像是一種發出信號的樂器,但當你熟悉之後,你會發現它存在有趣的色彩。
[荷蘭記者
Guido van Oorschot]
事實上這是我第一次認識客家文化,所以我昨天音樂(客家八音),讓我感到滿驚訝的,打擊樂的部分,讓我聯想到北京京劇當中的元素。
提到客家音樂,每每讓人聯想到客家八音,音樂能跨越語言的隔閡,是和世界交流最好的管道。
[美濃八音團 總幹事
謝宜文]
所以我們美濃的客家八音,有人這樣說"含有生命的音樂",因為聽到八音的音樂,就想到有人結婚啦,不然就是要祭典啦,要祭拜、要跪了,所以其實美濃的客家八音,它跟我們客家人的生命都連在一起的。
雖然都統稱為"客家八音",但在表現上,南北之間還是存在些微的差異。
[美濃八音團 總幹事
謝宜文]
另外因為它要配合這個祭典,所以它的聲音不會很大,不會像我們聽到的八音啊、北管啊,那個嗩吶那麼多支聲音這樣,屬於比較細膩的,我們說,是類似一種室內樂的那種演出的形式。
我們先民來到這邊,感覺到這邊經常水氣瀰漫,就把它叫"瀰濃",三點水,一個阿彌陀佛的那個彌,叫"瀰濃",所以老一輩的人你只要問他說,你住哪裡? 我住"瀰濃",所以美濃是這樣來的啊。
[客委會 主委
李永得]
去年我們和國家音樂廳有一個合作,就我們委託國家音樂廳,去甄選12位作曲家,來做客家的音樂,其中有一位作曲家是李元貞,他的作品是美濃之道,那後來國家音樂廳跟我說,呂紹嘉聽到這12位作曲家的音樂,他就決定要帶這首《美濃之道》要到歐洲,去巡迴演出的時候要固定演出的客家歌曲。
[國家交響樂團 音樂總監
呂紹嘉]
我覺得這首曲子,它用最短的時間,很直接的和這土地有直接的關係,用簡單的東西,很短的時間就表現出這個美濃特殊所在,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國家交響樂團原訂四月份到歐洲巡迴演出,為了讓歐洲媒體記者對《美濃之道》的創作背景,有更深的了解,特別安排這趟參訪行程,讓他們不單只是透過音樂,來想像高雄美濃的景色,而是直接去到當地,實際體驗和感受什麼是客家和認識美濃。
這一把,對 就是這一把,這一把真的很大,這一把或是那一把,這藍染裡面的時裝啦,藍染、等等我們會去看他們怎麼運用藍染只做衣服,這是非常傳統的客家色料。
客委會統計,全台有多達70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最後作曲家李元貞選擇與她過去有些淵源的美濃,作為創作主軸。
[作曲家
李元貞]
因為我從小住的台南離這邊還滿近的,然後家裡的人跟這邊有一些關聯,然後跟周遭問了,跟一些朋友問,他們在客家族群裡面生活的經驗是什麼樣子呢,結果會發現其實很多美濃出來的朋友。
這個獅子頭圳就好比人體的血管,對美濃影響相當多,它不但是灌溉,然後各位看看,這邊就是一個生活文化。
作品《美濃之道》以美濃的風土人情為主題,景點獅子頭水圳、獅型頂都是靈感來源之一,結合訪談以及傳統音樂,歷經約4個月的時間才完成。
[作曲家
李元貞]
我想要講比較像是生活民間的故事,所以八音裡面呢我,採用的有它打擊樂器的部分,整個樂曲的中間這段,它是比較活潑,然後速度快的時候我有用到。
儘管李元貞先前就曾參與過客家音樂的編曲,但這是首次結合交響樂創作,面對不少挑戰。
[作曲家
李元貞]
因為我想要特別用的是歌謠,是唱歌的聲音,所以第一我沒有讓人一下子聽到語言,那再來就是說聲音它跟樂器,畢竟是很不一樣的聲音,所以就是要把它寫得如何有語言跟歌聲的韻味,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或許看似衝突、不搭,但卻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美濃八音團 總幹事
謝宜文]
傳統與現代這個互相的交集,其實演奏出來的聲音也是很好聽,有現代的東西但是又有傳統的東西,其實現代的音樂,不是單只有現代,其實可以融入我們傳統的東西,變成另種生命。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斷延燒,近期歐洲確診病例數也不斷攀升,因此四月赴歐洲的巡迴演出,將暫緩延期。但其實他們早就準備好,迎接這場結合客家和西方文化的音樂饗宴。
[荷蘭記者
Guido van Oorschot]
我想他們會感到很有興趣的,因為歐洲古典音樂,正往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還有歐洲的作曲家也嘗試,將民謠歌曲或流行音樂結合古典音樂,所以這是很有趣的地方,我想他們已經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演出。
[德國記者
Michael Stuck-Schloen]
我認為歐洲人應該會對,嗩吶感到詫異,但經由作曲家的作品,重新編曲翻譯帶給西方的觀眾,這樣或許行的通,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也許比起直接演奏客家八音,這會是更好的方法。
藉著音樂無國界的力量,讓歐洲地區的朋友,透過優美的弦律認識客家文化,客委會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元的音樂合作,讓更多人看見客家。
採訪/撰稿 涂至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