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二手貨品店都是業者將物品買斷,再拿來賣,不過台中東勢第一家的二手貨品店,卻是讓民眾「寄賣」,再由業者和物主拆帳。這家店還兼做愛心,物主不想拿回去的錢,或是客人給的小費,業者會按時捐給社福團體。甚至許久賣不出去的物品,在取得物主同意後,也同樣會捐給需要幫助的單位,讓二手貨發揮更大價值。
客人留下資料後,就可以寄賣。這間二手貨品店,經營模式就那麼簡單。看看店裡的文具,家電,鞋子,衣服等等,琳瑯滿目,這些幾乎都是東勢居民的寄賣品,甚至大型物品也找得到。
五年五班的賴玉齡,是這家二手貨品店的主人。她原本從事服務業,兩年前會回鄉,其實是不得已。
[東勢二手貨品店
老闆娘 賴玉齡]
我們台灣的化妝品公司一直開 一直開,開了太多一定是倒閉,公司倒閉,我包袱整理一下就回來了。如果說手邊還有積蓄,你可以另起爐灶,當時很剛好我手邊都沒有積蓄,我就開始想,要用什麼方法,可以為自己又為別人做一些事情,因為我也有年紀了,我就會開始想說,什麼是我要的。
在東勢開二手貨品店可是創舉,賴玉齡堅持走出自己的風格,不用買斷的方式,而是提供居民寄賣,讓二手貨品發揮新生命。
[東勢二手貨品店
老闆娘 賴玉齡]
用整個收購的,那是對物主,東西的持有者比較不利,因為如果說一間的東西跟你收五百、一千,就算把整間的東西,賣給資源回收就不只五百。用寄賣的方式,賣不出去,我們就慢慢把價錢降低,九折、八折、六折、四折、二折,這樣子出去,我認為這比較合理。
只是在東勢這個淳樸的鎮上,「寄賣」這個模式,並不容易推廣。
[東勢二手貨品店
老闆娘 賴玉齡]
剛開始的時候,這邊像垃圾回收場,他們沒有想到說,這一個互相東西的流通,用到壞掉的東西才拿來這邊。
所以開店前半年,賴玉齡都在跟民眾溝通觀念。
[東勢二手貨品店
老闆娘 賴玉齡]
不能用的東西再拿來我這裡,這是不對的,東西沒有擦,沒有清洗也拿來這裡,這也是沒禮貌的,對這些比較高級,品項比較好的東西,你一下子跟我殺到,五十、一百塊,這也是不對的,我們將心比心。從頭到尾跟他講,每個來每個講,差不多前半年,每天聲音都沙啞,等他們了解之後他們就會去接受。
[東勢居民
羅瀅慧]
有些東西還可以用還新新的啊,總比我們買那些新的好,這種東西就是一陣子小孩子就淘汰了,有可以撿別人的就加減撿。(價格)一成而已,有時候甚至一成都不到,所以我覺得可以啦,這種東西可以買回去。
[東勢二手貨品店
老闆娘 賴玉齡]
(賣)一百塊來說,是(跟物主)對分啦,如果說東西的價錢越高,這東西的主人拿回去的錢也就越多。
至於物主有時不想拿回去的錢,賴玉齡則是會幫忙做愛心。
[東勢二手貨品店
老闆娘 賴玉齡]
我們店裡有一個愛心奶瓶,有的人因為我們是寄賣的,有的人他東西賣出去,他的錢不拿回去了,他就說,妳替我做什麼等等,我說好,我就跟他記錄在簿子裡,也是一個(社福)單位兩百塊這樣,這樣子出去就對了,有簽名,有收到錢就有簽名,還有就是說有的客人,他買東西買一買,十九塊找一塊,不用找了,這小費就在這邊。
兼做愛心,是賴玉齡開店的另一個理念,無論金錢多寡,或是很久都賣不出去的物品,在取得物主的同意下,半年一次捐給社福團體。
[東勢二手貨品店
老闆娘 賴玉齡]
沒有賣出去的東西,一陣子像電器類的,它會出水壞掉,有的玩具類,客人來摸、看,也會損壞就對了,一定要半年做一次清倉,不然東西會越堆越多,好的跟壞的會混在一起,沒有品質啦。用得到的東西 (社福團體)可以再拿去用,用不到的就做資源回收,可以賣一些錢,他們也是用得到。
成立二手貨品店,讓居民可以流通物品,賴玉齡也因此,開創事業第二春。這種不像生意的生意,更為這家店找到不一樣的定位。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Mar 26 Fri 2010 11:01
168集-愛心二手貨品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