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勿忘影中人」,要介紹的是,傳承客家紙的張秀雲。台灣的手工造紙,除了南投縣埔里鎮,在苗栗縣的獅潭鄉、大湖鄉等地,客家農民早期也採取山區植物,製成金銀紙,徒步挑運到數十公里遠的頭份、竹南等地販售,現在客家造紙產業幾已消失,張秀雲成立客家手工紙教室,要讓年輕一代體驗造紙的傳統技術,還將紙質較為粗糙的手工紙,做成筆記本、燈具,裝飾品等創意產品,讓紙不單單只是一張紙而已。
以前是用獸力,這個算是模型,以前用獸力它會壓過它,小朋友們興高采烈聽著講解,準備體驗傳統的造紙方式,工作人員則把要製成紙漿的植物原料,放置在平台上,接著小朋友開始輪流轉動石輪,透過石輪的重力,緩緩將植物碾碎,經驗難得,孩子們都興奮得不得了,搶著接力。
被碾壓過的植物莖,要拿來製成紙漿,纖維還是太粗,得放到石臼中搥搗成細絲。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陳柏君]
像這樣就可以撈紙了,這樣就可以撈紙了,就可以撈了,對,打到差不多有這樣細就可以撈了,這樣紙撈起來就會平。這樣也可以撈,可是會比較粗,這樣就夠細了。
在地的民間團體,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想要找回,古早苗栗造紙產業與技藝,正努力推廣客家手工造紙,日前成立客家手工紙教室,讓民眾體驗。
下去 下去把完全浸到底,起來。差不多就可以從角落慢慢撕起,慢慢把它撕起來,欸 不錯欸。
事實上,苗栗縣山線地區的客家農民,早期就會利用竹子、月桃葉等植物,作為造紙原料,製成金銀紙,徒步挑運到數十公里遠的中港溪地區,頭份、竹南等地販售。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執行長
張秀雲]
現在的竹南,那裡(竹南)是全台灣金銀紙的集散地,挑出去以後,挑出去之後,才再切成一張張,才再進行處理,我們台三線(這邊),有很多挑紙古道、還有紙湖,都還看得到。那我們就想說,要做和社區能夠結合的東西,和社區有關係的東西,所以我們想說,我們這邊本地這麼多人有造紙的經驗,我們就來試做看看這樣。
苗栗縣大湖鄉、獅潭鄉,隨手可得的,竹子、月桃葉、野薑花颱風草等植物,都成為協會用來造紙的原料,他們還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陳柏君]
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說這是客家的紙,就是說,我們這邊隨手可得的,我們這個庄隨手可得的東西,隨便就看得到就能取得,不用特地去找,不用花錢找,不用出力,走在路邊就看得到的東西,我們就拿來做、拿來試,今天看到山棕就用山棕,看到月桃就用月桃。
一張小小的手工紙,不只蘊藏著手的溫度,還訴說著大自然生長的奧妙。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執行長
張秀雲]
獅潭那邊(採集)的構樹所做出來的紙,就和大湖這邊所做的構樹紙不一樣。植物因為氣候的關係,手工的關係,(做出來的紙)會不一樣,年輕人撈的紙和老人家撈的紙,又有一點不一樣,我覺得,這張紙除了代表客家之外,還有客家精神之外,還有(蘊含)一個個人意義、個人故事的內涵。
做好的手工紙張,搭配花布仔細黏貼,不一會兒,就是一本質樸素雅的筆記本。紙質比較粗糙的手工造紙,在協會不斷的試驗下,依據植物特性,研發出了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不只是生活上實用的筆記本、名片盒、筆筒等,甚至做出古樸風味的結婚證書、造型簡約的燈具、裝飾品,這些別具心思的創意商品,都為客家造紙技藝再創第二春。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執行長
張秀雲]
那我們也盡量說,找現在的材料,用現在的方式,要如何讓紙更好,讓現在的人能更好使用,和有特殊不一樣的感覺這樣,
不只在紙上動腦筋,張秀雲還把客家傳統造紙和社區接軌,將廢紙變成創作原料,找來鄰近國小學生,一同在社區牆壁上做立體紙漿塗鴉壁畫,美化社區環境,突顯在地特色。
小朋友拿起半凝固的紙漿,在牆壁上又拍又打,用紙漿把構圖中的綠葉部分慢慢塗滿。
[華興國小 學生
羅青崴]
用手把它慢慢的黏上去。(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有啊,就是要注意它有些地方要用比較多,有的地方要用少一點,還要注意的是它旁邊,不要把它弄出去,超過旁邊的線。
無論是創意商品或是走入社區的紙漿壁畫,多元的紙張變化,都來自最簡單的初衷,協會一開始,只是做在地文史調查,找出苗栗在地的造紙故事和古早造紙方式,後來卻完整重現昔日的造紙工藝,張秀雲希望,先民的造紙術能夠被發揚,甚至成為大湖客庄的文化新產業。
[苗栗縣社區博物館發展協會 執行長
張秀雲]
像我們的客家造紙,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最簡單的紙,但是呢,它可以把紙的特性,等於是把整個材料的特性,把它說出來,像一個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想說是綠色生產之外,也是社區生產,等於說是社區文化產業的一環,那我們也一直在打造一條文化的生產線。
簡單的手工紙張背後,書寫的是過往苗栗造紙的歷史,一步步重現古早造紙技藝中,看到在地人對地方文化的執著,饒富變化趣味的文化創意商品,注滿他們對家鄉的熱情和想像力。一張粗獷質樸的手工紙,讓人感受最樸實真切的情感。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